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中译本之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中译本之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经典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本文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对两位译者在处理译本时的不同选择适应度做了对比分析,旨在说明,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要多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尤其要适应该环境中的要素―儿童,这样才能产生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品。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的要素;《汤姆・索亚历险记

―.生态翻译学基本思想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这一翻译学新术语是近年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该理论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译者“适应”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比如,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读者因素比较突出,译者就必需适应该以读者对象为要素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选择的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的最终行文,比如直译还是意译。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而译者如果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全部和所有因素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能够体现翻译适应选择论基本思想的翻译只能是一种多维度的适,即所谓多维度适应,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做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不同选择,即所谓适应性选择,只有尽可能的做到多维度适应,才能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的译品。(胡庚申, 2004)

该理论以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和选择学说为指导,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互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方法―“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和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论证和构建了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得出了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这样的结论,为翻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汤姆・索亚历险记》及其翻译生态环境要素

明确该小说的翻译生态环境尤其是要素并适应它们才能做出适应性的选择。本文选择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刁克利教授的译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成时的译本(以下译文1代表刁译,译文2代表成译)。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作者与译者都是要愉悦读者,大量的幽默语言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可以判断该小说属于祈使型文本“vocative text(reader-oriented)”,因此,该书的读者对象比较突出,是生态环境的要素。

根据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祈使类文本三维的排序应该是交际,文化,语言等等。但是,一个文本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往往交叉重合,只是有一种占主导地位。(Peter Newark, 2001) 因此翻译此小说时应该特别注重交际意图的转换, 选择译语读者接受和喜闻乐见的词语,从儿童的心理去体会原文。当代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把信息型文本和祈使型文本都归类于交际翻译,他还指出,交际翻译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 当信息内容和效果发生矛盾时,交际翻译重效果而不重内容。(谭载喜,2009)因此,译者必须尽最大努力适应原作者的意图以及生态环境中的读者因素和其它因素才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胡庚申,2008)那么在具体操作译文的过程中,哪个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更高一些?哪个译文更适应了读者这一环境中的要素?下面从交际维和文化维两方面的转换来说明两个译本在选择过程中的不同适应度。

三.译者的不同选择适应度

1.交际维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除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08)

例1:…Aunt Polly entered in time to see him throw a few double summersets, deliver a final mighty hurrah, and sail through the open window, carrying the rest of the flower-pots with him.

译文1:…波丽阿姨走进屋来,整好赶上它连翻几个大跟头,发出最后一声欢叫,然后,“嗖”地一下蹿出了开着的窗户,捎带着把仅剩的几个花盆撞翻在地。

译文2:…包莉姨妈进来正好赶上它翻了几个双筋斗,发出最后一声有力的欢呼,从开着的窗户蹿出去,稍带着剩下的花盆也跟着它一块儿飞出去。

汤姆淘气顽皮,把人吃的止痛药喂给了猫吃,结果发生了这场闹剧,According to Longman Dictionary, “sail through”means“to move quickly and smoothly through the air”两位译者都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但是译文1选择“嗖”这个形象的象声词更加生动活泼的转换了原语的交际效果,为读者带来了幽默的语境效果,同时适应了原文与读者。

2.文化维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胡庚申,2008)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存在着一定差异,属于不同的体系,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应该特别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让读者能理解并接受,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愉悦读者。

例2: "Now I know you'll tell me," said the lady. "The names of the first two disciples were --"

"DAVID AND GOLIAH!"

Let us draw the curtain of charity over the rest of the scene.

译文1: “我想你会告诉我,”那位女士说,“最早那两位门徒的名字是―”

“大卫和歌利亚!”

让我们慈悲为怀,拉下帷幕,别让闹剧再演下去了吧。

Note:大卫:古以色列国王。非利士族巨人,为大卫所杀。耶稣首先选定的门徒是彼得和安得鲁。见《圣经》。汤姆是所答非所问,热闹的圣经故事记得清楚,真正的宗教知识却很差。

译文2:“我想你会告诉我的,”那位太太开了口,“最早的两个门徒的名字是―”

“大卫和歌利亚!”

让我们慈悲为怀,赶紧放下帷幕,遮盖住剩下的场面吧。

大卫和歌利亚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因为交际翻译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译文2选择不加脚注会使读者感到困惑,而且达不到应有的语境效果,相反,译文1选择加脚注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达到幽默的效果,较好的适应了读者这一要素。

四.结论

通过两译文的对比,本研究发现,刁克利的译本于成时的译本而言,前者很好地传达了愉悦读者的意图,多维的适应了生态环境,尤其适应了这一环境中的要素―读者,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因此,在翻译儿童小说时,译者应特别关注交际意图的转换,为读者带来愉悦,希望本研究能为以后的畅销儿童小说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成时译, 汤姆索亚历险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 [J]. 中国翻译,2008

[3]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2008

作者简介:胡晓晓(1985-),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张青(1985-),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大学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