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破中小学英语衔接瓶颈,加强中学英语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破中小学英语衔接瓶颈,加强中学英语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甘肃省定西市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下属七个小县。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发现小学升上来的学生不会发音,好多知识点都是错误的,很是着急。所以,对自2001年开设英语课程以来的学校小学英语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同时更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贫困地区 中小学英语教学 衔接 对策建议

自2001年教育部决定从小学三年级推进英语课程以来,由于底子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条件有限,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体系又是完全独立的,缺少过渡。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1.1教材

开始几年本地区小学采用PEP教材,2005以来采用陕西旅游版教材,由于这两套教材都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更多的听、说、做、玩、唱、演的内容安排,使形式丰富多样,富于情趣。所以教师一般采用直观法进行教学活动,讲课速度慢,课堂容量少,思维难度不大。而中学冀教版英语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活动丰富有趣。教师们从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趣味性朝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能力转化。节奏快,要求高。除了听、说还要求读、写四种能力综合发展。部分学生很难适应英语学科这种跳跃很大的教学要求,势必造成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脱节。

1.2师资力量

师资是当地小学开设英语课面临的最大问题,2000年以前,当地还有两所师范学校,每年还能培养一两百名英语专业教师,充实到当地英语教师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专职英语教师缺乏的状况,2002年取消了师范招生,改成了职业中专。对本来就很紧缺的英语师资雪上加霜,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外地教师不愿去,本地教师又没有,只有让别的专业的教师顶替了。现在让这些英语水平不高,甚至不懂英语的人来教英语,又没有经过培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学生最佳学习语言的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正应了“师傅不高,教的徒弟哈腰”这句老话。

1.3硬件设施

英语学习需要的硬件设施包括录音机(配套磁带)以及多媒体教室或语音室。由于农村小学规模小,经费严重不足,很多时候教师都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讲到底。

二、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中小学英语教材,找准教学衔接点

2.1教学目的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大家不难看出,中小学英语教学目的的要求是完全统一的,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手段,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持久的兴趣。

2.2教学措施

2.2.1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视、听、说、手、脑等多种官能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维、记忆、联想和反馈,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2.2.2增加英美文化背景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美文化、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等。

2.2.3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材料

在课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增加类似的材料,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英文广告、报刊文摘、歌曲欣赏、人文地理及名著欣赏等。

2.2.4增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主要形式有话剧、小品;值日、演讲与辩论;朗读、背诵;学唱英文歌;英语角;影视欣赏等。

三、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教学思维的衔接

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改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并非一蹴而就,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因素是关键。小学英语教师既不能靠上面分下来,也不能靠中学调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培训。要充分利用学区统一管理的优势,举行阶段性的座谈会,建立中小学英语教师联络网,交换信息,分享教学心得。最起码小学八本教材不能有任何差错的地方,同时还可以通过聘请个别外教,聘请本地区具有英语专长的人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以提高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相信通过多渠道努力,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一定会得到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一定会提高。

[1] 教育部. 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 2001(1)

[2] 闫秋敏. 关于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