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四大资源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四大资源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离不开四大资源体系的作用。这四大资源,即“内部资源、国家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既是高地建设的要素,也是高地建设的支撑,既是高地建设的任务,也是高地建设的保障。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在四大资源的获得、整合、优化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内陆开放高地;内陆地区;重庆市;资源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从构成上分析,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内陆开放高地的“形体”,即内陆开放高地的物质基础,包括工业园区、开发区、保税区、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等在内的实体架构;二是内陆开放高地的“血液”,即内陆开放高地的资源体系,包括内陆开放高地的内部资源、国家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在内的活体元素。这两大构成虽然发挥的功用不同,但却是一个整体,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关于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架构问题,目前研究较多,并且已经产生多项研究成果。但是,对涉及获得并确保重庆内陆开放高地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资源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即便有涉及这方面内容的一些探索,也是散见于其他研究成果之中,缺少专论研究成果。因此,研究资源性问题,对于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充分发挥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门户、动力、平台、洼地、增长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讲,资源流动和配置是关系重庆内陆开放高地正常、高效运转的重要基础,也是检验内陆开放高地是否按照预定目标要求发挥应有作用的判断标准。研究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资源问题,也就是研究资源及资源的流动性,包括出入、整合、优化、配置等因素对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影响和作用。为了便于研究,笔者拟从不同的来源渠道和产生的功效差异,将这些资源要素分组为“内部资源、国家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四大资源体系。如果在实践过程中,高度重视并抓好、善用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各种资源,那么,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在中西部地区突出发挥增长极、桥头堡、集聚集散地的作用,助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早日实现。

一、内部资源体系

在所有可以获得并加以利用的资源中,重庆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盘活,应该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因素。内陆开放高地之所以能够构建,除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以外,还需要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前者是必要前提,后者是充分条件。在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可以找到满足前者的诸多地区,但是却是重庆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上脱颖而出,原因就在于重庆高度重视和紧紧抓住转瞬即逝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不失时机寻求和加快发展的结果。近几年来,重庆把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作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抓国家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抓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抓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公布的资料显示,2011年重庆市利用外资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增速全国第一,海外投资达到60亿美元,标志着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可以认为,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就需要更加积极有效发挥内陆开放高地的作用,继续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盘活。根据重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要求,资源配置重点应放在“人力、财政、项目和管理”等领域。

一)人力资源

内陆开放高地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对外开放平台不同,是一个以现代产业集群为基础,国内外市场为条件,面向世界、连接内外、服务全球的开放式现代化增长极。不管是蓝领还是白领,制造领域还是服务领域,专业技术还是管理技术,处处都需要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但是目前的状况是需要远大于供给。从供给的角度看,重庆人力资源丰富,有产业工人近300 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300。但是,在结构上,高学历人才绝对量较少、相对量较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绝对量远不及北京、上海,略低于天津;占人才总量的比例不及北京的 1/4、上海的 1/2,低于天津 0.4 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具有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的高学历人才在四个直辖市中处于劣势,占人才总量的比例在四个直辖市中最低,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拥有职称的人才占总量的 2/3 强。从人才的职称结构看,重庆人才的职称结构与全国大体相当,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所占比重为 5.17%,中级职称人才占 30%左右,均低于京津沪同级人才比重”。

这说明,重庆的人力资源非常稀缺。举例来说,重庆动漫产业发展受到了人力资源的严重制约。据估计,重庆动漫产业人才缺口已经达3 000人,但是本地高校每年仅能提供200余毕业生。由于人才资源的匮乏,已经严重地阻碍了重庆动漫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基本思路是:(1)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加引导”的作用,通过分配、居住、工作生活配套、项目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和措施,创新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环境。(2)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和制度,倡导学校以市场和发展需要开设专业和课程,企事业单位宜采取“优招和定向委托培养”的双向人才发展战略。(3)建立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人员“档案、管理、调用和补偿”制度,按照市场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用好用活专业人才队伍。(4)筑巢引凤,以事业揽人,以情感留人,以厚报酬人。

(二)财政资源

内陆开放高地拥有“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构成的产业大集群、数亿人口的超级大市场、大进大出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和蓬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四大特征,决定了它的运行需要雄厚的财政资源给予强力支撑。由于重庆的经济实力偏小,尽管近年来重庆的发展一直高位运行,2011年GDP进入万亿俱乐部,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达到2 900亿,但是需要支出的项目很多,这对重庆的财政资源供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仅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看,包括机场扩建,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延伸,数十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等等,需要上万亿的财政投入。由此可见,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目前仍不足以支撑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

