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之母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之母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值得人一生回味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家,二是母校。为什么把就读过的学校叫做母校?母校和母亲对于人以及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母校和母亲的共同点在于“母性”,养育、疼爱、管教等等。“养”和“育”是母校和母亲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外力强加的,更非强权赋予的,这是一种天生的、自觉的、自为的行为。母性让每一个人依恋一生,其中包括教育之母性。家中有守望的母亲,还有情如手足的兄弟姐妹;母校中有守护的老师,还有无话不说的同窗伙伴。这种依恋往往是和具体的人、具体的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自己快乐时,最想和亲近的人分享;当自己痛苦时,也最想向亲近的人倾诉。其实,人是最惧怕孤独的,痛苦时如此,快乐时亦如此。亲情和友情是天下最为珍贵的情感,也是最离不开的精神依靠,每个人从家中、从母校中获得亲情和友情的滋养。人世间的一切美丽都源自母性,好的学校都酷似母亲,母性是其迷人的神韵。

一、母性在于包容

包容是孕育的前提,没有包容性,母体是不可能诞生新的生命的。因为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生理分析,和胎儿对于女性的生命体而言都是一种“异物”,是一种非己成分。当外来异物侵入人体时,为了维持自身生理的稳态,人体会发生强烈的排异反应,通过抗体等免疫机制,将“异物”毫不留情地排斥掉。生命就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母体对一切“异物”都会进行抵御,但唯独对和胎儿是一个例外。母体对和胎儿采取的是包容和接纳,而且不惜以放弃自我、增加生命的负担和风险作为代价。我们不得不叹服,这是一种伟大的例外,这是一种忘我的例外,正是这种例外的包容,才创造了孕育新生命的奇迹。我们在惊叹这种例外时,不能不联想到教育的母性。从精神和文化个性上分析,教育理应也具有包容性,包容孩子的天真和烂漫,包容孩子的奇思妙想,包容孩子的冲动和躁动,包容孩子的调皮和捣蛋。母亲面对胎儿躁动时,是一种惊喜,是一种幸福,因为她感受到了胎儿的存在和成长。可是教育在面对学生的躁动时,有时却失去了惊喜的心情和幸福感。教育肩负着一种重要的文化使命,就是汇聚不同的文化成分,然后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其中感悟与比较、分享与选择。所以教育若要承担这种文化使命,就必须采取开放和宽容的姿态。开放和宽容也是教育走向丰富和发展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讲,宽容既是教育的使命使然,也是教育自身生存的必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文化波涛之所以形成如此波澜壮阔的气势,就取决于包容性,而文化与教育又是密不可分的。如此看来,教育不能失却宽容之母性,否则也就不成为教育,因为教育没有宽容,就既不能滋养人的心灵,更无法孕育精神、文化之蔚为壮观。

二、母性在于孕育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说:“我爱怀孕和哺乳的女人,我爱传种的牲畜,我爱周而复始的季节。”母亲的孕育是一个“成人”的过程,不停地用自己的心血和养分浇灌,使胎儿的天性顺其自然地发展,而绝不是按照设计的图纸去加工、去铸造。母亲将遗传基因注入胎儿的胞核,用养分滋润胎儿的机体,用爱安抚胎儿的情感,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和粗暴。孕育是一种痛苦和喜悦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成分,也许正因为撕心裂肺的分娩,让女人把所有的痛苦都不放在心上,从此世界上具有能包容一切的母性,这既是一种天性,更是一种神性。我们如此眷念母校,也正是因为母校教育孕育了我们的精神。教育的母性体现在孕育,这种孕育应是一个忘我的过程,没有想到功利,更没有想到回报,是一种圣洁的天性流露;这种孕育同样应是一个“成人”的过程,而绝非是“成我”的索取。这是对孩子自然天赋的解放,是对孩子心灵的文化哺育,这一切也理应是自然的,而不应是强制塑造和硬性灌输。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所以教育要担当解放学生天赋的责任,就应该把学生的世界和学生的关系还给学生,而不是将学生一夜之间绑架到成人世界中。当成人的预设遭遇学生的天性时,教育常常需要放弃自我,尤其要放弃固执,因为这是教育母性的本来品格。当教育注视着学生时,目光中流露的应该是母亲注视婴儿般的神情,那么专注,那么无视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心中和眼中只有婴儿。

