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摄影瞬间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摄影瞬间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结缘性瞬间]这是决定性瞬间和延续性瞬间的折中;是在尊重对象前提下的“非偷之窥’”和“无强之迫”。

对于布列松的“偷窃”,有些重视主客互动关系的摄影家并不认同。

法国摄影家尚路普-谢夫认为,一张好的人像,是相机前后两个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因而,唤醒了内在光热的对象才有“光晕”,才会“上照”,这种“珍藏下来的一刻”包含了比“决定性的一瞬”更深的东西。

阿根廷女摄影家伊娃-鲁宾斯坦更明确表示不喜欢拍不愿被拍的人,她说:“我不愿做对方无法回应的事,就像我不能给东西。”她强调,“当我说‘认同摄影对象’,不止是从他身上看到自己,也是‘从我自己走出,到半途去迎上他’或是‘帮他走出来,好碰见我’。摄影就是这种遇合的结果,是一种两极现象,就像发电一样,如果有一根线坏了,就无法通电。如果你要求对方能接收伤害却不容许自己受伤害,那你就无权做这件事,是摄影就只能有一种偷窥的乐趣、一种无意义的权利运用,侵犯他人的隐私。”

中国摄影家牛君,根据中国国情和个人经验,认为“偷窥”和“强迫”两种瞬间虽然都各自有其选择的道理,但也都有着不适应拍摄中国之处:布列松的“偷窥”在中国的许多场合也许会被误会,难度极大;克莱因的“强迫”会被大多数人所憎恶而遭不测,尤其对专题纪实摄影更是如此。牛君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出发,提出“结缘性瞬间”的理念,试图在“偷窥”和“强迫”之间达成某种“协议”,即在被允许的情况下,贴近被摄对象,尽可能客观地描述被摄者。这样的拍摄不排斥某种窥视的可能,而摄影机的存在无论如何也具有某些强迫的味道,只不过不刻意强调而已。总之是建立一种合情合理的关系,这种拍摄者与被摄者关系的确立将决定拍摄的风格和水准。(《中国摄影报》2000.8.11-)

“结缘”的理念贯穿了对被摄对象的尊重、熟悉和理解。它既吸收了摄影家“等待”或“接近”的自我能动性,又排除了“窃人隐私”或“扰人平静”的非道德弊端,而在平等交流中抓住生活之网的投缘网结。当然,也会遇到另一种负作用,即与摄影家建立了互动关系的被摄者可能有意无意地“作秀”,其表现出来的真实有可能是个假象,或者是被摄者认为美好因而特地为你准备的真实。

[随机性瞬间]这是对原生态的任意式采摘;是近乎自然主义的新现实主义的摄影理念。

这一视点似乎与“结缘性瞬间”有些相近,其实却不尽相同。主要差异在于它更排斥摄影的主观性,更认同生活的原生态。

鉴于典型化、理想化在“”时期被拔高为“红光亮”、“假大空”,成为对“现实主义”真实原则的嘲弄;加之在文化反思背景下对反璞归真的追求;以及后现代思潮对传统的活用;一些纪实摄影家和写实画家宁肯把自己的作品被称作“自然主义”的也不愿被称作“现实主义”的。于是有人以表现生活的“原生态”为己任,而不作主观的选择和人为的加工。不论提出“注重普通人的寻常态,但尽可能捕捉常态人那转瞬即逝的非常态”的胡武功,或者干脆提出“百态人生我认同”的侯登科,“心态平和眼光平等地种种细节汇聚在一起”的邱晓明,以及注重生活“本色”的姜健,甚至提倡艺术“源于生活,低于生活”的徐坦,他们都无非想打破那些假惺惺的真实性原则,还生活真实以本来的面目。但愿这种贴近自然主义的新现实主义不是简单地“倒退”,而是现实主义的高层次“回归”。

[拼贴性瞬间]这是有中生有的时空碎片组合;是波普主义、抽象主义的摄影理念。

随着宽带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变得海量化。人们可以从任何地方利用任何设备接入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图像、文字和声音。“万有相通”的生活方式,必将以超越主客、多极融合的思维方式,取代主客两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正如恩格斯在1885年就早已预言的:“旧的不变的对立,严格的不可逾越的分界线正在日益消失。……过去几乎成为信条的那些区别标志,丧失了它们的绝对效力。”(《反杜林论-三版序言》)

视觉信息的轰炸带来图像的频闪、交错和重叠。一些摄影家拼命做减法和简化来对付这种视觉的混乱;另一些则以蒙太奇式的加法和拼贴来适应这种现象的密集。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回归了早期摄影家雷兰达、郎静山们的“集锦照”,但在构图上却以多义性和抽象性,置换了过去的单纯性和绘画性。

这似乎也可从摄影史上找到某些先兆。哈特菲尔德的《达达:Merik柏》(1919)是标尺、乐器、手套与文字的拼贴;他的《中国巨人猛醒了》(1928)则是挣脱绳索的特写中国人同蚂蚁般侵华日军的画面拼叠,预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胜利。至于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那空中悬浮着的椅子、画架、流水、猫和画家达利本人,则是在多位助手协助下人和物的空中聚合,为拍下这超现实的瞬间,他们竟折腾了6个小时,重复了68次!

