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归纳,准确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归纳,准确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文,有两个问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就我见到的材料来说,从与语文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到各种版本的《古文观止》的译注之类,对所引问句的翻译大体是一样的。这里且举几种看看。

①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版):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里来的龙?(两层)通道跨跃天空,没雨过初晴,哪来的虹?

②《古文观止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人们惊讶:长长的桥横卧水上,没有风起云涌哪来的龙?高高的复道横贯空中,没有雨过新晴哪来的虹?

③《袖珍古代经典诵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长桥横卧在水面,没有云彩怎么出了游龙?复道高架在空中,尚未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

④《历代名賦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长桥横跨在清波之上,没见云起,哪里来的游龙?复道凌架于高空,不是雨后初霁,哪里来的彩虹?

这些翻译都是不恰切的。我们认为,翻译时原来的语句顺序须作必要的调整。怎么调整?依”未云何龙?一长桥卧波。不霁何虹?一一复道行空。”这样的顺序来翻译。(所谓调整顺序,是就我们的理解和翻译而言;而不是要求古人于”写作时”,而不是认为原文有语序不当的毛病故需要调整。)

那么,我们理解时,翻译时,为什么需要调整语序?这就是因为,只有作这样的调整,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见到阿房宫、见到阿房宫的”长桥”和”复道”时的猜测和惊讶:未云,何龙?(哦,原来是)长桥卧波。不霁,何虹?哦,原来是)复道行空。只有作这样的调整,才有比喻的必要,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比喻的作用。如果当时的人们一搭眼就看出那是长桥,那是复道,固然也可以惊讶,然而,还有猜测的必要吗?而没有了猜测的必要,也就没有了先比喻的必要(注意,我说的是没有”先”比喻的必要;认出、说出是长桥是复道之后,再比喻,当然也是可以的,但后比喻和先比喻的效果大不一样。)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原文何以要那样写。既然就人的认识过程来说,就情感变化的顺序来说,就修辞手段的创设来说,都应该采取先问后答的语序,那么,原文为什么那样写呢?为什么依情依理该先说的却后说,该后说的偏先说呢?我的看法是:完全是出于押韵的需要。

因为这是赋。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是讲究用韵的。这里将语序颠倒一下,为的是押上韵:这里的”龙”“虹”,还有后面的”东”“融”,都是押尾韵。为了音韵和谐,于是作了语序上的调整。

为了押韵,为了收得音韵和谐的效果而将语序或词序改变一下,这样的情形在古代诗文别是在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是”江晚余正愁”的倒装。为什么要倒装?为了让”余”和”鸪”押上韵(“余”和“鸿'',在现代不押韵;在古代,前者属“鱼”韵,后者属“虞”韵,二韵相通)。

又如王维诗《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第三联(颈联)就有个倒装的问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意思是:听见竹林中的喧闹声,知道这是洗衣的少女结伴归来;看见池塘里的莲花摇动,知道那是打鱼的船儿摇过来了。这两句诗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的倒装。倒装后,第一确保了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第二确保诗押[ou]韵。

其实,说倒装,说颠倒语序、词序,也不必舍近求远,在本文中就可以举出别的例子。如“髙低冥迷,不知西东”,“西东”就是“东西”。将“东西”颠倒成“西东”,也是为了押韵:“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亦是为了押韵。再如“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的“不敢言而敢怒”是“敢怒而不敢言”的倒装,也是为了押韵。

所有这些,翻译时都应做语序的调整,才能准确反映本意。这是我们“立足归纳准确解读”的结果。

教材中的《屈原列传》有这样一句话:“上官大夫……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很多人认为“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之“曰”为衍文,我们认为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古文中有很多类似的表达:

《史记·三王世家》:“陛下固辞弗许,家皇子为列侯。臣青翟等窃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议,皆曰以为尊卑失序。”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

《汉书·何武传》:“莽故大司马,辞位辟丁、傅,众庶称以为贤。”

《说文·亚部》:“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第也。”

此外尚有“传以为、争以为、谏以为、谋以为、讥以为、对以为、建以为、按以为、计以为、奏以为、上疏以为、疑以为”等多种说法。

事实上,这是古文中常用一种“动词(表言语行为的动词)+以为”的形式,以称引、转述他人的言语,意思也大致相当于动词+以为(“以为”当“认为”讲〕。

因此,“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中的“曰”不是衍文。

综上所述,理解文言文中一些不好把握的句子,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立足归纳,通过比较研究,准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