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视引导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视引导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引导学生发现、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教师应从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类比归纳、走进生活、解决问题等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 合作学习 类比归纳 生活数学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的头脑里去。相反,是学生在寻求知识和探索动机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得来的。”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比较少,发现意识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发现,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借助表象,从而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能,发现问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完“长方体的认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8厘米和7厘米。这个长方体会不会从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形木板洞中漏下去,为什么?粗略思考一下,有的学生轻易得出“长方体最小面面积比正方形木板洞面积小就能漏下去”的判断。这时,我没有对学生的判断作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生发现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当长方体最小面的长超过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时,即使长方体最小面面积再小,也是漏不下去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长方体要从正方形木板洞中漏下去,受到两个条件制约:长方体最小面的长比正方形的对角线短;宽也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可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体现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所有的学生共同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是呈活跃状态的。这种积极的思维易于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

学习“加、减法应用题”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家离学校900米,小丽家离学校400米,小强家与小丽家相距多少米?”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三人一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分别代表学生、家和学校,让三人站在不同的位置,探究几种不同情况,通过探究,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每个人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根据居住的位置发现了多种答案: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相反方向,应该是900+400=1300(米);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同一方向,应该是900-400=500(米);还有的说如果小强家、小丽家和学校位置是三角形的,就很难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但相距的米数总比500米多,比300米少……

这样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在类比归纳中发现

对于同类问题,要了解它们的不同点,更重要的是寻找它们的相同点或相似点,从相似点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归纳。在类比观察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发现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往往分不清。教学时,我通过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例题来进行对比辨析,引导学生发现:比有两项,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约分以后,结果是假分数的,也不能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仍要保留假分数的形式。而比值是一个数,如果是假分数的,可以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四、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

单纯的数学知识有时会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教师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

教“比例尺”一课,当学生认识了比例尺、掌握了求比例尺的方法后,我出示一张学校平面设计图。图上给了实际距离,让学生量出图上距离,然后求出比例尺。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这么大的楼房,用数学知识就能轻易地把它画在纸上,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还让学生回家量量自己的小房间,按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又如量树高的问题,讲“比例”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应用“比例”的知识,不用登高爬梯就能量高大物体的高度。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刚刚形成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拓展、发挥、探究,而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有限知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发现的过程,关键在于教师“引导”是否得当。教师应明确探究的中心和目标,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善于引导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类比归纳、走进生活、解决问题等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并获得新知,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