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捍卫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与纯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捍卫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与纯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当今社会,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受众人数众多。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否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给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由于知识贬值、娱乐至上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目前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

打开广播、电视,常常出现读错字的情形;电视屏幕上也常常出现错字、别字;在大量发行的、影响很大的报刊中,也常常出现错字、别字和有语法错误的病句。现在不少出版物上语言文字方面的差错, 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新闻媒体语言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别字连篇。不写错别字是小学语文老师从孩子们一入学就一直强调的,现在的媒体写错字的情况一般是不会有的,但出现别字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尤以电视屏幕的字幕上的别字为最, 地方电视台层出不穷,中央电视台也常常出错。有的报纸“象”与“像”、“作”与“做”不分,造成误导。

病句错句。报纸、杂志上的病句各种类型应有尽有: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有误、唆赘余、句式杂糅、关联不当,等等。当传媒已经成为高考病句题的“试题库”时,我们的从业人员是不是该好好反思呢?

简称不规范及文言词语滥用。一些媒体为了自己方便,擅自使用不规范、不恰当的简称,自己倒是省事了,观众和读者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此外,媒体上也经常看到夹杂文言文的白话文,文白不能交融,玩起了调文包的把戏,意思晦涩难懂,违背了媒体传播信息的初衷。媒体的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因为媒体要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听众及读者,他们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等都不尽相同,为了让各个层面的受众都能读懂,我们的宣传应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尽量少使用文言词语。

生造词语。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和广播电台的新闻语言中,新外来词、新词语、新用法层出不穷。甚至一些行业的专业词汇也有了新的内涵,成了大众通用的词汇或语言。但是,一些新闻媒体在新闻语言创新的同时,忽视了语言的规范化,使新闻语言出现了不应有的混乱,甚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和媒体的形象。有的改动成语或古诗句,以迎合自己的广告需要,却误导了青少年,损害了语言的准确性、纯洁性,如汽车广告语“千里江铃(江陵)一日还”,改动了李白的诗句;摩托车广告语“骑(其)乐无穷”,改了成语。

滥用方言。当前我国大众传媒采用方言进行传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从现实来看,各种方言如武汉话、湖南话、杭州话、四川话、东北话、广东话等都进入了媒体,一时之间,似乎各地的媒体都在搞“方言工程”,方言传播也似乎成为地方媒体进行竞争的杀手锏。各种方言传播节目的走红一方面给地方媒体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当地受众的青睐,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性刊物大量使用地道的方言,外地人很难看懂,或常产生误解。对于一些地域性很窄的方言和不文明、不健康、粗鄙庸俗、不雅不敬的方言,媒体应坚决拒绝使用。

外文使用不规范。现有不少报刊文章中,夹杂着外文词句,有的达数行、数十行之多。有的报纸几乎每版都有汉洋文混杂的句子,不经翻译就能看懂的人很少。中文环境下,对嵌入的外文,能汉化的应尽量汉化,即译成汉语,这是考虑汉语汉字系统的统一性,也是方便读者的要求,同时也是语言规范化的要求。中文中随意嵌入外文,破坏中文的系统统一性,带有殖民地文化痕迹,是不合适的。

网络用语泛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网络上流行的词语使用得越来越多,也给我们的语言规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PK”(对决)、“粉丝”(歌迷)等来源于网络的语汇,随着《超级女声》风靡一时,在大众媒体上频频出现。这些网络语汇看似新鲜,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却非常不规范,不具备全社会的通用性,令一些中老年读者不知所云, 因而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网络语言中常有不合语言规范、生造词语的现象,这些现象再进入报刊,对年轻人正确使用汉语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像“长得很中国”、“很黄很暴力”、“作秀”、“雷人”、“菜鸟”等语汇,因为媒体高频率地使用,连青少年都满嘴这些新词,让老师、家长跟不上他们的接受速度。

造成新闻语言不规范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有些是缺乏勤思慎琢,随心所欲;有些是粗枝大叶,不负责任;有些是语言贫乏,思想苍白;有些是知识不足,业务不熟;有些是盲目追新,赶时髦。这与作者和编辑的政治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这些问题虽不是当前新闻媒体的主流,但不能不看到它深层次的社会负面影响和给读者带来的诸多不便,还直接影响报、台的声誉,不能不引起重视。

新闻传媒所使用的语言,对于时展、社会变迁影响极大,特别是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如何清醒地面对愈演愈烈的媒介消费文化现象,发挥新闻语言的精神引领和文化导向作用;如何在跨文化传播的多种力量博弈中,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何应对多种社会思潮和社会阶层分化所带来的问题;如何满足心理需求和利益需求多变的受众等,新闻语言传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为维护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和祖国语言的纯洁性,编采人员必须时刻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写作水平;同时应该做一个“杂家”,有广泛的知识和爱好。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法知识,虚心学习群众语言,适当改造方言土语,注意从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中吸取语言营养,积累丰富的语汇,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描绘精当。作者和编辑都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捍卫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传播高雅文化,为构建和谐媒体、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切忌“歪嘴和尚念经”,贻害下一代。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