强化财政资源支撑和保障的基本思路是:(1)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多予少取的方针,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通过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2)积极并深度开放能源、交通、金融、信息等领域,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和建设,间接弥补财政资源的不足。(3)深入开展机构、公车、会议、论坛等行政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提升财政支出配置效率。

(三)地方项目资源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有效性衡量,内陆开放高地的标志性指标主要体现在利用外资总额、进出口贸易增速、海外投资三个方面。如果这三个指标均在全国各大区域中位居前列,说明这个内陆开放高地名副其实。实践告诉我们,这三个指标的高低与项目资源的数量与投入紧密相关。如果项目资源丰富,则会对“走出去,请进来”,有效开展贸易起到极大支撑作用。例如,重庆通过近几年努力,已经储备了包括基础设施、能源、制造业、农业、地产等70个海外投资项目。这些项目不但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突破技术瓶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且可以较大幅度降低生产资料成本[6]。此外,重庆因为三峡工程移民搬迁、统筹城乡试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大量的项目。重庆市发改委公布的“2012年招商项目名单”,抛出100个包括涉及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化工、材料、轻纺、高科技、商贸流通、农业、房地产、旅游等项目全球“找婆家”。丰富的项目资源成为构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强力支撑。

进一步强化项目资源保障的基本思路是:(1)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抓项目资源,不断丰富项目资源的数量、内涵和领域。(2)在引进来的过程中,通过对接、合作、配套等途径,寻找、创新、获取更多的项目资源。(3)在改革、试验、探索实践中及在研发、孵化、产业集聚、创新过程中,不断产生、积累、储备项目资源。

二、国家资源体系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安排。从重庆直辖市的设立、总书记代表中央对重庆做出的“314”总体部署、国务院下发的国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到批准在重庆设立内陆地区史无前例的两个保税区、四个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两江新区,无一不是在支持和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构建。没有国家的推动和参与,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即使取得了一定成效,最终也不可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要主动、积极按照中央的既定部署实施,并且全力争取得到中央及各部委全方位的支持,以获得来自于国家层面的资源支撑。根据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需要,希望能够获得的国家资源主要包括:国家政策资源、国家项目资源、中央财政资源、国家级培训研发资源等四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资源

政策资源是指国家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而出台的各项推动、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直接与间接、全部与部分之分,只要对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有帮助和推动作用,都包含在这些政策资源之内。例如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国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属于推动、扶持内陆开放高地的政策资源。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实践证明,国家政策资源远远大于其他资源的效力。例如,在国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直接和间接地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12项具体政策支持。按照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计算,如果这些政策能够全部落实,其含金量将超过万亿。争取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国家政策资源,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和保证。

进一步争取国家政策资源的基本思路是:(1)用好用活用尽前期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充分展现政策实施带来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争取后续政策的出台奠定良好的基础。(2)积极、主动加强与国务院各个部委等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及时反映改革、建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无法通过自身解决的政策性难题,争取获得专项政策的支持。(3)充分利用在某些领域拥有的先行先试的权利,积极探索实践,争取先行先试政策的进一步扩充和延伸。

(二)国家项目资源

项目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这个任务对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来说,它可以是一项投资、一个工程、一种布局,也可以是一种方案、一起协作、一丝联系。项目是构成内陆开放高地正常运行的基本元素和重要内容。项目资源越丰富,内陆开放高地的作用就越突出,效果就越显著。前期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和层面,给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供了非常多的项目资源,对加快推进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务院批准设立的4个国家级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保税港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不仅帮助重庆有效地搭建起了内陆开放高地的架构,而且还极大地提升了内陆开放高地在区域中的实力和经济地位。因此,争取得到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的项目支持,对于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争取国家项目资源的基本思路是:(1)保质保量实施和完成国家确定的预建、在建项目工程,全力配合、协调、做好国家规划在重庆实施的重大项目的配套工作,充分展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信心、决心和良好形象,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更多地落户重庆。(2)设立专业机构(或指定相应部门),根据重庆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要求,承担寻找、提出和论证项目资源的任务,确保项目资源储备的充足、完整、科学、合理,为最终获得国家的批准奠定扎实的基础。(3)在原来部(委、社团)市合作的基础上,突出以项目资源为龙头,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实现项目来源的宽领域和多渠道。

