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节――磨你千遍也不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节――磨你千遍也不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堂,提倡把握课堂的细节,是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为要赛课,自然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地评析,一次次地反思,让我一次次地剖析自己,也让我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每次试教完,听了指导老师和听课老师的分析,以及自我反思,都会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发生在课堂的细节上,而这些细节往往被老师所忽略,却没想到在这些细节背后,却折射出这位老师的教学功底,甚至教学理念,决定了这堂课的成败。让我们来看下面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出示装有稻谷、花生、蚕豆、黄豆等植物种子的袋子。

师:这些种子你认识吗?

学生新奇,很想看看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

“是花生。”有一个孩子看见了。

师:想看吗?

生:想。

师分组发放这个袋子,学生开始分组观察,汇报。

师:稻谷剥开来真的是米吗?我们一起剥开看看,每人剥两粒,主要不要剥破稻谷的壳。

学生剥稻谷。

师:这个米是不是我们平时吃的米?

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教师分发分袋装的大米给小组,对比糙米与精米。

当学生讨论汇报说到小黄点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稻谷的胚,师再一次分组发下发芽的稻谷。

片段二:

实物投影出示各种植物的种子,师:这些种子中你吃得最多是什么?

生:吃得最多的是黄豆。

生:不是!是稻谷。

师:你看见过稻谷吗?它是怎么样的?

生:稻谷两头是尖的。

……

学生借助工具观察稻谷,汇报。

生:我发现稻谷上有毛,味道是咸的。

……

师:刚才有同学说稻谷剥开来里面是米,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剥开看看。

学生剥稻谷。

为了吸引孩子,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从米店里买的一袋米。“老师这里也有一袋米,想看看吗?”从抽屉里的2号信封里取出跟这一样的米。

学生观察比较刚剥开的米和米店里买的米,认识糙米和精米。

……

这两个片段中,我们会发现:

一、材料发放时

片段一中一次次的发放材料,而且都是分组发放,各小组一次次地派代表上来领材料。整个场面看到教师一次次地发放材料,学生一次次地观察汇报,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师忙上忙下,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近人意。第一,学生上台浪费课堂时间。第二,学生一次次穿梭于课堂中,会影响学生探究的情趣和专注率。其结果是影响了整个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热情高涨,而实际上学生课堂上真正获取的,或者说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却没有真正引导。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师考虑更多地是自己,考虑是否能顺利完成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过程,一旦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预先的设计,就会像牵着牛鼻子一样,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甚至有时候会训斥学生。孩子有孩子的认知需求和探究需求,在他们的认知和探究活动中,更需要的是体味整个认知和探究活动过程带给他们的乐趣,体味认知和探究活动带给他们的成功。这样的认知和探究活动需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还要给他们提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环境作保障。

因此,材料什么时候发放,怎样发放,这个看起来十分常见的问题,甚至是被我们老师所忽略的细节,在这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却显示出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二、交流汇报时

在科学课堂中,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交流汇报时,学生很容易被材料吸引,注意力很难转移到交流汇报中来,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孩子的这一特点。那么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交流汇报中呢?这在科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章鼎儿老师,在《桔子》一课结尾,出示了一盏小桔灯,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行为暗示,孩子们马上停止了手中材料的操作,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了小桔灯上,教师就顺利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学生分组观察稻谷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放大的稻谷,当学生说到稻谷的细小部位如小黄点、小洞洞、条纹、小胡须时,用实物投影随即展示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看来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关注一些细节的设计,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交流汇报时,重复学生的发言。这个细节也往往被我们老师所忽略,并且习以为常。因为重复的时间可以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却不知学生的发言经常重复,会浪费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原先连续、精练的教学过程,显得臃肿不堪,而这些重复的发言对学生来说毫无益处。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除了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以外,更多是要倾听、捕捉、思考、整理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来调节教学的节奏。走快了,放慢些,等等孩子;走慢了,加快步伐,跟上孩子的节奏;孩子走偏了,教师适当引导,引回“正路”。课堂好比是一个弹性球,节奏可快可慢,内容的延伸可宽可窄。这个弹性球的弹性该如何把握,很多时候,一些不经意的细节问题却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调控能力、应变能力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折射,而教学的细节却是教学艺术手段的体现。

细节――我想对你说:“磨你千遍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