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数学“换位法”教学的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换位法”教学的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并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换位法”教学 能做到这两点。“换位法”教学包括创设环境,设疑自学等。

一、“换位法”教学详细过程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创设悬念。

如:(1)初中数学第一册・第一节内容“1.1节 正数与负数”,我就仿照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怎么不够用了”的图示:教师操作多媒体,出示全国各城市天气预报表,提出问题:在这张天气预报上你有不认识的数吗?你知道这些数的含义吗?

(2)带学生观察高山与盆地的海拔示意图。问:“-155”表示什么?

(3)出示一张试卷,老师批阅“-5”是什么意思?

2.设疑自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和悬念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感到有疑需学,激发探究欲望。何以解疑?必须看书(查找资料),互相讨论,寻找答案。这就是最初的学生自主学习,长期坚持直到学生能自己设疑、自己解决,就起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了。如何设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堂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设置问题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有阶梯性。符合“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力求在课堂中牢牢吸引住各个层次学生的注意力。

仍以“正数与负数”为例:

(1)什么是正数与负数?

(2)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通过设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严谨答题的习惯。

设问的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关键所在,并非每处设疑,一节课若“四处设岗”,必然穷于应付,有可能冲淡了一节课的重点。

(2)要精心设计“设疑”问题,应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让学生一见问题便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二、“换位法”教学的意义

运用“换位法”不仅顺应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观念思想,而且还克服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几个问题。

1.这种教学模式程序符合构建主义数学观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以自身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活动。“换位法”正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不同层次水平之上的,谈出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特定意义。

2.“换位法”从根本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了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教师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换位法”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让他们掌握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在这种方法中学到各种不同的教学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即教师也在教学中学会了如何教。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大营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