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课堂创新思维创造表现能力培养教学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课堂创新思维创造表现能力培养教学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依据创造教育的理论,从音乐课堂教学出发,对造成中国学生创新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不强的原因进行分析,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就如何进行音乐课创新思维与创造表现能力教学提出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音乐课堂;创新思维;表现能力;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全国范围开展的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在广大音乐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新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以升学与考试为目的中国传统教育的陈旧观念在整个社会根深蒂固,在高考指挥棒强大压力下,即使在新课改之后,以升学与高考为主要目标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观念依然影响了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由此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在公之于众的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教育质询还在持续进行之时,又有某消息称:“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教育界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的今天,我国青少年依然获得了“最没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评价。这样严重的现状使我们在教育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的教育研究者不得不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影响我国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教学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作为一个在普通中学教学一线工作的音乐教师,仅就音乐课堂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对我国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创造表现能力

发展障碍原因的宏观分析1.围绕升学高考的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的改革格格不入,在新课程改革的某些领域,升学与高考指挥棒打着新课程改革的幌子,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改头换面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是阻碍我国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现实中,表面上课程理念与教材是新的,但培养创造型人才这一最重要的观念已经沦为理想与口号,新课程改革也必须服从升学与高考。评价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实际标准依然是升学与高考。升学与高考的重压使学校师生回到现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教学计划高度饱和状态下的新课程实验既没有空间施展也难以引发已经疲惫不堪的学生们的兴趣。许多学校每天下午四节课后还要补课或者上竞赛课,晚上的自习要到9:30甚至十点以后。作业要做到11点以后,校内课外活动难以开展。学生在校、在家包括周末所有时间均被占满。这种升学与高考重压也影响到音乐课堂,由于教学内容膨胀课时紧张艺术类课程受到挤压,甚至被迫缩减取消。极度疲劳的学生将音乐课堂当成最后休息的地方。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发现式创新式的教学理念在学校缺乏实验氛围,情况严峻而且是全国范围的,由此来看我国绝大部分青少年平时基本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证明,年龄低幼和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得到充分的休息,学习的强度应该适当。当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他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将逐渐下降,幻想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表现能力将受到极大阻碍。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此有着一系列明确规定。但是我们的一些教育部门、学生家长为了提高学生和子女的升学与考试成绩,拔苗助长,最后结果必然愿与愿违。

2.学校教育缺乏创新氛围,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想象力创造表现能力培养没有被突出地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加拿大艺术教学提出:“一个出色的美术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者。而作为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了想象力是不可思议的。”

我国封建时期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在某些方面的不良影响,对整个教育领域的影响是极为长久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死读书读书死,一向以来的观念使中国人总感觉进行理论研究似乎比从事应用研究的要高上一等。

我国普通中学与高校教学艺术(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新意识和创造表现能力培养。课程标准没有将想象力创造表现能力培养放在突出地位,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养本身在音乐创造表现能力这一方面长期弱化,所培养的师资已经遍布全国。一些教师不能从国家大教育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在指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方面意识不强,指导能力不足,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在教学中缺乏想象力与创新精神,不少教师本身就不会创作。虽经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与学习,刚刚意识到传统教学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们,在尝试进行探究性创造性教学实验的同时,不免回忆传统教学照本宣科的便利。理念是新的而执教者的观念是旧的,搞惯了升学与高考,教惯了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师面对新课程难以适应,不少地区音乐课的教学或多或少存在半改革半守旧新瓶装老酒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存在一句一句教唱歌、照本宣科用教材的现象。

二、新课程理念、教材编写以及教学中存在隐形问题,

对创造力创新思维培养发展产生不利因素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提法不利于“艺术创新思维艺术创造表现能力”培养。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关于新课程有关教学内容的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此段文字之后又有这样的阐述:上述各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虽有不同的侧重,但对于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音乐鉴赏”作为增进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应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

这样的表述使音乐鉴赏模块得到了特别的强调。而主要对创新思维和创造表现能力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创作表现类模块的教学,在音乐教学内容标准中位于从属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块设计,造成了原本应该相辅相成互生互动的音乐感受体验想象与创造表现关系的相互分离,不利于创新思维创造表现能力的发展。

2.创造表现思维创造表现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块设计、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遭遇教学轨制、教学条件以及师资能力缺乏等困难。

