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隐秘的欲望,失控的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隐秘的欲望,失控的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电影《斯托克》是韩国导演朴赞郁执导的首部好莱坞作品,剧本是由大家都很熟悉的普林斯顿高材生,《越狱》男主角温特沃斯・米勒原创,主要讲述了少女印蒂雅・斯托克于18岁生日之际,惊闻父亲理查德意外死亡的噩耗。相对于与父亲亲密无间的女儿,母亲伊芙琳与丈夫一向疏远,而有着和善笑容却阴郁古怪的叔叔查理的到来让这个家愈发混乱,濒临破碎。本文将借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电影中斯托克家族印蒂雅和查理的行为和思想。

【关键词】《斯托克》;厄勒克提拉情结;血缘;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印蒂雅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得到了父亲出车祸去世的噩耗,一向与父亲亲密无间而与母亲生疏的她变得更加沉静。而素未谋面也从未听说过的亲叔叔查理的到来为她的生活开启了通往邪恶的隐秘大门。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印蒂雅从小只与父亲关系亲近。父亲时常带着印蒂雅去打猎,两人为了蹲守猎物,经常一动不动地潜伏几个小时。然而,父女俩的别样爱好使母亲伊芙琳备受冷落,夫妻间的关系也日渐疏远。不难看出,印蒂雅对父亲有着别样的依恋,父女之间萦绕着厄勒克提拉情结,恋父的女儿甚至在父亲死后捧着一本丧葬礼仪,身着一身老式的深色长裙(她所谓的“丧服”),怒视着母亲,告诉她寡妇要为亡夫守丧的传统。而面对英俊又富有才华的叔叔的出现,印蒂雅开始是抵触的,他恨这个男人与母亲的暧昧,她认为这个男人在撺掇父亲的位置。但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印证了弗洛伊德理论中欲望对人类行为的支配与驱动力。刚满十八岁的印蒂雅对异性一定是向往的,而这个叔叔作为身边最亲近的异性的代表,加之其对印蒂雅一系列的示好,使印蒂雅的感情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这一点在查理坐到印蒂雅身旁与她默契地合作了一首四手联弹时彰显无遗。然而,从小到大,与父亲的过分亲密和与母亲的疏远乃至敌意,以及叔叔的突然闯入,变成了这个破碎家庭里的定时炸弹。看到母亲与叔叔的亲密,印蒂雅失落而愤怒。这种对于父亲与叔叔畸形的爱催生了对母亲畸形的恨。弗洛伊德指出“人心理的发展是由幼时的经历决定的”。当一个孩子变得冷漠,即使与亲人也不能相互信任地自由交流,除了自闭症和青春期作祟,那么一定是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影响使然。和谐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有安全感,而父母两人关系的亲密融洽,以及两人对孩子同等的,健康的关怀与照顾是孩子心里树立正确的父母角色,拥有健全人格的基础。

叔叔查理是电影中唯一的男主角在对他的刻画中,我们能够看出斯托克这个家族有着与暴力的传统,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生活环境或者家庭教育让斯托克家的孩子变成这样,让他们对于暴力行径,血腥杀戮安之若素又趋之若鹜。影片中介绍到叔叔从小就被家里送去了精神疗养院,原因是他作为家里排行第二的儿子杀死了刚刚学会上楼梯的弟弟。通过镜头的倒叙,可以看出查理对自己的哥哥有强烈的依恋,弟弟的出生夺走了哥哥对自己的爱,于是他将弟弟当作敌人,把他埋在了沙坑中。当印蒂雅十八岁时,查理让哥哥接他回家,可是当他知道哥哥并不愿意让他接近自己的家庭而是想把他送去纽约时,他在车上无助又委屈地哭了,像个孩子。痛苦,焦虑,委屈和失望冲击着这个渴望回家,渴望得到家人的爱的男人,他冲下车蹲在路边呕吐,心理的抑郁让他产生了生理的痛苦,也许身体的不舒服可以减轻内心的压抑。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他极其看重家人的认可与温暖,所以杀了哥哥,进入他的家。而这个素未谋面的侄女则成为了他可以接近的最亲近的家人。他想尽办法得到印蒂雅的认可与接纳,即使与这个青春期的小女孩建立起了不正常的叔侄关系。他为了让印蒂雅嫉妒,与伊芙琳搞暧昧,为了维护自己在侄女面前的形象,杀死了了解他身世的女管家与自己的亲姑姑。当印蒂雅内心阴暗的因子被激活后,他表现出异常的兴奋,暴力与血腥对他与印蒂雅都有异常的吸引力,在侄女身上看到的相似之处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归属感。对于一个从小离家的孩子,这份归属感就是对自己作为斯托克家族一员的证明与肯定。即使看到侄女端枪对着自己时,那份得到肯定的兴奋感也完全压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查理对杀戮毫无罪恶感是可恶的,但他一直追求着家人的认可与爱却是可怜的,也许正是从小处于哥哥与弟弟之间的尴尬位置让他受到冷落,才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滋生了不择手段争夺家人认可与关爱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驱动力是强大的,可以让他无视生死地去追求欲望的满足。

《斯托克》这个电影记叙了爱与性的冲突,亲情与爱情的纠葛将主人公们的生活撕扯得支离破碎。他们的生活悲惨而激烈,却影射出人们心底最隐秘的欲望。就像印蒂雅在片头时说得“就像一朵花不能选择它的颜色,我们也无法为我们的将来负责,当你意识到这个的时候,你就自由了,长大了就是自由了。”人的一生无法选择,从出生起我们就被欲望被动地控制着,生活与成长就是追求一些欲望的满足同时与另一些隐秘的欲望相抗衡的过程。这些欲望就像火苗,在我们的理智与情感下隐隐窜动,教育与法律道德规则束缚着我们,让我们用理智控制情感,用道德制约行为,而这理智与道德的最终表现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拥有健全的人格,人类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治疗疾病的工具,更多的是让我们拥有正视自己欲望的意识,只有及时地反观内心,了解自己,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让隐秘的欲望之火渐渐失控而烧伤自己。当一个人慢慢成熟,能正视自己的欲望并控制它,而不再是欲望的奴隶时,这个人就长大了,而他也是自由的了。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高觉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6.

[2]贾晓明.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