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通假字注音问题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学教育对于通假字的读音一直存在疑问,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为例,探讨通假字的读音问题,并认为通假字应该读被通假的字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读音
文言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文言诗歌散文的学习是语文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去探讨的一个问题。而古籍中使用大量的通假字,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言文阅读的障碍,所以若能好好研究通假字,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将会有一定的帮助。在研读中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对通假字读音的注释存在一些问题,于是深入探讨,望能寻求对策。
“通假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做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假借字。”①所谓音同音近是指古音而言的,所以通假字的读音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对于通假字的今读问题,不同学者都做出了论述,王引之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意,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嫁接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句为病矣。”张铁翼在其编著的《浅易文言文通假字手册》也提出通假字应读本音的观点,他说:“关于通假字读音问题,学术界的主张一致,应该根据古书或辞书上‘读若’、‘读如’、‘读为’、‘X通X’、‘X同X’的训诂通例,和清代训诂学家‘声随义传’的主张,通假字应该‘破读’,一般读作本字的字音。”②而曹先擢先生则提出了异样的观点:所有的通假字不应一律按通假义来定音,但是常见的重要的通假义又需要有所照顾。这里有所照顾是指通假字的被通假音收入在《辞海》、《辞源》等工具书里。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古文之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古代为文的特点,理解原句之义,应将通假字读作被通假的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课本增加了许多诗歌与散文的篇目,而大多数篇目都出现了通假字,但是只有一些通假字注明了读音。这样显然就容易造成一种困惑,为什么同样都是通假字,一些注了音,一些并未注音呢?由此,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的通假字都收集出来,并对其读音进行分析。注音其实又是有困难的,若为现在汉语中一些通假字注音,那是不是就默认了现代汉语中存在这个读音?比如,“以”是“与”的通假字,若为“以”注音为“yǔ”,那是不是一些字典也要收录这个音节呢?所以关于通假字的读音问题,需要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基本上所有的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读音,这对于研究通假字“音同义通”的特点有好处。不可否认的是,若能够细致地为每一个通假字注音,学生学习诗歌与散文的难度会有所下降,从而可以清除欣赏古典诗文的一些障碍。
以下对这本教材中的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的例子进行归纳,从而进一步探究通假字在这本教材中的注音问题。现得出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来判断):
1.首先是一类声调相同,但是声母或韵母不同的通假。
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中有“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一句,书中对“景”的解释为:“景,通‘影’,月光”。另一首杜甫的《阁夜》中又有“日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书中对其中“景”的注释为:“景(yǐng),影,日光。”同样是“景”与“影”的关系,注释却有三处不同。书本只对杜甫的《阁夜》做了注音,但并未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诗境,又将“景”分别解释为“月光”和“日光”,“景”与“影”的关系比较复杂,一些教材将其归为古今字,而在中学课本中我们一般将其作为通假字处理,所以读音问题还是建议按照被通假义来定音,即读“yǐng”。
《西门豹治邺》中有“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一句,书中注解为“以,通‘与’”,这里学生容易读为“yǐ”,所以需要教师特别提点出其本字的读音。其后还有“从弟子女十人所”,注解为“所,通‘许’”。而后又有“弟子趣之”,注解为“趣,通‘促’,催促”。最后有“几可谓非贤大夫哉”一句,注解为“几,通‘岂’,难道”。上述四个通假字,注释中均未给出注音,而且“所”、“趣”、“几”无论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都被频繁地运用,所以学生极容易忽视这些字的本音,若是书本并未对其进行注音,教师也应特别注意让学生标明这些通假字的读音,从而使学生正确识读文字之后便能明白其中意思。
2.第二类是声韵调都不相同的通假。
这类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差比较大,所以读本音更加有助于理解原文意义。屈原《国殇》中有“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一句,课文中注释为“被”通“披”,其实这也是一组古今字,但是这个问题也不影响我们将其读为“pī”。
《庖丁解牛》中亦有两例,第一例为“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书中注释为:“盖,通‘盍(hé)’,何,怎样。”这里的读音问题值得关注,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究竟是读“技盖(gài)至此乎”,还是读“技盖(hé)至此乎”?这里若读gài不仅不能有助于理解本义,还会使学生误解。“盖”在古籍中一般为推测语气副词,若在这里将其读为gài,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误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技艺大概到了这个地步了”,这里显然会对教学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必须要读被通假的音。
3.最后一类是仅声调不同。
仅声调不同的通假我们在本书中找出三例,三例之中有两例有注音。《庖丁解牛》中有“砉然向然”一句,书中注解为“向(xiǎng),通‘响’。”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少纵则逝矣”,注解为“少(shōo),通‘稍’”。但同样是声调不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早缫而绪”中的“而”却没有给出注音,书中注解为“而,通‘尔’,你们”,虽然阳平与上声的区别不大,但是这些细节之处最好能做出一个规范,这样对于学生树立一个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有帮助的。
通假字的读音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虽然情况复杂,但是例子也十分特殊,所以笔者建议中学教师在处理文言文中通假字读音的问题上,严格要求学生读被通假的字的读音,而且希望学生能对通假字的例子进行记忆,这样也减少了通假字的读音与现代汉语中字的读音混淆的可能性。
注释:
①吴泽顺.古代汉语[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74.
②张铁翼.浅易文言文通假字手册[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287.
参考文献:
[1]曹先擢.通假字例释[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8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