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特定的社会生活,提炼情感纯度,开掘思想深度。与文本和作者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专题的《春意挂上了树梢》这篇文章,先请大家谈谈,你一看到文章题目得到的心理暗示是什么?

(同学窃窃私语,但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

师:人总是在现实主义的世界里做着浪漫主义的梦,早晨我还跟大家招呼了一下,今天有几十位老师到我班听课,大家要踊跃发言,制造繁荣景象。

(教室气氛渐渐活跃开来)

生:是春意盎然。

生:是红花、绿叶,是春满人间,还是芳香四溢。

生: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生: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

师:是啊,春天在我们的心目中应是一片明媚,是朱自清笔下的生机勃勃,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诗意,但我们今天所学的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感性认识有赖于理性判断,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师:好,读完全文,是证实了原先的感觉,还是证伪了原先的判断,大家谈谈初步感受。

(几乎)齐声:证伪了原先的判断。

师:能具体说说吗。

(许多同学作叹息状)

生:有一种凝重感。

生:有些悲凉,内心压抑。

生:感觉不到浓浓的春意。

生:开始还有点春意,后来我越读越困惑,这哪是写春天,整个一“寒冬”。

……

师:为什么呢?是什么煞了春意的风景呢?

生:应该是叫花子的乞讨声吧。

生:还有瞎子的手风琴声。

生:还有墙角出现的老头子、孩子、母亲的哀哭声。

……

师:那么这一切是不是发生在春天?在何处体现?

生:是的,文章的第一段积雪已经融化了,还有暖风浮动、杨树蹿芽都告诉我们春天来临了。

师:写了春天的景色,自然也就带出了人的活动,大家从文章中看,写了几类人的活动?

生:两类,穷人和富人。

师:看来金钱始终是我们同学划分等级的标准。(生笑)

生:也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划分为快乐的人和痛苦的人。

师:很好,就是这样的两类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各是怎样?

(思考讨论交流)

生:快乐的富人尽情地享受春意,纵情地彻夜狂欢;痛苦的穷人享受不到春意,在街边乞讨,哀求,痛哭。

师:作者是用一种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示的?

生:对比。

师:对比有什么作用?

生:对比让主题更加鲜明,感情更加强烈。

师:能否具体些。

生:对比让我们更加看到穷人的生活现状,也能看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师:就在这群醉生梦死的人当中,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主要人物。

齐声:汪林。

师:我们一起看看,汪林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了汪林的形象。

生:我觉得她是个阔小姐:春光融融的白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逛逛街,晒晒太阳,吸着烟卷,还自豪地展示着情书;花红酒绿的晚上,她来到中央大街,和外国女人说说笑笑,享受着热闹的夜生活。

师:是花红酒绿吗?

(生笑)齐:灯红酒绿

生:她还是个衣食无忧的人,她内心的快乐肯定建立在殷实的物质基础之上。

生:她还是个眼中只有自己的人,你们看看,“天气暖了,她又换了一套衣服”说明她对天气的暖是敏感的,但她对那些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哭”“哀求”“乞讨”是无动于衷的,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曾进入她的视野,或者说是视而不见,不,用“熟视无睹”更准确。(掌声)

师:很好,这是一个享受着春天的惬意和生活优雅闲逸的阔小姐,这样的人只有一个?

生:肯定不止,很多很多。

师:是啊,她代表了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类人。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再请大家齐读文章第15段,结合刚才对汪林的分析,思考一下,究竟是谁煞了春意风景

(齐读)

师:究竟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

生:是汪林(生笑)

生:是文中所写的“那边”的人,这不是真正的人间春天,真正的人间春天应当注满每个人的内心,而不是偏向于极少数的人,不正是“那边”那些人的穷奢极欲、纸醉金迷才煞了人类应有的“幸福平等”的春意吗?

师:好,有道理,我们的认识又提升了一层,那么这种人世间的不公平发生在哪里?

生:关外,课文中写的。

生:中央大街。

师:中央大街在哪儿?

生:好像在哈尔滨,我以前看过萧红的作品,她好像描写的是那个城市。

师:我们的同学阅读较丰富,是的,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正是1936年的哈尔滨,那个时候的哈尔滨是什么情形?

生:从文中看,是外国人的狂欢地,是富人的天堂,哈尔滨是中国的城市,可夜幕下的哈尔滨却充溢着各种各样的鬈发的外国人,有流氓样的,有绅士样的,混在其中的中国人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而且只能是富人!

师:是啊,更多的中国人在哪里,那种贫与富,那种苦与乐,相隔九重,天地霄壤,这让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多么痛心啊!目睹此情此景,我们的内心又怎能不涌起浓浓的苦涩和哀愁呢!老师不禁再一次要问大家,到底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

(讨论热烈)

生:是小日本鬼子,不,日本帝国主义。(生笑)

生:当时日本扶植了一个傀儡政府,洲政府,他们的腐朽。

生:还有汪林这一些人的冷酷。

师:好,我们深深感到,这是没有社会制度、世道人情的春意,我们为作者这种“题暖文冷”“景暖文冷”的方式而叫绝,看来人世间的不平与季节没有关系,作者萧红还有哪位同学了解?

生:小学时候学过她的作品《祖父的后花园》。(生笑)

师:是《祖父的园子》。

生:好像和“张爱玲”等人并评为“民国四大才女”。

生:我还听说她被誉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生:我看过书上介绍她有着悲苦的命运,出身不幸,母亲早逝,婚姻不幸,嫁给了一个叫萧军的作家,后来又抛弃了她,而且31岁就死在了香港。

生:我曾经看到鲁迅这样推崇他: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有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生:之前对她不熟悉,预习的时候我在“闲闲书话网”上看到这样的评价:萧红絮絮的讲着无尽的痛苦,她的眼睛里满是悲天悯人的善良和“我是这世界的一部分”这样自觉的责任感,世道再乱也总有一小块地方容纳一个平凡人吧?