(三)中央财政资源

中央财政支持是对于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最直接、最有价值的资源。中央财政的支持,包括中央补助、财政专项拨款、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等。近几年来,中央对重庆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包括对农业、小微型企业、教育的补助,对工业企业税收的减免,对贫困地区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等等,极大地推动了重庆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步伐。争取中央的财政支持,获得大量的财政资源,是重庆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争取中央财政资源的基本思路是:(1)争取获得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直接专项支持。过去虽然争取到许多中央财政支持,但是几乎都是间接的,没有直接针对内陆开放高地提供财政支持。原因在于这个高地过去基本属于概念性质,缺乏实体支撑,其作用的发挥也不明显。即使中央有心给予财政支持,也缺乏明确的支持对象。2012年,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轮廓已经初具雏形,其影响力也开始上升,作用日渐突出。这样,争取获得中央对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直接财政支持的条件也已成熟。(2)争取获得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间接支持。围绕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地区增长极的建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统筹城乡改革试验、民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诸多议题,研究制定目标方案和实施路径,争取国家提供财政支持。(3)认真总结中央过去给予重庆的财政支持经验,创造条件,为获得中央后续财政支持和用好用活财政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国家级培训研发资源

随着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崛起,对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技术工人队伍等数量要求越来越大,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需求越来越广泛,培训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大。目前,重庆市范围的培训机构数量偏少(本科院校15所、专科高校31所、独立学院7所、民办高校9所),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培训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过去重庆市曾先后与市外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对这三类人员队伍的需求。适时地寻求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培训资源,已成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一条重要路径和渠道。

获得国家培训资源的基本思路是:(1)加强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上海浦东干部学校、延安干部学校、井冈山干部学校等交流与合作,与其签订代培协议,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培养大量管理队伍。(2)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请进来、送出去,推动重庆科技教育事业大发展,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输送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

三、国内资源体系

重庆内陆开放高地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广袤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有着天然的联系,与沿海东部地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不可以离开中国的其他地区而只讲内陆开放高地,更不可以只期望其他地区支持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而不支持其他地区发展。按照系统论和增长极理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本质上就是一个产业、资源的集聚、集散地,是一个为周边地区发展服务的平台,是一个相对层次较高的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国际现代物流大通道。没有辽阔的内陆地区就谈不上内陆开放高地。因此,作为重庆来说,寻求国内资源支撑,不但可以促进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而且也可以推动广大内陆地区的整体发展。对于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来说,国内资源主要由产业资源、关系资源和活资源构成。

(一)产业资源

产业资源是重庆内陆开放高地与中国其他地区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利益共享的表现形式。通过产业资源在彼此间流动与优化配置,达到双方的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近几年来,随着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构建,重庆与其他内陆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与交往日益频繁和增多,在相互投资、资源流动、合作开发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重庆代表团相继出访四川、江苏、上海、天津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商谈合作发展大计。而河南、成都、贵阳、大连、天津、江西等省市党政代表团也来重庆交流互动。渝陕、渝鄂、渝桂、渝粤纷纷签署合作协议等,展现了广阔的合作前景。显然,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之后,必将获得更多的产业资源。

获得产业资源的基本思路是:(1)继续加强与广大内陆地区各省区市的密切合作,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协商产业整合,适时推进金融、商储、物流、配套等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实施经济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重庆要充分发挥良好的营商环境、低廉的物流成本、便捷高效的出入关通道、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为内陆地区提业集聚洼地、发展平台、对外通道;各内陆地区可以为内陆开放高地提供资源、市场和辐射腹地。(2)鼓励重庆企业到内陆地区办厂,欢迎外地企业入住重庆发展。(3)根据市场发展要求,积极引导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第四,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合作和技术合作,推出面向沿海发达地区的招商项目,吸引大型集团公司入住重庆建设发展。

(二)关系资源

关系资源是指重庆与中国其他地区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于推动和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的经济利益共享机制,或是一种经济利益共享关系。在中国实行的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行政体制下,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利益的相关性。这种行政体制带来的是行政经济区与自然经济区的脱节。在知识经济来临,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种脱节的现象无疑会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必须彻底打破这个障碍,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行政区划的实现不同行政辖区互利互惠、利益共享的制度体系,以推动内陆地区的联动发展。显然,如果这种关系资源越多,那么区域之间的这种经济合作与联系就越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就会变为现实,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就会真正名副其实,充分发挥集聚、交往、动力的作用,从而为中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和最后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过去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中,也创造出了一些关系资源,例如创立“飞地”[7]

