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生经验酿出的芬芳美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生经验酿出的芬芳美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聪明的人在经验中领悟人生的道理,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

另起一行的人生同样精彩

人生可以另起一行

吕麦

作家刘诚龙先生,曾经拟了两份名单,做了一个人气测试。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金圣叹、李渔、洪、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我相信,如果让你回答,答案肯定和我一样: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几乎没有听说过,甚至还会皱着眉头问:“他们是谁?干什么的?”但对于第二份名单,却了然于胸,如数家珍般熟稔。可不是吗,刘先生测试的结果是: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要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人多得多。【由一个人气测试引入正题。】

你知道吗?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是多么辉煌显赫、风光无限。因为,他们都是当时的“高考状元”,而第二份名单里的人,都曾是默默无闻、灰头土脸的落魄秀才、考场败将。然而,随着岁月的更迭,历史的沉淀,名噪一时的状元们,不过是昙花一现,风过无痕。可见,一时的成败得失,并不代表一生,预示永远。【这一结论,无疑令人信服。】

想当年,曾国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位列三公,显赫一时,成为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可是,他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在父亲严厉得近乎苛刻的管教下,每日“鸡鸣即起,洒扫庭院,习字一千;每晚三更而眠,诵读四书、五经、诸子百书”,晴耕雨读,认真勤勉,从不懈怠。可出人意料的是,他们没有得到“文曲星”的垂青,都没能科举及第,金榜题名。

如果曾国藩感同身受的话【“感同身受”用得欠妥】,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但当曾纪泽连续三次科举考试落第,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时,曾国藩欣然应允,并写信安慰儿子说 :“读书未必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你们大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最终,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曾纪泽在32岁时开始学习英语。1881年2月24日,他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谈判,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城。这次谈判,是清末外交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胜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

次子曾纪鸿“高考”落第后,自学成才,成为出色的数学家。他精通天文、地理,尤其精通代数,著有《对数评解》,还计算出了100位的圆周率。史册上,留下了他的著作,令人敬仰。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愁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两个儿子,就是最好的佐证。【曾国藩的两个儿子都没能科举及第,但后来均在别的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为后人敬仰,论证的还是“一时的成败得失,并不代表一生,预示永远”以及“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

其实,参加高考,不过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人生还有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起点。一次失败,怕什么?不必灰心,不必沮丧,更不要裹足不前。此路不通,彼门不开,无须死磕,拐个弯,另起一行。【直接扣题、点题。】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另起一行的人生,同样精彩,同样可以一路芬芳,到达梦想之彼岸。

(选自《幸福》2009年第7期)

【品读】

作者在文章开头并不急于亮出观点,而是列出了两份名单,然后由该名单层层剥笋般地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参加高考,不过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还有更多的起点,只要努力追求与奋斗,“另起一行的人生,同样精彩,同样可以一路芬芳,到达梦想之彼岸”。

论据典型,剖析合理,论证有力;结构上有“曲径通幽”之美,给人以渐入佳境、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

在既潇洒又执著的状态中生活

看自己和看世界

周力丁

我常常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学会从远处看自己,从近处看世界。【出语奇特,引人一读。】

常会遇到两种极端的人:一种人自我膨胀,天老大,我老二,自我感觉良好;第二种人过度自卑,凡事老是觉得有自己不多,无自己不少,人前怕言语,处处自我否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不会远距离看自己和近距离看世界。【列举反面情况,要言不烦。】

美国著名作家辛格的《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宇宙高处俯视人间,就连一场世界大战也无非只是短促的军事游戏罢了。”这无疑是以一种非常遥远的距离来回望世界。由此我曾自问:站在俯视一切的高度,站在另一个星球,站在宇宙的记忆深处,回望地球,每一个个体生命,只是一粒微尘、一道倏忽即逝的光线、一丝微风、一种微生物。因此,甚至可以说,我们中间每一个个体生命无论看上去多么辉煌,也没有理由妄自尊大,因为从我们的角度看,宇宙正无穷地“大”着;从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正无穷地“小”着。因此,渺小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学会敬畏,学会谦虚,学会尊敬宇宙万物,一个人没有理由将自己看得过重,不要自认为多么了不起。【结合所引名言,先论“学会从远处看自己”。】

