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较深刻地剖析了文化与建筑的互动关系,指出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创造必须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去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域建筑、传统、现代建筑、
1.前言――历史的启迪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某些特征: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微微曲起的构架隐喻着闽南屋顶的特征;上海金茂大厦对中国“塔”的联想。或许正是表现了各自开放的地域文化特征而为世人赞赏。然而,“地域文化”面对网络时代、虚拟空间与场景、经济全球化等,似乎正慢慢地被人所遗忘与不屑。
我国的建筑事业在近十几年得到飞速发展,成就瞩目。可这其中有着惨痛的教训,一大批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建筑和街区被无情破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缺乏地域性、民族性风格、形式统一的现代“国际式”建筑,单调、生硬、冷漠。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地域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在建筑界面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有形的和具体的表现。为此,地域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发展以及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创造.必须从地域建筑滋生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去发掘、去研究。
2.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的概念
广义地讲,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本文的论述着重在于精神文化方面。同时,不同的地域,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建设人类文明的时间、方式、程度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因此说地区性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作为地域文化结晶和凝聚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自发形成。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体现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含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建筑及其所产生的地域建筑环境(包括城镇聚落环境)一旦形成,就会对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生活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一种新的文化情境,包藏并孕育着新的文化发展,并在与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台中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改造更新和发展;反过来,新的文化土壤又滋生新建筑,产生新的特色。这就是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互动性。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着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的不断演进。难怪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3.地域建筑文化陷入的困境――文化趋同与特色失落
众所周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地推动下,出现了以欧美西方现代文化为主导的全球文化趋同现象。这种文化的趋同有其两面性。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积极的,是主流;一方面.却是压抑了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这是负面的影响 反映在建筑文化领域,则是出现了建筑的“国际化”趋向,虽使众多传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却更多地是导致了建筑风格、形式的雷同,地域建筑特色的消逝、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没落,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
4.地域建筑文化的新方向――回归理性
回归,绝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批判地继承与创新回归,不是对地域传统文化在现今的简单延续与重复,而是要透过它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以批判态度吸收与创造。回归,也不是对外域文化的消极抵触和无理排斥,而是要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实现两者的综台创新。这样的回归,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4.1 必须认识到只有创造性地发展地域建筑和文化才能使它产生长久的魅力。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并不能一味怀旧和复古,那是被动和消极的表现,而是应该积极地面对全球物质文明,对其进行分析取舍,在保留本地区地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充实和发展本地域的地域文化。
4.2 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传统建筑之神韵。传统建筑之美,并非全是写在表面形式上。如安藤的建筑决不复古,却传日本悠久文化之神。安藤携带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基因,又用国际性的建筑语言来阐释,散发出浓厚的日本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让全世界人读懂了日本。有人说丹下创造了“日本的现代建筑”而安藤创造了“现代的日本建筑”。
4.3 “模仿”是地域文化消失的重要原因。这时既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又有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模仿。在各种“快速设计” 工具书充斥建筑案头时,各种不加分析,不加取舍的建筑耸立在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域上,有KPF的挑棚,高技派的构架,后现代的山花,新古典的柱式, “欧陆风情” 的住宅等等,大大冲击了当地地域文化特征,各城市出现了新的“千遍一律”。同样,那些为片面强调民族性、地域性,为表现“中国固有民族形式”、“夺回古都风貌”等做法,都是一味模仿中国古代建筑,用本土文化被动地抵制全球文化趋同的趋势,企图通过固有的传统形式来保持地域性建筑文化也是消极的和不现实的。
最好的模仿作品也不能称之为创造,模仿外来形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外来形式掩盖了地域文化特色,使地域建筑文化遭到极大破坏。模仿“传统形式” 则会使地域文化陷入了教条、死板、僵化的泥潭。
4.4 “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进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北京》中的这段话很好的总结和归纳了在全球化形式下如何保持和发扬地域文化的问题。现代建筑必须扎根当时当地环境,突出其地方个性,而乡土建筑应在保留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要,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现代”乡土建筑。
5.地域建筑应具有的新内涵
传统地域建筑是我们塑造现代建筑地域个性的创作源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但传统地域建筑自身封闭的观念、结构、技术等制约了它的发展,甚至面临崩溃.地域建筑要重放生机,必须解决自身本质问题,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发挥尊重环境的特性,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1 开放性
地域建筑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受封建宗法制度制约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当今世界日益走向开放和融通,封闭自守的地区、民族不复存在,借助、吸收其他地区的优势为本地区建筑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积极、主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并在与外部环境互动中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今天,地域建筑应更具开放性,固守狭隘的地域或本土观念,拒绝外界的信息、资源和能量,无异于扼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才能自觉意识到“地域性”存在的意义,才能使“地域性”和“全球化”在开放融通中得到互补与发展。
5.2 兼容性
在地域化和全球化、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高科技与传统工艺等普遍共存又相互矛盾的今天,地域建筑应兼收并储.在传统的设计观念、地方材料、精致的工艺构造方式等基础上,自动吸收新技术、新观念、新材料来适应人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反映新时代的特点,实现地域建筑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如上海的金茂大厦,按世界一流的智能建筑设计理论,采用最先进的建筑材料、构造措施与施工技术,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使建筑的技术、艺术与民族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再现了中国古砖塔的风貌,成为智能化超高层建筑结合地域文化的经典之作。
5.3 生态和谐的可持续性
建筑有特定地区的属性,在同一地区里,相同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共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因此,地域建筑反映了人们在解决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助,使地域建筑的外在矛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建筑形式与基地环境具有融洽协调之美,也使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态各异的地域建筑具有生态和谐的整体美,如江南水乡的雅致精巧之美,黄土高原的粗犷之美。今天,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的形势下,继承地域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基本原理,给地域建筑注入现代文明成果,使地域建筑始终保持积极的活动状态,实现节省能源、减少污染,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