那么到了教学层面,创造表现模块教学首先遇到了大班教学造成的排课方面和教学设施方面的困难。而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于目前学校大班制教学的特点,教学条件比较容易解决。所以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六个选修模块中,真正落在实处的只有音乐鉴赏模块。由于音乐和舞蹈、音乐和戏剧模块的内容在鉴赏课内容中已有体现,因此真正受到影响的就只有创作表现(歌唱、演奏与创作)类模块了。

其次又遇到了师资问题。我国师范教育中音乐院校所培养的中小学教师的标准存在缺陷,所培养的师资在面对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创作表现意识和创作表现能力方面的指导具有明显缺陷。造成创造模块的教学成为六大模块中最难以实施的部分。

3.音乐鉴赏最终成为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音乐课堂中唯一真正获得落实的教学模块。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表现意识创造表现能力的学生?

长期进行重鉴赏轻表现创作的教学,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最终难逃“光说不练假把式”的覆辙,也使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模块的创造性、多样性,学习内容可选择性的意图落空。这种现象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也是十分明显的。

4.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本身缺乏创造思维、创造表现能力。教科研活动中研究创新研究创造教学的内容很少。

以高等院校学生为例,从教师师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中来看,由于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科研当然就围绕这样的主题进行。专门就创造表现意识以及创造表现模块的教学为研究课题的教研培训活动较少。谈鉴赏头头是道,搞创作困难重重。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创造表现能力的师资队伍和不擅长进行创造表现的教师群体,怎样培养指导出有创新意识创造表现能力的学生?

三、对国外音乐课堂进行培养创新思维和

创造表现能力教学的调查1.日本——在日本颁布的高中音乐指导纲要中,关于高中音乐学科目标是这样描述的:“通晓音乐的各种活动,发展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言简意赅,表述十分明确:该大纲将音乐的实际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音乐活动参与能力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提出了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的要求。在具体教学中,日本的教材将鉴赏与创造进行了有机联系: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材分册创作教学中,将有关用日本民族音阶进行作曲创作实践的内容和日本音乐的介绍鉴赏放在一栏(在乐曲的音乐鉴赏部分),既介绍了日本大曲,正调《江差追分》,又分析了调式与旋律发展的特点,介绍了日本古代曲式句法的特点“节”,其后将日本民族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一般发展方法用图表展示。如基本原则,半终止,终止,跳进,级进和声的配置方法,最后的研究课题是用日本旋法进行创作。在器乐演奏部分的教学中,教材将音乐知识如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属七和弦、减七和弦和曲式发展的一般进行方式,半终止和终止式结合创作进行介绍。学生需要根据指定乐器如钢琴、打击乐器等,按规定情景创作若干小节的作品。其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欣赏、乐理、和声、作曲融为一体。

2、澳大利亚——音乐教材的各单元的目标中也体现了将音乐鉴赏与创造表现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例如:

表演单元的目标:培养单人与组合表演的能力;培养进行有准备与无准备表演的能力;培养听觉的洞察力与理解力;培养对声音组织的能力;进行所选作品的节目表演;表达个性、风格差异,探索以每种乐器的个性差别为特色的作品;培养对音乐演奏的理解与认识;在团队中参与合奏(合唱)作品的排练、产出与上演;对音乐语言与表演技巧的理解。澳大利亚学校音乐课程强调给学生以这样的机会:亲身走近音乐专家的研究领域,如音乐表演者、音乐创编者,成为从不同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角度进行音乐研究的人。学生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专攻一个或多个音乐研究的途径。在研究他人的作品和自己的音乐实践的过程中,进行音乐的实践,讨论并说出音乐的含义。

3.新西兰——创作与鉴赏相连,理论知识作业与创作结合

我校学生出国进入新西兰某高中一年级。音乐课上学生接受的学习任务,听中世纪合唱作品,在两个星期内写出对中世纪宗教音乐作品的评论论文,此外还要求学生模仿中世纪合唱的特点写一首长度不少于24小节的四声部合唱。学生通过网络咨询并请教新西兰校内乐队教师,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各类知识极为丰富),恶补作曲相关知识,凭借出国之前在校所学的一些五线谱知识和在校合唱队的一些体验,硬是写出了四个声部的合唱作品,从而完成了创作。