然而遥远的宇宙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心中。如果没有我们及我们周围一个个渺小与卑微的存在,也就不会有宇宙的宏伟与辉煌。正因为有了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体,时刻站在地球上各个特定的角落,衣食着,住行着,为自己,也为别人劳作着,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抬头看风景,低头看路径,不停地为处理好各种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思想着,奋斗着,才有了地球与宇宙的壮丽与伟大。【句式整散结合,自如灵动。】正因为有了无数的渺小与卑微的集合,有了无数个个体的坚守,才有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无限辽阔。所以,虽然我们小小的生命处在各种制约中,但是如果这小小的生命学会了思想,拥有了智慧,那么无穷“大”的远距离的宇宙,就会被一个个无穷“小”的我们近距离地拥有。【即所谓“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因此,我们在学会从远处反观自己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学会自尊自强,自珍自爱;学会与周围的一切友好相处。不因善小而不为,多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好心情,渺小的我们就会一点一点地融入伟大,我们狭小的生活空间就会汇成宇宙无边无际的辽阔。【剖析入情入理,且有较强的感染力。】

置身于世界之中,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远中有近,近中有远。每个人都处在同一个世界里,每个人又拥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世界。不同的是,有的人眼界狭窄,有的人眼界阔大;有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远近得当,有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进退失距。每个人都属于宇宙,某种意义上宇宙也属于每一个人。我们既与世界很远,也与世界很近,变化的奥妙在乎一心,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正确的生活观念与行动。【进一步深化主题。】

人,应该在一种既潇洒又执著的状态中生活。所谓潇洒是因为远距离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卑微与渺小,普通与平凡;所谓执著是从心灵的深处近距离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应该珍视,应该为之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一切。有了这种潇洒与执著,正确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才能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顺畅与阻碍……【意蕴隽永,耐人寻味。】

(选自《扬子晚报》2008年11月7日)

【品读】

开门见山,亮出观点――“人生在世,应该学会从远处看自己,从近处看世界”。接着引入事实论据并进行事理分析。特别注重辩证思维,论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既强调“站在俯视一切的高度,站在另一个星球,站在宇宙的记忆深处,回望地球”“我们中间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无论看上去多么辉煌,也没有理由妄自尊大”,又突出“小小的生命学会了思想,拥有了智慧,那么无穷‘大’的远距离的宇宙,就会被一个个无穷‘小’的我们近距离地拥有”。这样的分析说理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深刻。从章法上看,全文是“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第五段,这两段不可或缺,前者通过列举“常会遇到两种极端的人”,点出不能“从远处看自己”和“从近处看世界”的结果,并有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后者在阐明“为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倡导“拥有正确的生活观念与行动”,很好地深化了主题。

广袤荒凉的“时光沙漠”

时光沙漠

叶倾城

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

是多年前,在小三峡。大宁河水青青如雨,船只驶过后的水面,浪花涌动,波光粼粼,似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两岸苍翠欲滴的山,缓缓围拢,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触及。而在山的最高处,有我从未见过的最干净最高远的天空。【以“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状貌拟形,形象生动。】

这样的水色山色天色,让大二女生简单的心,在刹那间便蓄满了山的青和水的蓝,心里的震动,一直一直地波光潋滟。【“波光潋滟”是移用也是比喻,新奇而有趣。】

然而回头间我发现,同船的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水光阳光的阴影在他们的脸上交织,他们却睡得莫知莫觉,好像高额的旅游费就是用来睡觉的。

不懂得那些熟睡的脸孔,不明白如此的美景当前,怎么竟会无动于衷,因而不解里便包含了鄙夷,想:有些人或许天生对美没有感觉,他们的灵魂迟钝。【阅读至此,理解了首段所说的“投去轻蔑的一瞥”。】

