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当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当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与存在价值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中小学生精神的枯萎,生命价值观的扭曲。通过对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生命教育内涵及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的探讨,对当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思考,寻找教育的真谛,进而指导我们未来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思考

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为生命服务的,教育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生命,就会变得荒诞、变得虚伪。教师就只能变成知识传播的媒介,学生就成为知识的储存器。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它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1]。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成为教师谋身的手段,教师、家长和学生看重的是分数,教育的一切是围绕分数来展开的,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我们的教育没有很好的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使得中小学生在面对压力或遭受打击的时候,轻则自残,重则自杀。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中小学生自残自杀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不仅仅在于考试的失败,学习跟不上,同学相处不融洽等表面原因,更在于学生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原因。因此,要想使中小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挽救中小学生枯萎的灵魂,就必须加快生命教育的建设,使教育从注重知识灌输、能力的培养到注重人的情感、身心完整的发展的培养上来,实现教育向生命的回归。教育是基于人生命存在的前提下而发展的,脱离人、脱离人的生命、脱离对人存在意义研究的教育,便是伪教育。康得认为:“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2],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之一,前提就是人的生命,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的活动,生命的成长需要则成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

1.生命教育的国外的发展

生命教育的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是针对西方青少年吸毒、自杀、犯罪、艾滋病的预防等不良现象提出来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开始的对死亡学的研究已间接涉及到生命教育的研究,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士特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首次将生命教育付诸于实践,他的第一本专著《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t)被认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专著。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已基本普及。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首次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现该中心已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1989年日本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2.生命教育在国内的发展

二十世纪末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开始在中小学推行生命教育,2001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将2001年确立为“生命教育年”,为的是推动生命教育在台湾各中小学的发展。2001年香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开始在学校推行生命教育计划,希望以此来减少自杀与暴力,使得家长、学生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大陆对生命教育的关注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步开始的,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专项工作方案》,方案中确定的工作目标是:“遵循未成年人身心成长规律,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生命教育关怀与指导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可贵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生命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死悲欢,珍惜生命、乐观向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能够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课程,并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探讨生命教育方式、方法与策,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构建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3]”。2005年6月上海市教委与教党委联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图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生命教育,该《纲要》明确了生命教育的目标,其目标是:“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生存能力和生命的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争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1.生命教育是自然的生命教育

自然生命遵循的是生物规律,更多的受生理和遗传影响,人的生老病死是生物发展的规律,教育是不能主宰的,但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因为人的自然生命是可教的,能够有意识的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能够对自身的发展道路做出选择。所以,教育对自然生命的发展,更多的是去顺应、去保护。自然的生命教育要求我们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应当遵循他们的天性,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好养护工作。身心的养护,指教育要保护儿童 心灵不受到伤害。人的天性成熟使然,教育不需要变革人的发展,只需不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不阻止人的自然发展,为生命的自然成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生命教育是精神的生命教育

精神生命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体当中,精神生命又高于自然生命体而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完美人格,包括“真”与“善”。“真”,注重的是人的科学精神:“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精神;真善美在人格中有偏差,但又相互渗透,使人格表现为真善的统一。精神的生命教育是旨在培养拥有真善美完美人格的教育,是生命教育视野中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

3.生命教育是社会的生命教育

何为社会生命的教育,指的是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符合社会要求,个体通过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由一个单纯的自然人、精神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社会规则,参与社会生活,并且能够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充当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它包括社会化的教育、共同生活的教育以及生存教育。

(1)社会化的教育

社会化教育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个体思想的社会化。即个体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实质就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二是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的过程中,传递的社会规范使个体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什么行为能做,什么行为不能做,从而规范个体行为。三是促进个体职业和角色的社会化。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定以一定的职业为主,这决定了为了就业和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必须促进个体的职业化,使个体学会认同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社会角色。

(2)共同的生活教育

共同生活教育是指学会与他人相处、共事、生活的教育。首先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宽容大度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设计共同的目标,开展共同的项目,教会他们与别人合作和避免冲突的技巧和方法,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懂得人与人的性格差异,在生活中要求同存异,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或者随便对他人评判或指责。

