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形意拳古典论汇解(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形意拳古典论汇解(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六、形意拳五纲论

(原文)劈拳者,五行属金,而养肺。其劲顺,则肺气和,夫人以气为主,气和则体自壮也。

钻拳者,五行属水,能补肾。其气之行,如水之曲曲而流,无微不至也。其气和,则肾足,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崩拳者,五行属木,能舒肝,是一气之伸缩也。其拳顺,则肝平而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

炮拳者,五行属火,能养心,是一气之开合,如炮炸裂也。其气和,则心中虚灵,身体舒畅。

横拳者,五行属土,能养脾和胃,是一气之团聚也。其形圆,其性实,其气顺,则五行和而百物生焉。

劈拳之形似斧,故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故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故属木。炮拳之形似然,故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故属土。由相生之理论之,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横拳能生劈拳。由相克之理论之,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

(解)形意拳五纲,就是讲述形意五行拳衍自五行学说的因果,以及五拳配五脏(中医学理论)的内容。形意古谱中曰:“五行拳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使耳目,奥妙无穷,裨益匪浅”。那么,五拳、五脏、五行,三者之间的渊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五纲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形意拳五纲的本身就是直接承袭于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切不可将五行看作是静态的,而应看作是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五行不仅是物质和运动,而且又不再是物质和运动,不即不离,亦即亦离,是五种物,五种性,五种能力,故称五德。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之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属于“金”。“水曰润水”: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征,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相类比,运用归类和推演等方法,将其最终分成五大类。其具体推理方法有,一是类比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上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也是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中医学称之为“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中医学五行学说运用类比方法,将事物的形象(指事物的性质、作用、形态)与五行属性相类比,物象具有与某行相类似的特性,便将其归属于某行。如方位配五行、五脏配五行等。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故南方归属于火。又如五脏配五行,脾主运化而类于土之化物,故脾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类于金之肃杀,故肺归属于金等等。

二是推衍法,推衍是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属性,推衍至其他相关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属性的推理方法。属中国古代的类推形式,包括平行式推衍和包含式推衍两种类型。平行式推衍与类比思维相比,实际上是发生了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思维作水平方向运动的性质。通常是某种法则或范本的延伸,这种法则、范本与新的推衍对象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以木行推衍为例,已知肝属于木,而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故胆、筋、目眦属于木。他如五志之怒,五声之呼,变动之握,以及五季之春,五方之东,五气之风,五化之生,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时之平旦,五音之角等等,亦归于木。根据木行的特性,在人体以肝为中心,推衍至胆、目、筋、怒、呼、握,以及春与东、风、生、青、酸、平旦、角等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仅是在五脏之肝,五季之春的基础上发生了量的增加,其他四行均类比。包含式推衍又可分为抽象模型推衍和类命题推衍两种形式,五行学说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各不同要素之间的统一性,便是五行结构模型推衍的具体应用。类命题推衍属中国古代的三段论推理。中国古代的三段论属“不完整,不规范”的推理形式,尚不具备类型或范式的意义。

总之,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乾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勤于观察,善于推类,精于运数,重于应用和长于辨证的特点。推类,即善于用举一反三,引而伸之的推类方法去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事物。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的基础上,“以类族辨物”,并进一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即触类旁通,由已知事物推广到其他未知的事物。五行学说的归类和推演的思维方法是:观物――取象――比类――运数(五行)――求道(规律),即应象以尽意。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立象类比是手段,尽意求道是目的。这是一种以直接观察为基础的综合类比的思维方法。

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维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横向性和联想性。所谓横向性是指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水平运动,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从事物与现象走向事物与现象。在横向思维中涉及的两端之间并无本质上的类属关系,仅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与纵向思维沿着种属即从一般到个别的垂直方向进行不同。所谓联想性是指思维具有随意性,只要两个物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思维就可以跨越巨大的种类界限和知识空间,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的物象之间建立联系,而不像推理必须在一个限定范围内循规蹈矩地进行。类比思维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优点,但它缺少严格的客观准则的制约,易陷于主观无据的泥潭,它也必然具有类比的推理特点,即其结论是或然的,可靠性小,创造性大。因此,五行归类,或称五行大系,不仅要揭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使上自碧落下迄黄泉,无可逃逸其间,而且又刻意地去寻求和规定自然与人事之间的联系,将大千世界网罗净尽,不免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嫌。但五行大系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宇宙万事万物各以类相从并相互作用,构成五个结构系统图式,组成一幅有序平衡、生机盎然的生存形态图,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中医基础理论・哲学》)。

五行的调节机制是生克制化,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相生规律: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资生,循环无尽。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相克规律: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水得火伏,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则金不过收,水得土参,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用,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以类比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皮、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将人体的内脏分别是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