生:还有个专门研究她的女作家叫肖凤,专门写了一部《萧红传》,她的评价也很高,我给大家读一下,“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锐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鼓掌)

师: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萧红生活在一个大家辈出的时代,如鲁迅、郁达夫、朱自清等,他们有的家学深厚,有的留学西方,因而作品也能够上通魏晋,外通欧美,杂糅古典与西学之精奥,出手有的泼辣潇洒,有的华丽典雅,萧红与他们相比显得过于朴素,她没有睿智的语言,也没有雍容的笔法,更没有旁征博引,但是有人说“缺陷在某种相异的情况下就构成特色”,读萧红的作品,你也许不会有心有灵犀的惊赞,也许没有自愧弗如的折服,但她会让你有一种对人生亲切而又世俗的了解,有人说:“人格与文字是一种同构关系”,大概就是指萧红吧!下面我们来欣赏作者的语言,有哪些值得你品味的语句。

生:我找的是“暖风如清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这句,感觉很好!如以前学过的《荷塘月色》中的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奏着的名曲。师:对,运用通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生:“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写作者感觉到了浓浓春意,“陷”这个字写完完全全地陶醉在春色里面,体现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为下文写那些与春天毫无关系的人铺垫。生:“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这一句作者告诉我们:瞎人生活在困苦之中,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他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表现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生:“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作者运用反语,表面上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生:“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这一句不仅写那个年代,放在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前天我看综艺节目,吴宗宪采访房祖名时,说他一个月的零用钱高达6位数,可我们的许多穷困地区,仍然有许多失学儿童,这难道不是这句话的体现吗?(掌声)

师:好,很有思想。这些不管是作者代说的心里话,还是她自己的愤激之词,都表现出充沛的情感。

师:下面我们对本专题进行小结:千般情感、万般悲绪皆源自内心,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读《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的田园牧歌式的悠闲从容让我们感动,读《寒风吹彻》,刘亮程的悲天悯人式的无奈荒凉让我们感动,读《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的让我们感动。请大家花两分钟时间概括你认为合适的一个短语填在横线上。

生:是一个弱女子心忧天下的胸怀让我们感动。

生:是朴素真诚的对底层人民的关怀让我们感动。

生:是愤世嫉俗的语言让我们感动。

……

师: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心存感动。萧红自己曾说,她不是以怜悯的态度去写她笔下的人物,而是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份去体察,去感悟,因此流淌在作品中的不仅是同情,更是那份难得的真诚。岁月的流逝,并不能冲淡我们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的怀念,她的那些独具个性的作品,至今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征服力,真正的艺术作品,其魅力是永不衰减的,让我们在2010年这个春末,记住萧红,记住:春意是会挂上树梢的!下课!

【教学反思】

学校开展主题为“淬炼课堂艺术,探索魅力教学”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着实压力很大,所谓“骨干”,字典里说在总体上起主要作用的人,但凡想到这一点,总想上别人没上过的篇目,否则给同学科的老师留下把柄可不“颜面扫地”,高二年级的选修教学《史记》已近尾声,只好从《现代散文选读》这一教材中选一篇原本已舍弃(自读)的篇目,找来找去,也就《春意挂上了树梢》,报上去的时候,心里没底,同伴也用怀疑的眼光,“真上这一课”,回答很干脆,但心里却很茫然。拿起教材反复咀嚼那只有1193字的文章,慢慢觉得选对了。这篇文章放在“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专题,怎样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真实”“纯粹”,从文字中收获感动,成了我备课的主要目标。从文题上看,充满了融融暖意,但行文却是展现了一副极不协调的“春天畸形交响曲”,这种构思的独特,是带给我们的惊异,那么,“是什么煞了春意的风景”应是我们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肯定有一个由浅入深、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的过程,我需要自然引导。

上完课,真正地回味,觉得从教学设计到上课过程,都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在一开始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过渡的自然,自己对课堂进行了许多预设,整堂课上过于追求容量,分析了文本,解读了作者,体味了语言,归纳了专题,所以课堂节奏很快,在有些可值得探讨的点上不够深入,比如文章对夜晚的哈尔滨那个段落的描写,完全可以请同学站起来读一读,加一些评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另外,自己过于重视这堂课,在上课之前反复提醒大家预习,许多同学在参考书上参考到了许多,课堂上问题的回答少了许多个性化的理解,从学生身份出发的解读,课堂中缺少自由讨论,没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表面的繁荣却让上完课后的我倍感空虚后怕。要想学生真正读懂文章,一定要深入文本,并且由浅入深逐层铺垫,不必急于求成。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和文本对话,和自我对话,既感悟和品析了作者的意图,又能悟出自己,从感情和理性上都能理解,因为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幸福”。

(南京市雨花台高级中学;210000)

徐老师:

将一篇我搁置已久的“课堂实录”发给您,敬请批评!

老实说,看了《年鉴》和《新语文学习》等刊物,觉得实实在在做教学研究的人才能有真知灼见!

不能沉下心来思考,抑或埋怨琐事的纷杂,这是我和周围许多同事的现状,人浮于事,固然与环境有关,但更多的是自我的迷失!

有一种莫名的担忧,我们还能教多久!不矫情!精神的疲乏,知识的贫乏-------

雨花台中学 梅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