(3)生存的教育

生存的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在各种环境下可以让自己生存下来而又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的教育;教育要为生活作准备,为社会作准备,为个人的生存作准备,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劳动的知识、技能,还要使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为个体的生存打下基础。

三、中小学生命教育缺

1.中小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人文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是灵魂。在功利主义教育取向和唯科学主义教育的霸权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以升学教育为目的,以分数教育为评价,在这样的一种教育环境下,形成了一中既定的教学模式,就语文教学而言,形成的模式就是先学习字、词、句,然后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一篇有血有肉的、感情丰富的文章被肢解成字、词、句、中心思想时,文章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也就没有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淡化或丧失了人文关怀。教师也许会让学生背熟《愚公移山》,准确解释其中的字、词、句,但却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愚公的那份执着、那份毅力,每当老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听到的只是生硬的模仿或刻意创造感情的播音器。我们在追求教学目标完成,而这些目标却是表面的。我们的教育将文章肢解成字、词、句,以及段落大意,从而使文章所体现的精神也不存在了,教学内容也变成了一些没有丝毫灵气与活力的纯粹的知识,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层次,而没有将知识层面以内的精神带给学生。

2.中小学教育与生活的脱离

中小学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例如我们的自然教育,教师只是根据书上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要如何如何的去做、去学,抄了很多很多理论知识给学生,其结果是理论还是理论,如果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带领学做一堂实实在在的劳动课,手把手教授学生怎么嫁接树苗,如何给玉米授粉等,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理解自然的生命现象,在如我们的英语教育,语言本来就是用来应用的,可是我们的老师们是怎么教的,学习单词、语法、词组、时太等等,耗费了学生大量的光阴,结果是学了一辈子的英语,差点学成“砖家”。最终又有多少人会说呢?这些都是教育脱离生活造成的结果。二是用成人世界观替代儿童世界观,失去对儿童生活的关注。有这么个案例:老师问孩子,雪融化了是什么,孩子回答:雪融化了是春天,多么有想象力、多么有诗意的回答;可老师判她错了,原因是和答案不相同,就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在成人评判中被腰斩了。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只有儿童自己才体会的到那份乐趣。“一旦我们的教学中以纯理性的尺度,以单一的尺度来评判学生的世界时候,学生就不在生活中了"。三是教育中缺少生活气息,丧失了生命活力。“幼小的生命应该生活在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体验属于儿童天真生活,享受童年的快乐,试问今天我们的教育能给孩子这么好的待遇吗?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送入学校,被隔离于社会,过着从家庭到学校,在到被送到学习中心的单调的生活,他们没有童年天真烂漫的生活,没有朋友的打闹和追逐,有的只是在书本中的遨游,即便是偶尔的野游也是有带有任务的,这不能不说是对生命的贱踏和摧残。

3.对知识过分推崇泯灭中小学生生命的灵性和创造

在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过分的对知识的推崇泯灭了生命的灵性和创造,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由于知识是客观的、“忘我的”、“非人的”,加之标准化的教学过程,所呈现的是一种标准化的知识和答案,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知识的搬运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也只是一种程式的框架下对知识的呈现,学生缺少了对知识的思考、质疑和创造。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可能是一个知识厚积学贯中西的人,但他的创造性可能为零。对知识的过分推崇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在这种标准化知识的教育下,最优秀的学生是上课最安静、笔记记得最好、最能复制别人思想,考分最高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思考,没有质疑,在课堂上他仅仅作为知识的储存器,并没有将知识融为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丰富和扩展他的思想,生命也就失去了灵性与创造。

