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都市伊斯兰教研究的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都市伊斯兰教研究的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B969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1-0141-03

伊斯兰教在西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国内外学术研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尤其是莲湖区的回坊,因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基本保存着传统的社区结构,成为研究大都市穆斯林不可多得的典型个案。马强教授的《回坊内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安伊斯兰教研究》便是国内最新一部解剖西安穆斯林社区的学术专著。该书共35,5万字,除绪论、结语和附录外,总计五章。作者将时间定位于20世纪、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内容涉及寺坊结构和环境的变化、文化教育、经堂教育、清真女寺和女学、穆斯林人口迁移、宗教管理、教派观念、信仰认同以及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问题。概而言之,该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类学的方法

对于具体的宗教或民族的研究,人类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和方法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学开始被国内学者正式运用于回族和伊斯兰教的研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类学方法研究回族的学术成果大量涌现。作为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毕业的博士,马强教授熟稔人类学方法,是当前国内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的佼佼者。近年来,他运用人类学深入研究我国回族和伊斯兰教,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回坊内外》既是他把目光从我国东南穆斯林转向大西北穆斯林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国内第一部以人类学方法系统研究西安伊斯兰教的专著,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

作者的穆斯林身份和多年以来与西安穆斯林同胞形成的关系圈,为他的研究创造了不可多得的便利条件。从2006年3月开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作者对西安伊斯兰教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其中田野工作耗时近一年时间。在实际调查中,作者主要采取“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各清真寺阿洪、寺管会成员、知名‘乡老’和社会贤达、历史事件当事人、网络社区成员、新归信者,以及民族、宗教、社区办事处等政府部门进行了调研……力图通过‘深描’,全面展现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伊斯兰教的遭遇和变迁。”这就意味着,凡是近30年来西安伊斯兰教种种变迁的许多经历者和旁观者皆被纳入访谈的范围。作为在西安工作、身处当地伊斯兰文化场域的穆斯林,作者必定会有文化主体的亲身体验和情感交融,但同时,学者的身份又使他把西安伊斯兰教作为学术研究的客体,进行理性观察和深度思考。换言之,作者既能“入戏”,又能“出戏”,既能融入其中,又能超然于外。这样,文化主位和客位的交互并用,使得作者掌握了西安伊斯兰教细致入微的信息,并使他对其发展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是借助于周详的田野调查,作者以生动、准确的笔触,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西安穆斯林社区30年变迁的绚丽画卷。

二、城市现代化的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西安这一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进入了急速城市化的轨道,如何应对城市现代化成为西安全体穆斯林无法逃避的时代课题。该著作研究城市现代化中的西安穆斯林,实质上关注的是城市穆斯林如何面对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其根本在于处理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因此,城市现代化的视角抓住了西安穆斯林所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显示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精神。考察近30年来西安穆斯林社区的巨大变迁,对于理解中国城市穆斯林的现代处境,无疑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西安穆斯林的空间分布,依据地域分为“坊内”(位于莲湖区)和“坊外”两大块。20世纪以来,由于移民活动、教派思潮和城市改造等多种因素,西安穆斯林的社区结构发生了剧变,古老的“七寺十三坊”变为坊内十二寺和坊外十五寺。城市现代化进程不仅导致传统穆斯林社区发生裂变,也对宗教环境造成直接影响。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坊内人口的增加和整个城市市场的发展,回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环境压力。由于市政设施配套简陋甚或基本不具备,部分清真寺周边环境明显出现恶化。人口的自然增长、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拆迁改造以及市场和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寺坊的运转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既改善居住环境,又保持寺坊结构的稳定性,西安部分寺坊以清真寺为中心,组织和号召坊民展开自主改造,主动破解城市化的困境。政府主持进行的回坊环境改造和保护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和多种因素,进展缓慢。西安穆斯林还采取了多种举措,抗拒世俗化和因世俗化而引起的寺坊解体。为了传承信仰和保护传统,西安穆斯林发起了各种带有护教和救教性质的新型文化教育活动,成立了民间伊斯兰文化研究和教育机构,印刷或出版了大量的宣教刊物、书籍和音像制品。此外,由于国内外流动穆斯林大幅度增加,坊外宗教场所严重不足,部分人不得不自发组织临时的礼拜点。