母性在于孕育,而孕育是需要等待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花开花落,生死轮回,都有着不可违抗的自然法则。哺乳类动物的妊娠期是有定数的,长须鲸的妊娠期达11个月,而大象的妊娠期则近20个月,提前出生或延迟出生都不是正常态。狗的生长期为2年,牛的生长期为4年,早熟是一种病态,发育停滞也是一种病态。如此说来,孕育和养育都需要一定的周期,既需要养料和呵护,更需要岁月光阴。教育也不例外。早在春秋时期,孟子就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今天,“不耘苗者”少矣,但是“揠苗者”却越来越多。早于孟子的管子在《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如此精辟的话语,没有浇灭众人追逐功利的急切,我们置千年古训和现性于不顾,用急火攻心和鬼迷心窍来形容大众望子成龙的心情一点儿也不过分。我们蹲守在刚刚插好的禾苗旁,就焦急地等待收割;我们在刚刚萌芽的树苗边,就挎着篮子准备摘果子。殊不知,在禾苗旁我们最需要的是等待和守护,最需要的是母亲凝视婴儿的那种专注。周国平先生在《宝贝,宝贝》中这样描述孕育成功的心情:“小生命来到世上,天下的父母哪个不心醉神迷,谛视着婴儿花朵一样的脸庞,满腔的骨肉之爱无以表达,一声声唤宝贝,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一间有婴儿的屋子是上帝的花房,无处不弥漫着新生命的浓郁的清香”。当然这般心醉和专注,是自个儿从肉体到精神的全部奉献,犹如母亲孕育胎儿般。唯有这样,学校才具有真正的母性,才是一所真正的“母校”。所以教育不能失去母性孕育的天职,如果失去,多半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上不接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下不接地。因为教育上不接天,所以没有信仰,所以离神圣越来越远;因为教育下不接地,所以本能衰退,离母性越来越远。

三、母性在于放手

母性除了忘我的包容、孕育之外,还在于忘我的放手。忘我不是一味地迁就和溺爱,不是毫无理性地满足。小鸡从蛋壳中挣脱出来后,整天围着鸡妈妈,欢乐地嬉戏、觅食,但是过了一定的生长期后,鸡妈妈啄小鸡,将其强行驱赶离开,以促使小鸡学会独立生活。无独有偶,一匹公狼长大后要被赶出狼群,它不得不离开亲人,去面对陌生的森林,去开创自己的领地和生活。其中不乏孤独的游荡、难忍的饥渴和拼命的厮杀,也有可能在厮打中搞得遍体鳞伤,但是如果贪恋母亲的怀抱,它将永远失去自己的王国。动物的天性就是一种自然的属性,这种看似无情的强制,其实仍然是一种饱含母性的忘我举措。动物也会用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手段,去完成一项使命、一种责任。它们也在向我们诠释着母性的另一种意蕴,那就是教育也要学会放手、学会拒绝。要学会放手,不能让孩子们总是沉睡在温暖的怀抱;要学会拒绝,不能满足孩子们所有的需要和哀求,让孩子犹如温顺的猫,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母性不是永远地拥抱,更不是永远地占有。教育要学会放手,学会如何放手,孩子的蹒跚发生在母性的放手之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适时地自然生长,这才是母性的最高境界。

因为母性,世界变得圣洁。母亲担心自己离开后世界会变得堕落,为了永远地拯救世界,所以孕育的婴儿不断地来到世界上。让教育回归母性之本能,学会宽容、学会孕育、学会放手,这首先需要教育忘我之境界。当我们不想为自己从教育中攫取什么的时候,教育就已经在回家的路上。

【吴举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