(四)制度、纪律的过分约束压抑中小学生生命的自由

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标准化的教材,统一的教学,统一的进度,按成绩高低统一组成班级,甚至统一的服饰,统一的发式,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用同一的标准,塑造和修剪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不是在育人,我想这更多的是在造物。我们的中小学、甚至大学的教育扼杀学生的个性差异,用一种模式去培养或评判我们的学生,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没有活力,这是教师的耻辱,更是教育的悲哀。学校、教师靠什么去塑造学生?靠得是制度、是纪律。学校出台一项政策是学生不准留长发,整个学校的学生的头发都要被剪;而在课堂上,为了服从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小学生一般上课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整整,认认真真,如有领导来视察,课堂更是整齐肃静,更有报道,为了迎接领导来视察,小学生居然不上课冒雨迎接,手里拿着统一的鲜花,喊着统一的口号;国人已经麻木了,已经见惯了我们的学生被随意的贱踏,。人生活在社会中,学生生活在课堂中,为了维护我们共同的利益,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制度,需要一个纪律来维护、来约束,但课堂纪律不应该完全成为老师控制学生行为的命令。一旦纪律完全成为老师掌控学生的命令,那么教学效果便不能及时的反馈给教师,教师也不会主动的去创新,去追寻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对学校而言纪律更多的是在维护学校的秩序,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往往顾及的是学校整体的运转,对破坏学校或其成员的利益的行为给予约束,学生在这样的纪律束缚下,个性被磨灭,生命被压抑。

四、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中国的教育过分的注重的社会性和群体性,而忽视人生命的差异性,导致了我们的教育不在育人而只是在造器,将人按照模板打造成款式相同、性能一样,规格统一的工业产品,生命的个性被磨灭。我们的教育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施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产婆式”教育,而历来的教育经验延习则让人习惯于接受、服从、搬运知识,而不习惯于教人去理解,去创造知识;习惯于教人不畏,见义勇为,却少有躲避灾难,安全自救保全生命的教导;现代生命教育急需转变观念,将传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念转变过来,将生命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取义,成仁,将“存在即合理”发挥到最大化,尊重生命的特征,尊重生命的差异性,还生命于自由。

2.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传统的教师在教学中是一个绝对的权威者,拥有评判知识,评判学生的绝对权威,善于用手中的权力去控制束缚学生以达到他教学的目的,传统教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的是知识的传者和灌输者而不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卷面的分数,很少去关注所教授的知识对学生内在的影响。当受教育者提出质疑的时候,教师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但这仅仅是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教育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精神世界就背忽视,教师势必成为孩子成长中一大隐形杀手,学生逃学、厌学、自残行为的出现就不足为奇。现代生命教育要求教师不是一味的去束缚、灌输,更多的是去唤醒、去激发,把学生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给学生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心灵的自由和思维的自由。

3.通过有形的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把《自然教育》、《科学教育》、《两性教育》等自然学科纳入学校的主修课程,将其列入考试范围,使其不被边缘化,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了解人体器官及其功能,人的生命周期及身体的发育特点。将性教育内容纳入教学大纲中,教育中不在回避性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很好的了解自己,懂得保护自己及他人。让学从自然的角度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对中小学进行生活化的《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课程不至于教师空谈、大谈、假谈的理论场所,使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其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常识,从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角度提升对这些知识认识。 开展班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快乐。

4.通过无形的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让生命关怀成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通过生命化的课堂生活,学校文化,班级管理,寝室管理等。让生命关怀的理念其侵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中来,侵透于学校生活之中,让学生处处能感受到生命的关怀,使生命温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一种无形的人文关怀去影响学生的心灵。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包罗万象的文化场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开放的、健康的、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人性,符合需要和学生需求的制度,提供民主、自主管理,开设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健康、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班级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场所,是为学生生命发展服务的。在班级的管理活动中,教师要以人文关怀理念感同自己,以学生本体生命为依托,呵护和激扬学生的青春生命,班级管理中绵延人性的感情,寄予学生爱的关怀,使学生从精神上融入班集体。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主编.教育的人学视野[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214

[2]余文森,连榕等主编.教育学原理[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213

[3]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4]郑晓江主编.生命教育演讲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

[5]王志华.李建伟.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探究[J].教育学报,2009,5(4):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