三、自得之见

该著作的贡献不仅使用了新的方法和视角,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深化了以往的研究。细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熟知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作者专设一章论述了西安坊内的清真女寺和女学,深刻分析了女寺(学)的功能和意义。就实质而言,清真女寺(学)是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穆斯林妇女表达和彰显信仰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蕴含着她们的权利意识和宗教意愿。正如作者所言:“城市现代化造就了女寺(学),女寺(学)的兴起是城市穆斯林妇女抗拒世俗化,表达女性信仰诉求的一种方式。女寺和女学是女性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公共场所,以及表达和展现信仰的平台。”宏观而言,正是城市现代化给了女寺(学)的发展莫大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寺坊结构巨变是西安回坊近30年来的一大特点,作者全面分析了导致变化发生的多种因素,并总结了变化的三种类型,即随坊不随寺、有寺无坊和有坊无寺、一坊多寺和一寺多坊。针对宗教管理体制、清真食品、回坊环境改造以及伊斯兰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作者有的放矢地提出了许多富于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其中,如何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是其关键所在。作者也敏锐地注意到西安穆斯林的宗教观念在随着城市现代化而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教派宽容思想深获人心,各教派间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强调信仰身份,淡化民族身份基本成为一种民间思潮。”对于越来越多的西安穆斯林而言,伊斯兰教已经不再是划分回汉族群边界的依据和标准。

四、丰富翔实的田野资料

所谓“细微处见功底”,书中大量细致入微的田野资料,生动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246页,附录竟多达100页,占总数的40%。附录包括四部分,一是西安穆斯林各类碑记、墓志、规约等。其中清真寺碑文24篇,西安地区伊斯兰人物碑文26篇,其他墓志等4篇。碑文镌刻时问,远至唐代近到21世纪初。绝大多数碑文都由作者实地抄录得来,两篇翻译自原阿拉伯语碑文。作者还特意注明了所有碑目前的保存地,从而便于读者寻访和查证。二是2007-2008年西安部分清真寺收支情况统计表。共计31份,除隐去清真寺名称和人名外,基本都是照本抄录。三是部分清真寺各类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共8篇,涉及4座清真寺。四是1949-2007年陕西省回族研究文献目录。详尽收录了介绍和研究陕西回族的文章400多篇,其中相当一部分出自西安穆斯林民间出版的期刊和报纸。上述“这些资料大多是学术界首次进行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其中意义自不待言。

除附录外,在正文中也有大量资料,包括30张图片,22个表格,8篇访谈实录,其中表格尤为重要。表格内容主要涉及西安清真寺和礼拜点的基本情况、各清真寺历任阿洪或伊玛目及寺管会主任信息、西安回族私立幼儿园概况、西安市中心城区各清真寺参与仪式人数情况等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收集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出版的各类穆斯林期刊、报纸和宣教类作品以及有关西安回族的历史文化类作品和各类音像制品,总数超过120种。此外,作者还介绍了西安坊内外各清真寺、礼拜点、附设女寺、文化及教育机构和团体的情况。

总之,《回坊内外》以全新的方法、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近30年来西安穆斯林社区现代变迁的全过程,为认识我国城市穆斯林的现代际遇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作为该领域的一部开拓性著作,它的出版必定会推动国内的都市伊斯兰教的研究。当然,该著作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由于寺坊改造、寺院经济等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和敏感性,“文中进行了相应的处理”,这直接影响该书的价值,“造成本研究无法避免的缺憾”。此外,该书一些地方重于叙述,议论不足。尽管如此,它的方法和视角给学术界以启迪,它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可供拓展的广阔空间。相信该著作将成为研究西安乃至我国大城市伊斯兰教必备的参考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