形意拳就是在此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在外形上形成的五个拳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从而,内既可得健身之裨益,外又可获技击之妙用,故将五行拳称作“五纲”。

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崩拳其形似箭,五行属木,五脏舒肝,其动作之起落,与体内肝经相合,故而练崩拳可以舒肝。崩拳之动作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肝经,自然大敦倏然而上于泥丸,同时还要瞪眼,使肝气双目冒出,光芒逼人。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左右轮换,势如连环,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故有诀曰:崩拳似箭性属木,起落曲直相继出;肝气顶发易胜敌,成功全凭后脚力。发拳直出向前攻,磨手结合寸步行;身如弩弓手似箭,射力舒肝内气平。

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炮拳其形似炮,五行属火,五脏养心气聚中脘,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拳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升聚于丹田。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钻,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挡。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地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故有诀曰:炮拳似炮性属火,上正下斜十字手。心沉一气来应敌,罕击心房永难挡。心阳蕴养火纯青,插步出身正当胸,气就身法入丹田,挑顶炮发似雷霆。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化生之源。横拳其形似弹,五行属土,五脏归脾;横拳之意,圆滑似弹,上下兼顾。其运用之妙在于拗步斜身,以横破直。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塌腰。右拳前出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两手分开时有如撕绵之意。两肩暗含着抽劲。进步时后足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元。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头顶项竖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至此,则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透无阻矣。故有诀曰:横拳似弹性属土,左右展转切合弧。脾气吃紧不放松,钻横压顺向敌攻。脾主中焦土中枢,六合一气运自如。五行旋律成一气,拳中真意满盘珠。

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劈拳其形似斧,五行属金,五脏养肺。劈拳与肺经相呼应,故练劈拳可以养肺。劈拳动作的用劲要求是头向上顶,下颚无形向前用力,两脚趾抓地,两手如抓物,虎口撑圆,四指张开。身势要正,舌顶,齿叩,目向前视。仰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拳向下落,落之时呼气,气自云门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商,充于五个指尖。随掌之落翻,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胸中空空洞洞,腹内坚实如铁。从技击上看,吸是合是蓄,能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能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如此一吸一呼,一钻一翻,进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故有诀曰:“劈拳似斧性属金,专重调膀破敌营,肺气凛然身先进,挤劲着力落胸襟。任督循环意升降,臂随息用磨胫,杀气凛然储肺臆,动静起落自分明”。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钻拳其形似闪,五行属水,五脏属肾,钻拳之动作,与肾经相合,钻拳之用劲要求为头顶,项竖、沉肩、提肛缩肾,两脚用力抓地,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自前心钻出。肘向身体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电。脚之用力与拳之上钻配合无间。松肩提肛缩肾则可勾通肾经自涌泉而起,上贯脊柱过俞府,下前臂,倏然自中冲冒出。其气发于肾脏,内外相合,故刚、劲、敏、速,令人捉摸不定。其拳形上的一伸一攒,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开之意,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久而久之,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出更雄厚的进击力量。故有诀曰:钻拳似闪性属水,先智后勇计谋用,肾气攻发腰力挺,击敌鼻准为标准。顺步钻拳后脚蹬,合力全出两肾宫,上下交发济水火,健身祛病保元精。

形意五行拳在中医五行学说对五脏五行的分属及生克制化的理论指导下,拳法与五脏理论一样,相互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五拳相生为: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五拳相克为:劈克崩,崩克横,横克钻,钻克炮,炮克劈。然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为初学者指出的一条简便道路,用以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

七、形意拳六合论

(原文)形意拳最重要之一占,在一“合”字。动作合,则姿势正而获其益;动作不合,则姿势乖而气力徒劳。不可不知也。所谓合者有六,身无偏倚,心平气和,意不他动,动作自然,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也。动作时两手扣劲,两足后跟向外扭劲,是曰手与足合;两肘往下垂劲,两膝往里扣劲,是曰肘与膝合;两松开抽劲,两胯里根抽劲,是曰肩与胯合。此外三合也。总名之曰六合。学者能熟知六合之法,则练习时自能触类旁通,而一举一动,无不合法。盖内六合之外,还须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外三合之外,尚须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也。观此可知形意拳动作之间,无论内外,莫不有阴阳之分,即莫不寓有互相联合之理,学者当体会及之。

(解)形意拳的前身乃称作“心意六合拳”或“六合拳”;虽然“六合”及“心意”都不能完全体现该拳之内涵,但是,“六合”二字绝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他的因果关系的。形意拳承袭“心意六合拳”的“六合”之法,是作为入门之阶梯,为初学形意拳者所设的一条简捷道路。初学者,由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还不如自己乱动一气的手舞足蹈来得自然,须知拳术的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初学之时不得不绳之以规矩,武术前辈们在长期的实践、体悟中,总结出“六合”技术要领,以“六合”联系人体的局部运动,以“六合”实现人体的整体运动。

