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进而迈向文明化、绿色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在本文中将以绿色施工在施工现场中的应用为中心展开论述,并且把绿色施工的关键技术引入到施工现场,以此来体现“绿色”达到绿色施工的现场要求。
绿色施工的概念及内容
1.绿色施工的概念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可谓是发展飞速,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对环境增加了负荷。进而“绿色施工”的提出及时地补救了我国建筑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不足。那么什么是绿色施工?首先对“绿色”的延伸可涉及到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概括地说,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再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最大限额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2.绿色施工的内容
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根据《绿色施工导则》把绿色施工分为: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等方面内容。因此,实现绿色施工必须遵循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且把它运用到施工过程中,这样才能体现绿色施工的现实意义。
绿色施工在施工现场的应用
首先根据《绿色施工导则》中的绿色施工内容来分析,在施工现场实现“四节一环保”并且运用科学的管理方针与先进技术确保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能做到节约资源,节约材料和材料的循环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以及施工人员的健康与安全。那么,在施工现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或者方法实现“四节一环保”呢?
1.施工现场的节地
(1)施工现场用地应该合理分配合理布置,材料堆放场地应紧凑堆放减少用地面积,施工道路应该结合后期市政道路规划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原则布置,减少占地面积。
(2)办公区域、生活区域用房宜采用近年来广泛使用的防火轻型钢活动板房,并且缩小使用面积,使办公生活一体化。
2.施工现场的节能
(1)施工现场各项施工活动和工序中用电量较大,因此对施工现场用电采用计量管理,在现场安装电表,将每个电表分区,每周将每个电表的用电量统计出来作为比较,对用电量最少的电表区域人员进行表扬或奖励以此来调动施工人员节约用电的积极性,以达到节约用电的效果。
(2)施工现场照明采用节能型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有条件的项目还可以利用太阳能照明灯。优化配电线网布置规范,配线选材合理,避免电流密度过大或电阻过大造成浪费。
(3)施工电梯、塔吊等施工用电机械按期进行检验,保养。合理的安排工序,提高用电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
(4)生活区浴室热水的热源采用太阳能加热热水器。
3.施工现场的节材
(1)在施工过程中准确计算出材料的数量、供应及使用的频率、施工速度等,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2)满堂架、外架及模板支护等专项方案应合理安排工期,优化工期,并且加快周转材料及周转使用频率,以此来降低非实体材料的投入和消耗。在施工现场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来降低材料的裁剪和浪费。有条件的可使用钢框竹模、型钢模,提高材料的重复使用率和周转次数。
(3)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板房以节省资金和材料的投入以便于下一个项目的使用。
(4)钢筋工程,在现场施工中优化配筋综合下料,在钢筋原材料搭配和加工等主要环节来控制和降低损耗,也可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以节省钢材。
4.施工现场的节水
(1)根据现场条件和当地地下水位线高低,可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来进行洒水压尘,清洗商品混凝土车,拉土车等施工车辆车轮等。
(2)在施工现场设置废水回收池,沉淀后进行重复利用。施工现场用水也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进行混凝土的养护。减少自来水的使用,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于生产。
(3)对临时用水,生活用水的管理进行优化,采用流量控制法节约生活用水,也可以安装节水型龙头、阀门等。
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
(1)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垃圾(建筑垃圾),优化“三废”编制方案,减少工地现场三废排放。
(2)施工现场的白灰,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物、细颗粒散体材料应该严密遮盖,防止扬尘。
(3)生活区垃圾明确分类,集中收集,按时将垃圾处理。生活区厕所应该设置化粪池,将厕所产生的污水经过分解、沉淀后通过现场管道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并且定期对化粪池进行清洁处理。
结语
绿色施工在我国当下的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道路”概念一样。绿色施工推行的实质意义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因此推行绿色施工的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现行对于绿色施工的政策还不完善,需要政府、建筑企业、业主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与创新中不断完善,同时需要建筑行业的自我完善,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何静(1987-),女,陕西西安人,助教,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