经济、“城市圈共管自治协调制度”[8]

、“政府间利益共同体”[9]等,实现了区域资源的互动和经济利益的共享,有效地加深了区域间的合作。

创造、产生关系资源的基本思路是:(1)将“飞地”经济从区县、地市行政区放大并移植到省一级行政区,按照内陆开放高地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探索,创立内陆开放高地与周边地区互利互惠、共建共享的新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推动内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2)创新以增长极为基本模式的内陆地区合作层级管理模式,构建以领导决策层、组织管理协调层和操作推动层为主体架构的组织体系。(3)探索构建区内各行政主体的经济双向职能。第一是任务双向接受职能。一方面,接受直接上级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无条件接受协作区安排布置的任务和工作。第二是工作双向贯彻、协调职能。职能部门要对双向接受的工作和任务进行贯彻落实,协调解决交叉任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是目标双向考核职能。既要对区划经济目标进行考核,又要对经济区目标进行考核。(4)创立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新规则。第一是建立区域性信息、咨询、中介、调剂、融资、技术、人才、加工、孵化、指导、结算等共用平台。平台建设可以采用各地共同投资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优势组合或是分配承担的形式。平台的使用要充分照顾弱势地区利益。第二是建立资源共用的激励机制。包括促进资源区内自由、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奖励机制;资源占用补偿机制等。第三是建立利益共享保障机制,包括协作区各方权利与义务平衡保障机制。第四是建立资源聚集区对资源输出区的扶持、补偿保障机制。第五是经济区内财政转移支付保障机制等。(5)改革政绩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区域转移考评新思路。在中国还没有改变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改革政绩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地区转移考评办法是增强经济区发展动力,调动协作区各行政主体积极性的重要举措。所谓地区转移考评,是指将地方政府政绩考评的部分指标转移到经济区,根据协作区内各个地方政府对完成经济区发展目标的情况进行考评确认,以此增强内陆开放经济区领导、管理、协调机构的权威和区内各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解决经济区主体缺位的问题。区域转移考评体系需要全面、深入研究加以确定,但其功用必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确保各个地方政府把区域的发展作为分内的工作;确保各个地区对内陆开放经济区的贡献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充分体现。

(三)活资源

活资源是指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促进内陆地区快速发展中,分布比较广泛、作用非常显著、流动性相对较大的一类资源,例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能源资源以及生产资料资源等。在国内诸多资源中,活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要素。过去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获得了大量高含金量的活资源。这些资源既有来自于中央层面的,例如领导干部的配备、财政的大力支持等;也有来自于大型企业集团的,例如各大商业银行的支持、对口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还有来自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例如渝陕、渝鄂、渝桂、渝粤、渝鲁等签署双边战略合作协议、渝川云贵青藏六省区在情报信息、重大行动互援等强化合作,与四川巴中签署协议,在战略规划、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商贸、金融及人才培训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等。因此,在全面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过程中,还要继续下更大的力气争取国内的活资源。

获取、整合、利用国内活资源的基本思路是:(1)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前景,争取从发达地区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2)通过打造相对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先进的技术研发平台和宜居生活环境,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3)支持和鼓励重庆的资金、技术和技术队伍参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建设,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境外资源体系

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目标,就是最终要通过这个高地,面向世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内陆地区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往来的高层次平台和通道。因此,获得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支撑,对于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重庆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惠普、英业达、富士康等一大批国际跨国公司的入住;重庆综合保税区的获批,得益于境外IT巨头在重庆的投资;“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和对外口岸的建立,得益于沿途五个国家海关达成的便捷通关协议和五个国家铁路公司合作在重庆成立的物流公司。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需要来自于境外的资源支撑;而境外的资源,需要通过重庆内陆开放高地这个高层次平台和通道进入重庆和中国内陆其他地区。境外资源体系通常被归列为五大类型: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毫无疑问,这五大类境外资源体系,对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发挥着支撑、提升、壮大、促进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重庆前期在获取境外资源中,不仅通过传统的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模式吸引境外的资源参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而且还创新性地支持和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境外,通过兼并、购买、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得境外优质资源。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成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鲜明特色。因此,继续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战略,获取更多的境外资源,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路径和方向。