所谓“六”者,即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手与足,肩与胯,肘与膝;前三组为内,后三组为外,内外之合共为六而得名。取其“六”字,或许也是承袭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六书九数含义吧!按《周易》上说的偶数取六为阴,单数取九为阳,都是至尊之数。也就是说人体的这六组相合,是各种系统、各种结构,各种功能的代表。

所谓“合”者,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全身各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之与不及的情况。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灵活、敏捷、便于发力。“六合”即是使人体运动的生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结合统一达到整体归一。

从而可知,内三合与外三合,总称为“六合”。“内三合”主要是实现人体内在“心志、气息、劲力”的整体;“外三合”主要是实现人体外在四肢运动的整体。“外三合”是“内三合”的基础,“内三合”是“外三合”的主宰。

“内三合”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使人体运动的心志、气息、劲力连贯叠加,其中“心与意”是决定着“内三合”(心志、气息、劲力)的联合程度;心感意发,心传意运,气随力伴,将神经系统(思维、心理、心意)运动与呼吸系统(气息)运动同注、合拍、服务于运动系统的肢体运动(劲力)。

“心与意合”的“心与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因义同而常通用。其同在于:“心”、“意”均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思维情况、精神状态;既然“心”与“意”之义通用,为何又将之联于一起要他们“合”呢?其实,“心”是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心”是担任、接受、分析外界事物的任务,“意”是心中产生的忆念活动。“心”的接受、分析活动是取材于外界客观的反映,是心理的认识活动;“意”是忆念活动,是运用旧知识而对待、处理外界客观的意向活动。“心与意”包括于人的心理活动全过程之中,是具体心理活动的两部分。“心”是进,而由客观至脑,“意”是出,而从脑由主观归于客观。

“心”是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心理活动的先锋、前导,是心理的认识活动,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在武术运动中,动作的单一或组合,彼行为对我的要求是客观的,不随主观意识改变的。“意”是人流露出的情态,是心动的外溢、表现,它往往与语言、行为结合一起,是针对反应的处理与对待,是心理的意向活动的结果,是武术运动中的思维注意(意念),渗入主观因素,是可变的。故而,“心与意”二者必须要密切配合一致,“心意不合”则会使人思非所心,所感非所触,心不在焉,主客观相离,阻碍着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使我们常常作出不正确的判断,相反的选择,错误的行动。形意拳将“心与意合”列于首位,其意义深刻是不言而喻的。

“意与气合”的“意”与“气”,是每一门武术学科和养生学科都强调的准则。意者,思维,意念;气者,呼吸也。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武术运动所练习之内劲,首先就是靠肺呼吸来完成的,人们通常称之为“气功”,即用意念调节肺呼吸,配合动作姿势的变化,使人体的肺活量增大。人类本身就具备了自然的一呼一吸,为什么要强调用意念去呼吸呢?因为形意拳是一门学问,是人类生命体质的再生改造学科,必然有着他别具一格的技术要领和要求,如果没有其特别之处,又怎能称是学问呢!

呼吸本身就是人体运动的能量供给之一。是每一个人与生都具有的,虽然终日呼吸不断,然而这种呼吸,大都是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而深,婴儿在胎中,是依靠脐带从母体血液中吸收氧和营养液,鼻不呼吸,吸至初出胎时的大器一声,而外界之空气乘隙自鼻而入,于是后天的鼻呼吸遂操持着人体生命之权。开初之时,吸入之气长,呼出之气短,而身体日壮。继之,呼吸长短平均,身体之发育及此而止。到中年以后,呼出之气渐长,吸入之气渐短,而身体日渐衰弱。临终时,仅有呼出之机,而无吸入之机,鼻息一停,命根遂断,肺工作的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结束。

肺的功能乃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呼吸是胎儿于母腹中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呼吸),它是被动地由“脐带”伴随着母体的呼吸而进出,主动的是用“皮肤”通过羊水与母体实现沟通,交换以吐故纳新。中医学理论认为:肺主皮毛,同全身的开合。胎儿主动和被动的呼吸是先天肺功能的表现,先天肺呼吸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彻底的。后天的肺功能是靠“右三叶,左三叶”的肺来实现的,其作用是在降生的器喊声后起步发展的,胚胎期的肺只有其形,而无其功能,其质是实体,离开母体的器喊声才使实体的肺气充成空,而实现人体的呼吸运动。故肺是人体中的薄弱环节,其功能落后于其它器官九至十个月。中医学称之为“娇脏”。原来以丹田(脐带,中医称肺司呼吸,肾主纳气的原理)为主而肺从属的先天而后天的自然呼吸,改变成了由肺独家承担,同时又勉为其难的非自然呼吸。肺的劳动量过大,超过它的正常负荷,常常又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六淫的侵袭,因此它必将过早地损坏,到它处于勉强支持工作的时候,由肺开始导致的连锁疾病就反应出来。对此,养生家、武功家们就选此作为发展自我的突破口,以弱处入手,变弱为强来健身强体,得以延年益寿。