拼贴性瞬间在当代广告摄影中获得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美国斯米诺夫伏特加酒广告,让撩起长裙的自由女神沐浴在顶天立地的伏特加酒瓶之中(见本刊2001年第1期第37页);英国苏格兰Grants威士忌酒广告,则让人人喊打的老鼠背上螺旋桨,越过密集的鼠夹阵,飞向香味缭绕的威士忌。

法国扬-罗必凯广告公司为安德森咨询公司推出了一幅广告《组合鲨鱼》,一举夺得欧洲广告成就奖银奖。为续写这一篇章,次年又推出一幅广告《博物馆藏画》,让不同民族持不同乐器的音乐家在同一幅画中同台演出,这一精彩组合换来欧洲人对安德森公司的极高认知度。

[虚拟性瞬间]这是无中生有的时空自由想象;是超现实主义、后信息主义的摄影理念。最近,索尼公司董事长出井伸之向北京大学学生演讲时指出,世界正在告别信息时代,步人知识时代。他说,信息极大丰富后,人们最需要的不再是获取信息,而是不断地整理信息,独特地运用信息。

农业――工业时代与信息――知识时代存在状态的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实存时代”进入“虚拟时代”。勃然兴起的虚拟社区、虚拟学校、虚拟银行、虚拟商场乃至虚拟国家等一系列网络上的虚拟机构正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渐渐分担起相应的实在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这个数字化生存的“虚拟现实”被称为“虚幻的第七大洲”、“人类自创的伊甸园”!

虚拟世界是人类自己拓展的自由世界。“虚拟性瞬间”虽然有时也采用拼贴法,但更多的是用融(合)创(造)法,因而自由度更大,想象力更丰富、更奇特甚至更荒诞。

惠普公司在’98足球世界杯赛期间推出一则广告,足球鞋的鞋带竟连着惠普打印机的鼠标。令人感到一旦接通电脑,这只被遥控的球鞋一定能踢出头彩。

台湾复兴商工广告设计科在金霸王电池底部做出了大树的年轮。广告语:“你应该看出我的寿命有多长了吧!”也以其巧妙而自然的组合获得台湾第六届金犊奖。

扬-罗必凯公司为强调音乐对听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在为RTLZ广播电台音乐台的一组广告设计中,让餐盘里的刀叉顶端化成了鼓棰;网球拍的把手幻成了吉它。

美国迪赛尔仔裤广告利用先进的图像著作技术使当今的迪赛尔女郎周旋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历史人物中间,令人过目不忘(见本刊2001年第1期第38页)。

这样的“鼠标球鞋”、“年轮电池”、“刀叉鼓棰”、“吉它球拍”、“佳丽伟人”和“名画时尚”在生活中是不能如实找到的,但它不是比实有之事物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和意趣吗?

上海杨青青形象设计工作室将当代模特儿化了妆,进入西方古典名画,如模特儿俞蕾在雷诺阿的《穿黑衣的女孩》里出现(见图),使古典名画时尚化。

至于虚拟电影和虚拟动画片如《星球大战》、《狮子王》、《龙卷风》、《玩具总动员》、《蚂蚁正传》、《花木兰》、《恐龙》等,就更是目不暇接的奇特的虚拟景观了。

[多“瞬”共生]出井伸之在北京大学提出“世界正在由信息时代步入知识时代”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强调:“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同时处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而中国学者费孝通则以从农业社会跳跃到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跳跃到信息社会的“三级两跳”,概括20世纪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大变化。

正因为此,我们的生存状态比较复杂:传统和现代交汇,滞后和超前同在。

也正因为此,我们的摄影瞬间也应该是多样共生,多极并存,各显神通,各求极致。

“你是‘疯儿’,我是啥?”――这句改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片尾主题歌《你是风儿我是沙》的妙言,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自律和自信,应该成为摄影艺术和其它艺术大胆创新、独特创新的格言和警句!

“和而不同”的“天下共生”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必将成为“地球村”里大家认同和自觉遵守的“乡规民约”,并带来世界和中国艺术文化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