按照这样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创造表现成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互相生发,作品鉴赏和模仿、创造表现相互连接。这样的设计使音乐课程与教学真正符合音乐创新思维(感受体验与想象创作任务)、音乐创作表现能力发展的规律。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的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表现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就是在这样充满创新思维和创造表现行为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建议与设想

首先我们应该将创新思维创造表现能力培养作为我国所有学校教学的首要目标之一。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提法做一定调整,使音乐的感受体验、想象与音乐创造表现能力培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将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围绕音乐的种种活动、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连接、音乐的创造表现有机联系,搭建创新意识和创造表现能力的发展良好平台,为学生提供发展想象、尝试创新、展示才华、发展个性的良好条件和途径。以下对音乐课堂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表现能力提出一点建议与设想。

1.发挥想象为歌曲编歌词

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学生的演唱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例如,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第一句歌词是“今天是你的生日”,于是便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发挥想象增编下面的歌词,通过学生的努力,歌词改为母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母亲,是你牵着我的手……”(《母亲的生日》)。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有人写给母亲,有人写给朋友,有人写给老师,歌曲唱完后,仍有学生想编入自己的歌词进行表演。

增编改编歌词,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增强学生信心,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2.音乐的创作性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中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表现一些具体的歌曲或乐曲,他们更热衷于以音乐剧的形式来表演。例如:学习《海滨音诗》这一单元时,教材要求学生尝试用演唱、演奏、舞蹈、朗诵等形式创作、表演大海,经过一周的准备,6个小组的表演精彩纷呈,音乐剧有开场白、有幕后朗诵(普希金的诗《大海》)、有背景音乐(德彪西的交响组曲《大海》中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有《大海啊,故乡》的歌曲演唱、有《海滨音诗》的舞蹈表演,让我大开眼界,并深深地体会到,学生身上的潜力是无限的,能量是无穷的,关键要看你如何去挖掘,并给他们创造的机会。

3.自编歌曲

无论在家庭或学校里,经常能听到许多学生在做事或高兴时嘴里就哼哼唱唱,有时是学来的歌曲,还有很多时候是唱自己随意“创作”的歌曲,当然对孩子不可能期望他们创造出多么完美的歌曲,但不管怎样,这些歌曲毕竟是他们自己重新组织加工而成的,不能不说是音乐创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在课堂上,可以找一首较熟悉而旋律较简单的歌曲,让学生自己编歌谱,把较合理的部分录下来放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平时自己用MP3等播放器录下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热情很高哦),或者用本课学过的歌词进行编曲。

自编歌曲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音乐的基本素质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录音记录下“创造”成果,使他们更愿意开展这项在促进音乐创造力上具有很好作用的活动。

4.用线条及色彩表现乐曲

一种色调能表现出一种情绪,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青春舞曲》时,先让学生完整的体会音乐情绪,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呢?”并适时的启发学生,欢乐、热闹的情绪是可以用红色体现的,略带忧伤的音乐就好像紫色,悲伤、痛苦的音乐情绪可以用灰色,甚至黑色来形容。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联想,于是,随着乐曲的进行,这几种颜色也在学生笔下波浪式前进,当乐曲舒缓时线条几乎是平直的,当乐曲激烈时,线条又变的起伏不定,这些都是随着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而产生的。

因此,对乐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则是学生把音乐具体化,鲜明化。

5.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其中的变通性是关键。因此教学中要遵守思维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创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局限于某种形式,能以新的角度看问题,提出问题的设想。例如让学生创编旋律时,每个学生积极开阔思维,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后,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最好,最具终止感。这就训练了集中性思维能力,学生运用发散——集中——再集中的思维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思想的变通,有助于灵活的解决问题。贝尔认为,任何新知识,如果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没有联系,没有已有的经验作为落脚点的话,新知识是不会被引起兴趣而被吸引的。而创造作为一种新知识脱离已有经验也是举步维艰的,因为创造要以一定的范围为基础。我们都知道,当孩子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就怎样拼也拼不出来,音乐也是如此,乐理知识和经验是音乐创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音乐方面的创造能力。因此,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创造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较多的利用已有经验迁移性的学习。

音乐教学是培养叙述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再加入以上几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不仅能使音乐课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且能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音乐插上创造的翅膀,飞向广阔的音乐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