祖国医学认为,呼吸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呼吸一旦错乱,人体就会气血不活,气滞了,血瘀了等等。这样,人就得病;一旦呼吸调畅,气顺时,人就心清气爽。至此,历代的养生家和武功家们围绕着这个“呼吸”大作文章;将口鼻的呼吸进行了千般的变化实践,认识到正常的人体呼吸方式有两种:一是胸式呼吸,二是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的运动先是胸肋向外向上扩张,同时两肩也向上抬升以帮助胸廓扩张,外界空气便压入肺内而完成吸气;然后腹壁松回原位,横膈膜回升,于是肺内贮气便被压出而完成呼气。由于腹式呼吸吸氧量大,对胸廓及肩廓的运动幅度影响较小,因此内功呼吸常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方式。在腹式呼吸中又可分为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顺腹式呼吸是当吸气时小腹微微隆起,逆腹式呼吸是呼气时小腹微微凸大。它们都是以意调息的深呼吸运动,是通过横膈膜的不断升降和胸、背及腹部肌肉的弧形松沉和旋转运动,形成柔、匀、细、长的呼吸节奏,达到了归根复命的境界,于人体的健康保障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良好效果。由此可知,意与气(呼吸)是可合而不可分,而且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气与力合”的“气”与“力”,即是指呼吸的方法与肢体屈伸及肌肉松紧的相互配合,通常的运力方式是吸气时蓄力,并且说,形意拳还讲究关节对争,肌肉抻拔以增内劲,在做这种运动时,必须是以呼吸做动力来完成的,没有呼吸的配合,人体是不可能做出一些能对肌体有锻炼性质的运动的;反之,只有呼吸而没有肢体及肌肉的动作变化,则显示不出人体的力量来。气与力是相表里的关系,即气运行在体内,而在外则表现为力,因此,若有气无力,则气无法得到运行和表现。而若没有气,力则无从产生。人在心慌意乱气散时,其力无以致用,表现得手足无措。

内三合的“心、意、气、力”只能合而不能分,是呈一条线而贯穿串联结合。四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内三合了,才能促进外三合。

“外三合”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针对外部肢体动作而言的,肢体的动作是有开有合,“开”则拳式放纵而舒展,“合”则架式归聚而收敛。“合”之归、收,自然是力合劲归,而臂腿联合;但“开”之放,舒“腿蹬臂伸”臂腿相争力分之中,却不全然臂腿相离,亦不失合的因素,故言合,不语开。这是因为,合是基础,开是运用。势不合,劲力不聚、散漫,开之则力不整、劲不和。古论中说:“以心意主宰之,以气行使之,然气之表现者力也,力借以表现者四肢也”。其意是说:心意相合主宰着气的运行,气的运行表现为力,而力须靠身体四肢的运动来表现,也就是说内三合要与外三合相结合,做到内外相合。外三合的关键是达到肢体的上下相合,协调动作,即势整。只有势整才能达到内三合,即劲整。同时也只有做到了劲整,才能保持势整。由此可见,内三合与外三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内三合之外,还须做到心与眼合(眼为心之苗),肝与筋合(肝主筋,其华在爪),脾与肉合(脾主肌肉),肺与身合(肺主一身之气,及主皮毛),肾与骨合(肾主骨);在外三合之外还要求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这看起来十分复杂,难以掌握,但归根到底,正如古拳论中所讲的道理,即:“心意一动,手足相应,肩胯相合,肘膝相随,周身之气不运自运,不聚自聚,内外如一,成其六合”。“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虽云内外相合,实则阴阳相合”。阴阳相合,先天真一之气运行,总之,内外“六合”的结果是“全身如一”,势呈整体运动,拳示整劲,练现“眼到,手到,脚到,身到”,两臂腿,身齐动共止,终使行拳中的身、步、手、神等和谐、统一。

从而可知,“六合”是将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局部运动和谐成章,是以“六合”实现人体运动中的生理活动与心理过程的统一,是以“六合”突出思维活动在人体运动中的先导作用,是以“六合”使大脑的神经中枢与效应器畅通无阻,是以“六合”反应形意拳运动的“身心同练”,性命双修。这就是形意拳的“六合论”的真实意义。

(责编: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