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境创设在体育教学中的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境创设在体育教学中的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他们是在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借助文学作品、音乐素材、器材、场地、体态等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境,将知识技能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将幼儿引入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园对体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及利用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依据

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主要依据三个方面来创设情境。

第一,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的学习易受兴趣的驱使,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来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活动积极性。例如,小班活动“跳动的琴键”,其目标是练习原地纵跳。活动前,幼儿园刚开展了“六一”艺术周活动,中、大班幼儿的钢琴演奏激起了小班幼儿的极大兴趣。于是,教师把弹琴的动作融入体育活动,设计了“跳动的琴键”这个情境:将黑白两色纸贴在场地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琴键,每个幼儿扮演小音符,根据音乐节奏、强弱的不同,在“琴键”上练习相应速度、力度的原地纵跳动作。该游戏使得原地纵跳动作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既使幼儿发展了身体动作,又培养了幼儿的乐感。又如,秋天,到草地上捉“蚂蚱”是孩子们的最爱,于是,在体育活动“蚂蚱末日”中,两位教师拉着一把自制的大小不同的“蚂蚱”在前面跑,孩子在后面追,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练习了追逐跑。

第二,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已有经验是幼儿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时会尽可能考虑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各领域学习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切合点,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例如,大班活动“蚕宝宝的一生”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这样的:幼儿扮演蚕蛾做准备操,活动身体;幼儿扮演蚕宝宝学习曲身爬,并在各种障碍物上练习攀爬;幼儿变成蚕蛹练习侧身滚的动作;幼儿变成蚕蛾玩“小鸟与蚕蛾”的追逐游戏……这个活动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把蚕宝宝的形态变化及动作与不同的体育动作相匹配,让幼儿在扮演蚕宝宝的游戏中自然地练习曲身爬、攀爬、侧身滚等动作。

第三,教学内容和目标。情境创设需要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如大班活动“炸春卷”是“家乡的特产”主题活动中的一个体育教学活动,其目标是学习侧身滚的动作。教师抓住基本动作中的“侧身滚”与制作、煎炸春卷动作之间的关联,创设了“炸春卷”的情境:教师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做“馅”、用席子做“皮”,把自己卷进席子里,变成一个春卷;接着,教师做厨师进行烹饪,幼儿做侧身滚的动作表示春卷在油锅里翻滚;最后皮破了,馅儿四散掉了出来,做放松动作。又如,大班活动“海边拾趣”的目标是感受赤足活动的乐趣,锻炼脚趾的灵活性。于是,教师创设了海边玩耍的情境,让幼儿分组比赛用脚趾夹大、小“贝壳”入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媒介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学情境是丰富多样的,可用于创设教学情境的媒介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音乐素材、文学作品、器械、场地均可发挥较好的作用。

第一,音乐素材。音乐素材是体育教学情境创设中常用的媒介。音乐本身具有节律与情绪性,我们常常抓住音乐的特性与体育活动环节的节律、情绪性之间的契合点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使音乐发挥信号指令、渲染背景、发展情节等作用,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小班活动“小海龟”中,教师用欢快的音乐表示小海龟外出觅食,在沙滩上练习自由爬;用情绪紧张的音乐表示小海龟遇到危险,原地不动休息。在这种情境中,音乐作为信号既减少了教师的组织语言,又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另外,用音乐作为背景渲染,可使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中班活动“船儿弯弯”的目标是学习前后翻滚的动作,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其动作重点为两手抱膝盖前后翻滚。这个动作有一定难度,但由于加入了“船儿弯弯”的情境,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幼儿不知不觉就让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条弯弯的小船,随着音乐节奏在湖中时快时慢地行驶,并在恬静的运动氛围中细细体验动作的要点。音乐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还可助推体育活动环节的进行。例如,大班活动“紧急出动”的目标是发展钻、跑、投掷等基本动作。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全体幼儿以小兵角色进入活动,在轻快又富有节奏感的乐曲《神勇小兵》的背景下,师幼共同活动身体,做上下肢及手腕、脚腕运动等准备动作;在幼儿探索及集体练习环节,以紧张、激昂的乐曲《大胆向前冲》为背景,引导幼儿探索钻、爬、投掷、跑等动作;在放松、评价环节,则以舒缓、轻柔的乐曲《寂静森林》为背景,引导幼儿逐渐放松身体、恢复平静。总之,幼儿在这些以音乐为素材创设的体育教学情境中不但锻炼了身体,发展了动作,还体验到了运动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文学作品。幼儿文学作品形式多样,有些具有情节性,有些具有节律性,这两个方面均有助于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文学作品情节的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等过程,这与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基本吻合。例如,在大班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将整个操场设想为池塘,让幼儿化身为小蝌蚪。教师边讲故事边带领幼儿练习蝌蚪游和蛙跳的动作,幼儿在演绎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青蛙生长过程的了解,又轻松地掌握了基本动作,促进了四肢动作的协调发展。文学作品的节律性是指语言表达的节奏与韵律,表现为平仄分明,琅琅上口。例如,小班活动“小老鼠上灯台”的目标是学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教师先引导幼儿伴着儿歌做热身动作,在巩固练习时又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从高处往下跳,幼儿乐此不疲。

