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对学生独立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把人看成社会的附庸,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考试的奴隶。而素质教育提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呢?

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我们的教师要热爱学生,把亲切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期待默默地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所感受,一旦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友爱,他们会细心体察教师的苦乐,随时准备给老师以支持和帮助,最终会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这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相信只要学生像对待母亲或朋友那样对待我们老师,那么他们的心中就会燃起好学之火。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正确认识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数学没有学好,不但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还会影响到升学和将来的工作。当学生明白了数学的重要意义,就会从内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情感、不屈不挠的意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应试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而启发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处理教与学的矛盾。教,从主体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和教材难易出发;学,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和“悱”就是学生对于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在这种情景下,教师所讲授的思想、方法和提出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水平不断地创造“愤”和“悱”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探求知识。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学可按如下方式进行。首先,进行一场学生与教师的竞赛,看谁能最快地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积。一元二次方程可由指定的学生给出。几次竞赛结果,都是教师取胜。这样,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老师为何计算得这样快,这样准?学生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当然,有了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并不等于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这时教师应在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去解决问题。对于上面的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完全依赖于系数a,b,c,因此它的两根之和与积与a,b,c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等量关系),即x1+x2=-b/a,x1x2=c/a。熟练掌握这种关系,是老师取胜的秘诀,并进而启发学生利用求根公式或待定系数法[因为ax2+bx+c=a(x-x1)(x-x2)]证明这个等量关系。至此,韦达定理的证明,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完成了。在这里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时,教师既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又不是让学生瞎猜乱碰,而是引导启发学生层层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学生思维豁然开朗。这正是“启发”的结果。

三、以活动为中心,发挥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灌、抱、喂”是不能使学生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的,这种外压式的强制灌输,学生根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主动参与教学和从事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积极活动、追求活动本来就是每一个学生的自然倾向,学生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因此,我们只有依靠学生积极主动地活动,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中心对称”的概念时,可以进行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利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三组图形(非对称的、轴对称的、中心对称的)供学生集体观察、讨论、辨析。哪些是非对称的,哪些是轴对称的,同时使学生对中心对称有初步的认识(感知活动);接着,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概括什么叫中心对称图形(概念的强化活动),为认识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下次活动)做准备,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始终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环环紧扣的活动链”。面对数学丰富的内容,我们活动的方式需要丰富多彩,这有利于学生主体个性的发展,但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频次要稍高,活动的目标、导向要有针对性。

四、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情感、角色行为的调节与转换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归纳。例如,在这一节的引入阶段,可先提出以下问题:1.上节课我们是怎样画出正、余弦函数图象的?(同时出示图象挂图)2.正、余弦函数在单位圆中是如何表示的?3.要研究函数的性质,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在这些方面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形式又是怎样的呢?前两个复习内容是本节研究性质的依据。问题3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并借助“单位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试着归纳,总结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

以上3个问题的提出,既考虑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有可能去探索,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了学生利用旧知识去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直觉思维,总结、归纳新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在各种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