(一)优化环境,拓宽通道

获取更多的境外资源,基础是优化环境。重庆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市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为境外来渝参与建设的人员提供良好、合理、舒适、宜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开辟专门供境外人员学习、娱乐、休闲的活动场所,努力创造境外人员“愿意来,留得下,有发展,还想来”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前景。(2)加强对“白领”和“蓝领”队伍的文化知识、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培训,熟习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状况和一流先进设备的操作规程,不断提高重庆承接境外资源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境外资源流入重庆的意愿。

获取更多的境外资源,通道建设是保障。境外资源的流入和重庆以及中国内陆其他地区的走出去,需要最大限度地拓宽通道,实现物流其畅、便捷高效。(1)继续扎实推进江北民用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切实规划并尽快完成与机场配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网络体系。(2)加快以集装箱码头为标志的码头及其道路、仓库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疏通、拓宽航道。(3)密切合作,加快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信息、交通道路的连接。

(二)探索思路,创新模式

在内陆地区引入境外资源,不仅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投资条件,而且还要有超越沿海发达地区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才能转劣为优,以优胜强。因此,探索思路,创新模式,是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任务。(1)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对“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内陆加工贸易模式进行新探索,不断建立和完善与这种加工贸易模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使之更加成型、成熟。(2)进一步完善重庆的低税负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金融融通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形成境外资源流入的内陆洼地。(3)继续深化“渝新欧”运输、通关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东南亚的联系,开辟类似“渝新欧”的多条新线路。(4)继续探索和创新离岸金融结算方式、海关跨关区便捷通关模式、电子商务的国际金融结算的报关及管理方式等。

(三)强化后援,助力发展

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实践证明,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是内陆地区实现“两条腿走路”的新思路,是内陆地区实施改革开放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新尝试,是本地民族企业成长为国际化现代企业的一种新挑战,是获得境外各种优质资源的新途径。因此,今后继续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必然选择。

针对前期“走出去”暴露的各种问题,必须坚持“强化后援,助力发展”的方针,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财力支持。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管是购并、入股还是租赁、销售,最缺乏的资金流和银行的支持。实施财力支持,需要“企(业)银(行)政(府)”三结合,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解决企业的急需,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另一方面有效避免银行的借贷风险。支持和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本地企业较多的地区开设分支机构,为内陆地区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2)智力支持。企业特别是内地企业,对国际上通行的制度体系及目标国(地区)的法律制度、贸易规则、文化背景等了解不多不深,容易上当受骗。因此,要积极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加快具有相应能力的中介组织发展;二是政府要通过中国驻当地官方机构给予协助;三是高校要协助企业,参与“走出去”的过程,为企业培养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3)政策支持。为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一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大致不变,为企业“走出去”带来稳定的预期;二是要大胆进行政策创新,制定企业“引进人才”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制定鼓励“抱团出海”、“集资出海”政策,支持企业合作“走出去”。(4)渠道支持。一是要充分利用英国、日本、加拿大、丹麦、菲律宾、柬埔寨、匈牙利和埃塞俄比亚等八个国家驻渝领事馆,加强与所在国的联系,建立“走出去”的通道;二是通过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建立另外一条“走出去”的通道。参考文献:

[1]王骏. 关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的两个架构[J].探索,2009(6):98-102.

[2]黄奇帆.重庆力争今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N].重庆日报,2012-02-25(要闻版).

[3]陈亚东. 内陆开放高地的经济学分析——以重庆为例[J].经济界,2011(1):61-73.

[4]曾国平. 重庆人才高地建设的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ED/OL].[2011-03-25].http:///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TEMP&filename=1011265779.nh.

[5]高亮,衷敬壑,徐青.不愁业务愁人手 重庆动漫陷人才困局[N].重庆商报,2012-03-11.

[6]程心.重庆已储备70个海外投资项目投资金额将达412亿美元[N].重庆商报2012-02-20(04).

[7]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辽政发[2006]3号)[J].今日辽宁,2007(s1):2-5.

[8]于家琦. 国内区域合作机制的现状及创新对策[J].前沿,2009(12):165-168.

[9]程必定.合作区域与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J].发展研究,2009(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