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设细节 营造活力 提高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设细节 营造活力 提高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程强调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个性,营造活力,关注体验感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诵读、引进资源、巧用比较、质疑互动、渗透语法、归纳整理、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是关注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 课堂 细节 活力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74-03

作者简介:王文斌(1970―),浙江象山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象山县丹城第二中学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文言文教学还是没有改变“低效”的现状,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分散,教师教法单一,缺少语言环境等原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更不要说学习的积极性了。“文言并重、情趣相生”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我们的追求,新课程应该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个性,营造活力,关注体验感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设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一)重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南宋教育家陆象山说:“涵泳工夫兴味长。”教师可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个别读、集体读、轮流读,读评结合等,使文言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以此激发诵读的情趣,培养文言文语感。

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语气语调。如《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dàn),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pī)等,可先设置多人同读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根溯源,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细节设置,正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兴趣定会陡生,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通假或古今异读的字词。

其次,在读准字音之后,就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在诵读《岳阳楼记》时,第二段中的部分韵脚:江、汤、涯、千、观、峡、湘,朗读语句时就要读出“a”的韵味;且文中多处运用叠词:浩浩汤汤、霏霏、郁郁青青、喜洋洋者矣,要引导学生品读,做到先快后慢,先重后轻,先连后拖,在轻重缓急中读出画面的意境。

(二)引进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穿插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政热点和科技发展等生活资源,呈现视频、音乐、图片等网络资源和校园资源,利用故事会、辩论会、课本剧等资源,这样的教学细节能给学生带来期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在教学《公输》时,在基本理解情节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师生资源构建了一个角色体验的环节:结合附文中《谈谈戏剧》的内容,让学生分成三组,根据课文分别设计“墨子舌战公输”“墨子舌战楚王”“墨子

实战公输”三场剧本,然后分角色演示该场景。而要演活三个人物,学生就要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揣摩相应性格的人物,要从对话的潜台词中感悟墨子、公输、楚王的人物心理。由于是角色体验的活动,学生自然兴趣盎然。而这个环节的细化,不仅使学生看懂了课文,更有助于其分析各个人物的思想,学习自然高效。

二、发挥个性,营造课堂活力

(一)巧用比较,体验生活情趣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将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和鉴别,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索创新欲望,使学生思维活跃,认识更加深刻,提高思辨力和鉴赏力。因此,教学上设计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有两句话值得朗读与比较。“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教师可让学生先自读后展示,暴露朗读问题,然后师生集体品读比较,让学生理解其妻对移山的问题有疑虑,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但说话的语气是委婉的、商量的、询问的,符合她的身份。智叟是个自作聪明的老头,对愚公的行动不理解,不支持,所以用的是夸张、轻蔑的口吻。学生在比较中既可提高朗读的能力,也可在阅读理解中同时提高思考能力。这样的比较提问做到文言结合,使课堂气氛情趣盎然,充满活力。

(二)质疑互动,营造课堂活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师可巧妙引导学生质疑,也可以运用互动辩论方法对有争议的内容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章的人物语言、思想情感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交流与创新的阵地,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为人处事是否合情合理?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教师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元方入门不顾的真正原因:是因元方所敬仰的是“信”与“礼”,而来客失去了名士的风度,所以元方会对无信无礼的来客做出那样的举动来,元方的行为是良好的“五常”教育的结果,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也是真实的记录,这不仅不是无礼,而恰恰是最知信崇礼的表现。学生的辩论发展了存同求异的思维,其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也更深刻了。

又如《满井游记》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作者袁宏道不愿做官而访师求学、游历山川的人生理想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互动题: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有哪些?你最欣赏哪一类?学生们反应热烈,整理出了如下内容:《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五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韩愈《马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忿懑与不平……等互动结束后,学生已从历史的高度对以上现象作了总体评价,并注入个人与文本对话时得到的感悟与体验。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又丰富了课内外积累,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一)渗透语法,夯实文言基础

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钱梦龙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

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

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如果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那何谈真正学懂了文言文?

如《陋室铭》的教学中,在理解孔子“何陋之有”一句时,可联系“何罪之有”“城中人未知之也”等句,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最后归纳语法特点:古汉语语法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强调宾语,在宾语后面加上一个结构助词“之”,再把宾语和结构助词提到动词前面,但这种用法往往体现在否定句或疑问句(包括反问句)中。像《岳阳楼记》中“臆!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里的“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所以,首先可以判定这是一个反问句,说明有“宾语前置”的可能,这种词序颠倒主要是出于突出强调或者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倒装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代汉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已。

而《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句却是另外一种句法。教师结合“……者,……也”是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来讲解,并指出它有几种变式,如“……,……(者)也”等,辅以“陈涉者,阳城人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为例证,最后总结出判断句的特点是主语后用“者”或逗号来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者也”或句号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二)归纳整理, 提高学习能力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标也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分类小卡片,进行所学文言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巩固文言知识,又能促使学生将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由此产生联想和领悟,还能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都有规律可循,可以编口诀加速记忆。如对“而”字用法可以用如下口诀来记忆:前后可换表并列(任重而道远),动作延续是承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转换表转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形容词后表修饰(拔山倒树而来),前有原因是因果(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面对如此便捷而充满趣味而又好记的归类方法,学生对文言文归类一定会产生兴趣,这时教师不妨再趁热打铁,出示“之”“其”等虚词的用法规律,让学生再编辑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

除了词法、句法的归类外,我们还应注意到经典语句及成语积累。《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让人谨记应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胸怀天下;《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教人与民同乐;《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使人是非分明……,帮助学生不断举一反三,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想,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文本解读,坚持文言并重

何谓“言”,“言”就是文言字词的解释,“文”是文章的内容、结构、主体和情感。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必须“文言并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提倡教师“披文入情”就是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在《小石潭记》第四段写潭境“凄神寒骨”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帮助学生用使动用法理解了“凄神寒骨”的含义,但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理解主旨,笔者当时设问:小石潭环境如此洁净幽美,同游者三五成群,为什么作者却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呢?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笔者就先安排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看柳宗元写《柳州八记》的背景,从而使学生逐渐领悟:作者因仕途上的失意,在看潭水时便产生了清幽冷僻、凄神寒骨的感觉。正因为这种清幽冷寂的心境,所以虽然同游随从三五成群,在作者看来,却是“寂寥无人”。洁净雅致、充满情趣的幽美潭境在作者看来却是“凄神寒骨”,可见作者的抑郁悲伤是何等深沉厚重。同时,在积极的思索讨论之中穿插着教师或学生抑郁悲凉的朗读,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理解文本。如此思读、记诵课文也就化难为易了。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以生为本”的精心预设。文言文教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营造充满个性和活力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