今年夏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毛乌素沙漠,最后几天,要到一个叫红碱淖的地方。

淖,是蒙古语“湖”的意思;碱,表示水质含碱;红,可能是晚霞中湖水的颜色吧。红碱淖,便是沙漠中的一个大湖。

初听时便是无法出声的惊奇:沙漠与水的距离,应该比天堂与地狱的距离更远吧;沙漠中的湖泊,也应该比患难中的爱情更为珍贵。我听见自己心里无法抗拒的渴望。【先极力渲染内心的“渴望”。】

便去了。沙漠中到处都是深坑和巨大的裂缝,仿佛曾经天崩地裂留下的遗迹,面包车躲着这些坑,找最像路的地方走,一路颠簸,卷起漫天的沙尘。窗外,高原上格外毒辣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射过来。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满身满脸的灰沙,疲倦到了极点。【“疲倦到了极点”,为下伏笔。】然而想着那湖,想象着它如深闺女子的寂寞与华美,觉得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那湖,真的美丽。

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夕阳西下,风起云动,满天彩霞倒映在湖水里,仿佛半个湖都在燃烧变幻,而另外半个湖,却仍如海的安静蔚蓝――红碱淖,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我走向湖边,金色的细砂磨着我的足心,咸而湿润的风掠过我凝成了沙块的发。在我的面前,静静呈现的,是海一样广大的红碱淖,而我的背后,依然是落寞的黄沙。【突出红碱淖因有了“落寞的黄沙”作为背景,其魅力倍增。】

我明明确知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我明明清楚第二天就要离去,我明明被它的美丽深深撼动――但是坐在湖边,我努力睁大眼睛,却仍然不可抗拒地睡着了。

等我惊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就在我后悔不迭而且深深自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与第一至五段所叙内容相联系。】

并不是红碱淖的美远逊于小三峡,只是当年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经隔了4年的时光。时光,将当年心中充满爱和美的幻想的大学女生,变成了一个最平凡的女人。【“4年”,其实不算长;而改变,不可谓不大。】

年轻时代的心,是水晶做的,只要一点点光的照耀,就可以立即折射出万道瑰丽的七彩光环。可是那样的心,在生活里到处遇到的都是利器和棱角,即使不至于破碎,也渐渐布满了擦伤的痕迹,被磨得起毛,永远失去了晶莹。【“水晶”“利器和棱角”“痕迹”“起毛”,均为比喻。】

童年时心爱的游戏,被第一朵玫瑰点缀过的青春,所有单纯快乐的喜悦,不都是这样,被我们遗忘在时光的背后,再也不能捡拾吗?而即使一切可以重来,又要到时间的哪个角落,才能找回那个打了一个学期的工攒路费,甘心一路吃方便面,却仍然心中喜悦,被美深深蛊惑的女孩呢?【有遗憾,有感喟,有不堪回首的落寞……均发自肺腑。】

所以注定了错过,就像盲人注定要错过每一朵花。

入夜的红碱淖有深紫柔软的天空,面对着那大片模糊的湖水,我深深地知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有当年初遇小三峡时的心动了,就好像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最初的恋情。

夜越来越深了,我起身回房,路上,听见遥远的地方有风的声音,那是从沙漠里传来的吧。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袤荒凉的,时光的沙漠。

(选自《哲思》2009年第3期)

【品读】

这是一篇构思新巧的散文。题目“时光沙漠”,令人心生疑问:是把“时光”比作“沙漠”吗?标题即设下了悬疑。先描写“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的经历,与后文写“我”风尘仆仆、费尽心力到达红碱淖,面对美景竟然睡着了做对比,不仅表达了对自己昔日无知的愧疚,更揭示出随着时光流逝,人的感情变得迟钝、心灵不再如年轻时敏感的主题。从结构上看,“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一语,则与第十三段的“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遥相呼应。

文章内蕴深刻。比如篇末处说“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袤荒凉的,时光的沙漠”,句中“时光的沙漠”,实际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因生活的磨砺而变得粗糙的心。作者关于时光可以让人心少一分感动,让人生变得苍白而缺少美丽色彩的感慨,可谓“新异的滋味和独得的秘密”(朱自清先生语)。

综观全篇,描摹细致入微(例如第十一段,从视觉、触觉等多个角度展示了红碱淖之美),寓理于事,感受细腻,感悟自然,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