第三,器械材料。器材作为连接教与学的常用媒介,对创设情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器材组合与投放不仅有助于幼儿迅速进入活动情境,引发探索的兴趣,而且可以起到规范幼儿动作的作用。如大班活动“谍战精英”,教师创设了“谍战精英”到敌人的城堡盗取芯片的情境。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特种兵训练。教师先设置了三组高低、疏密不同的“红外线”(串有响铃的红线),让幼儿探索并练习跨跳、侧面钻、匍匐爬等通过“红外线”的动作。在通过“红外线”的过程中,碰到响铃就等于拉响警报,每碰一次,便会减去一个生命能量(每个人身上贴有10个红点代表生命能量)。这个规则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动作。第二部分是盗取芯片。教师用椅子、红线、铃铛这三种简单的器材,创设了高低不同、相互交叉的“红外线”防御区,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动作通过,同时还要注意前后左右各种角度的“红外线”的干扰,这对幼儿很有挑战性。虽然这个活动运用的器材简单易得,但由于红线与椅子组合时高低、角度的不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防御区”,大大增加了动作的难度,对幼儿极具挑战性。而响铃的运用则规范了动作要求,提高了幼儿控制自身动作的自觉性,增强了规则意识。又如小班活动“开灯的小司机”,其目标是学习用前脚掌着地走。教师巧妙地在幼儿脚跟上贴上了一盏“灯”——黄色不干胶圆片,让幼儿扮演汽车司机在黑夜开灯行驶,从而轻易地掌握了用前脚掌连续行走的动作。

第四,园舍环境。充分发掘与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拓展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可谓一举两得。园舍环境的利用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利用,即教师用语言将现有的环境描述为教学情境,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如大班活动“反恐演习”,其目标是学习屈身跑,提高躲闪能力。在幼儿集体学习了屈身跑的动作要领后,教师在游戏巩固环节引导幼儿分成红蓝两个阵营,并利用园内的草地、大型玩具和小山坡创设了两军对阵的情境。南北各一个大型玩具是红蓝两队的大本营,中间的小山坡是两军抢占的高地,草地则是较量的战场。每个孩子身背一把装有红色水的水枪。开战时,大型玩具是掩体,幼儿运用屈身跑的动作冲出掩体向“敌人”扫射,遇到对方反攻则躲闪跑回大本营,被红色水射到的幼儿算作“牺牲”,退出活动。最后谁先把自己的旗子插上小山坡,其所在的队就获胜。另一种是对环境稍加装饰,巧妙地使之成为教学情境。如小班活动“熊猫乐园”,其目标为体验侧滚翻的乐趣,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能力。教师利用幼儿园现有的大山坡,简单地在上面铺了一块地毯,便使其成为了活动乐园。仿真的环境使幼儿很快进入情境,他们一次次爬上山坡,并勇敢地“滚”下来。在以上两个活动中,教师利用园舍自然环境和现有场地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幼儿愉快地投身其中,积极地运动。

