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趣味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趣味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严谨,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太过刻板,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低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强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成效。

关键词:优化;模式;提高;成效

新课程实施以后,高中历史教学应摒弃严谨枯燥的陈旧教学方式,开创轻松快乐的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生动性”

大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是固定不变的,是严谨的,所以,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烂熟于心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别的辅助教学工具。我认为这种观点太过片面,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历史知识的严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除了可以提升生动性,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对提升教学成效有着无可替代的辅助促进作用。多媒体的演示效果可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比如在开展“红军的长征”内容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于这一段的历史并不陌生,但是由于缺乏直观感知体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仍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红军如何战胜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感官意识。这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过草地、翻雪山、飞夺泸定桥”的画面,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看到红军“挖树根,啃皮带”,学生意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展现课堂教学生动性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强化课堂教学“互动性”

新课程强调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既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主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发现只要自己认真分析、用心思考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成绩,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循序渐进的探究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分组探讨,由浅入深地展开学习活动:①鸦片战争产生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②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国内是什么情况?③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是怎样的?⑤我们从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哪些历史教训?通过层次分明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始终朝着教学目标前进,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化”

历史教材除了具有严谨性,也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许多的历史内容都具备较强的情境性。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成效。例如开展“红军的长征”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革命老红军的先进事迹,当学生听到任思忠老红军14岁就参加了红军,有着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在长征途中三过草地,险象环生,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于中国革命的艰巨性有了真实形象的了解。通过教师的讲述,不但引发了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也让学生对现今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更加珍惜,更加产生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的豪迈之情。

四、组织历史专题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多元化”

为了有效地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成效,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学习长征精神的专题演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不但讲述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还表达出对新社会的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再如教学“九一八事变”时,教师把“日本侵华”的影像资料、图片等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血淋淋的画面,学生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才会有保障,为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强大,一定要努力学习。围绕教材开展专题活动,不但优化了教学过程,还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感知经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的思想教育更加深刻。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互动性,通过教学情境化,使教学活动向着多元化发展,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想认识,通过对教学手段的改善,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历史学习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