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依旧带着镣铐在舞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依旧带着镣铐在舞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开了先河。语文学科的改革,便一路硝烟滚滚而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颁布实施,一石激起千层浪。无庸质疑,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嬗变阶段。然而,恕我冒天下之大不韪,老实说我们翘首盼望的“洪峰”(“课标”中定位、阐明的那种语文教学境界)却并末真正形成。

新课程大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最前沿、新锐,反思最尖锐、沉痛,是事实;效果依旧少慢差费,也是事实,遭遇圈内业外的诘责、非难依然多,也还是事实。“课标”的实施在现实中成了具有前瞻性理想色彩的美丽的乌托邦。瓶颈何在?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依旧带着镣铐舞蹈。新课程实施所需的内外条件系统并未重新构建和完善。

一、地位的沦丧与精神的失落

“课标”明确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在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原本应在各学科中排名“老大”的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语文,其“重要地位”却被现实中太多的外界干扰和外因羁绊,人为地动摇抑或是漠视。语文日见成了除语文教师还看重外,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都不再青睐的失去“社会地位”的孤儿。

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看,目前的语文学科显然处于被冷落和排挤的边缘地位。近年来,语文学习课时的不断削减,而其它学科如英语,课时却在不断增加。有人错误地认为语文嘛,考试考不了高分,但绝对不会考砸,在统考升学中对学校的声誉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其实这绝对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和做法。想一想,“工具”丢失了,“基础”不要了,还要高谈阔论什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是在构建空中楼阁又是什么呢?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学习语文的意识和兴趣目前已处于一种危险的边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理化英语等学科的愈来愈热,加上各种竞赛、辅导班的吆喝与炒作,地位一路飙升。似乎中国的学生天生就具备语文素养,根本勿需浪费时间、精力。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也许是其它学科的幸运,但绝对是语文学科的悲哀,语文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语言的悲哀。

加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本体错位,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压力与桎梏,语文精神与语文意识早已丧失殆尽。再加上课改背景下各种相互抵牾的这理论那观念的舆论导向的消解。目前的语文教学似乎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陷入或正在陷入“失魂落魄”的困惑之境。

语文教育(即民族语教育)地位的沦丧和精神的失落,事关重大。正如德国哲学家教育家洪堡特所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所以,语文“重要地位”的确立,其实就是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同一性的体现。

二、理论的肤浅与实践的浮夸

在课改中,我们并不缺乏高屋建瓴的现代先进理念,缺乏的是一线教师具体的,对这些现代先进理念的领悟、探索、操作和运用。

对理论的学习和“课标”的内涵领会,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一种浮躁心理。一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了理解和把握上的模糊,或狭隘,或偏颇,或曲解。二是教条主义。盲目照搬演绎,生搬硬套,反而弄巧成拙。三是对各种理论观点缺乏必要的甄别。不能联系实际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反思。四是置之不理,抱残守旧。轻视,怀疑,甚至否定。依旧唱着“花”闲庭信步。

在实践中又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浮夸作风。一是重形式轻内容,形似神异。摆弄一些华而不实的空架子,课堂是热闹纷呈却难避华中取宠之嫌。二是跟风、随众、赶时髦,鹦鹉学舌。结果又邯郸学步陷入了雷同于应试教育模式的死胡同。三是胡乱创新,不顾语文学科的本位特点。造成了文本内容的泛化,使语文背负上了许多额外的包袱。拓展的虚乌,使语文学习的外延被漫无边际地扩张了。动摇了语文学科的本体与独立性,语文课堂承载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四是多媒体教学的泛滥,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原本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或辅助工具的多媒体,却被极端演绎成课堂的目的与内容。感觉上电脑操作代替了人脑的思维,教与学这种脑力劳动异化成了一种“体力劳动”的东西。语文精神与语文意识在多媒体音像视听效果的震撼中,不知不觉也就流失殆尽了。

因此,理论学习的不深入,认识的肤浅,或偏颇,或误解,或扭曲必然要造成教学实践中的畸形与空虚,或误区,或形式,或极端。这无疑又是制约语文课改深入开展的瓶颈之一。

三、语文课外学习体系形同虚设

“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但现实中的语文学习却依旧一条腿走路,只囿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活动几乎为零。原因多多。

譬如,语文课外学习活动评价体系构建的滞后。规定动作的考试和学校质量成绩指标考核的压力。学校、教师、学生(包括家长)当然是选择针对性强、见效快而又稳妥的“短平快”“快餐式”的传统教法和学法。也就是应试教育模式。

譬如,课外阅读,“课标”倡导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现实中“读书”真的变成了一种“提倡”,是无法落实的海市蜃楼。一是学生无“读书”的闲暇时间。从早到晚学生的作息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各科学业负担排山倒海般已经够学生们疲于奔命了。可现实是哪怕挤出一节课去“读书”都是一种奢望。二是无书可读。学校藏书少得可怜的图书室,基本上是校园内不能随意入内的“重地”之一。自己买书看,日益飙升的书价又望而生畏,对大多数刚刚解决温饱的百姓子弟们来说也只能是临渊羡渔。

譬如,在生活中学语文,理论上的确如此,问题是现实中,学生连春游之类,亲近自然的活动都被明令禁止。如此种种语文学习的外部因素的体系构建形同虚设,甚至是丧失殆尽。失去外因条件的支撑,仅凭在平面课堂狭窄的圈子里折腾,不是抱残守缺、画地为牢又是什么?我看打不破如此瓶颈,走不出蓠芭墙“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语)就是痴人梦语。

四、突出重围路漫漫

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学习身陷囹圄,尴尬的局面,非空穴来风。也难怪许多基层语文教师慨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了”。之所以有如此困惑。一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课改背景下,深感压力不轻,责任重大;二是在转型过程中遭遇到了诸多无奈。我看更多的恐怕还是针对后者的一种窘迫。

因此,我认为目前亟待重新构建新课程实施所必需的内外条件系统。首先,要重新确立语文学科的中心学科地位。要站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认识语文教育(即民族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回归语文本位,寻回失落的语文精神与语文意识。创设优化语文教育的人文大环境。让学生回归到语文教育的精神家园。三是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深入探究新课程的先进理论,摒弃那些云山雾罩连始作俑者恐怕都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结合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创建适应国情、汉语特点的“真、善、美”的语文教育快捷方式。四是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要与课改的理念,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同步前进。能多一些内行的理解与指导,少一些外行的评头论足与指手划脚;多关注教师、学生的长远发展,少顾及眼前的即得功利。

诚然,现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毕竟有“课标”这个“启明星”指引方向。重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较之“实验稿”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某种意义上矫正了在实验阶段中折射出的一些问题。但愿目前存在的困惑与无奈,只是分娩前的阵痛,黎明前的黑暗。尽管突出重围也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只是祈盼摘除脚镣手铐的日子不要等待得太久。使语文教育,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越快越早如脱笼之鹄,在辽阔的天空自由翱翔,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