三、充分发挥教学情境作用的方法

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的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调控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为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第一,激发幼儿的想象。情境往往是教师借助一定的媒介假设出来的,虽然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真实的情景。如何让幼儿理解情境、进入情境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幼儿通过想象将呈现在眼前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并积极投入其中,乐于学习。如小班活动“小乌龟运粮”,其目标是学习手膝着地驮物爬,提高四肢动作的协调性与平衡性,体验爬行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师创设了“小乌龟运粮”的情境:一开始,教师与幼儿每人戴上乌饰,变身为乌龟;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引出手膝着地爬的动作,再讨论“小乌龟今天要运粮食,用什么办法运”,引出驮物爬的动作;然后,教师用“小乌龟要经过一个山坡,钻过一个山洞,到稻田里把粮食背上,最后把它运到粮仓里”的小故事引出了行进路线,并与幼儿一起把中间塞有拳击包的折叠体操垫当作山坡,把几只连接起来的纸箱当作山洞,把放置着粮食包的区域当作稻田,把一只大筐当作粮仓,创设了相应的场景。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运用想象很快让自己的形态、动作与乌龟相匹配,进入了角色。又如中班活动“百变金箍棒”,其目标是利用插塑玩具进行跳远、钻爬、投掷等综合练习,增强合作游戏的意识及能力。在活动中,教师用一根由几个筒状插塑玩具拼接起来的“金箍棒”作为情境素材,在幼儿学孙悟空耍棒操后抛出了“我们把几根金箍棒连接在一起,还可以变成什么来锻炼身体”的问题。“金箍棒”经过幼儿的想象变成了各种情境中所需的器械,既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又增强了活动的情趣。

第二,引导幼儿保持角色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扮演某一角色进行心理转换,将自己的体态、动作等与所扮演的角色相匹配,从而自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但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师和孩子都会在不经意间忘记自己的角色身份,从而弱化情境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身份,并以自己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暗示、提醒幼儿增强角色意识,坚持角色行为。如中班活动“虫虫历险记”,其目标是练习手膝着地爬的动作,提高上下肢的协调性,并复习巩固10以内的数数和对序数的认识。教师创设了虫虫历险的情境,让幼儿化身为小虫,通过爬行比赛来领取序号牌并贴在自己身上。这时有的小虫为了抢先而站起来跑,于是教师马上做两手爬行的动作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小虫身份。在“虫虫找家”环节,有的幼儿盲目跟随,爬到了别人家,教师马上说:“我的代号是4号,我的家是画着4个点的家,你的家在哪里呀?”以此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序号牌与贴有点子卡片的“家”的对应关系。在“虫虫探险”过程中,有的幼儿坚持不住站了起来,这时教师就表扬坚持爬行的幼儿,“××小虫真勇敢,爬得真好!”于是,其他小虫又恢复了爬行。又如小班活动“小鸡小鸭”的目标是练习向指定方向走。看到有些孩子没有像小鸭那样摇摇摆摆地走,教师就对他摆了一个小鸭的造型,孩子马上意识到并纠正了自己的动作。在以上两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不同的策略让幼儿始终保持自己的角色意识,使整个活动过程生动有趣,情景交融。

第三,调整不恰当的情境。教学情境一般都是由教师在活动前预设的,但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预设的情境不恰当,与教学内容的特点或幼儿的兴趣、能力不匹配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情境作出适当的调整。我们有时会通过调整情节来增强情境的趣味性,有时会通过调整场景来提高幼儿动作练习的有效性,有时会通过调整规则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中班活动“汽车变变变”,其目标是尝试用身体模仿各种车辆的造型,提高身体的柔韧性与动作协调性,并在游戏中进一步提高交通规则意识。在活动的基本部分,教师创设了让幼儿把自己变身为汽车,不同的车按不同的动作行驶,以及“汽车”按“红绿灯”信号行驶的情境。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汽车”挤在“红绿灯”前的现象。为了避免混乱,教师提前出示了原本计划在游戏环节运用的“转弯”标志,增加了汽车按标志向左、右转弯的情节,从而有效地将“汽车”进行了分流,既增添了活动的情趣,又保证了活动的秩序。在第一次游戏时,教师在场地的四个角都设置了“修理站”,要求“汽车”去“修理站”变身为一辆新型车,但在游戏过程中许多“汽车”都没去“修理站”,并没有达到预设的目的。于是,在第二次游戏时,教师根据许多幼儿有坐车去加油站的经历,将“修理站”改为“加油站”,请“汽车”去各个加油站休息、加油后变身为新车再次出发,教学目标达成度非常高。又如,大班活动“横行的螃蟹”,其目标是练习侧身钻的动作。在基本环节,教师用椅子、纸板、橡皮筋组合了四组“洞穴”,两组高、两组低,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控制幼儿的动作。在练习过程中,个子小、动作灵活的“螃蟹”很容易就钻了过去,而个子大、动作笨拙的“螃蟹”则比较难完成。发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调整了四组器械,让其变成高低、宽窄各不相同的四组“洞穴”,让幼儿自由选择,使每个幼儿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如上所述,通过调整情境的创设,修正一些不合理设置,会使情境更具有效性。

实践表明,适宜的教学情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易被幼儿接受,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