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唱响“悦读”欢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唱响“悦读”欢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互动式”阅读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打造生态课堂,变‘怨读’为‘悦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动态交流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奠定基础。

关键词:悦读 生态课堂 “互动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55-02

一、打造生态课堂,变“怨读”为“悦读”

近年来,在开展“互动式”阅读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打造生态课堂,变‘怨读’为‘悦读’”的理念,旨在通过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体验成果、感悟真谛、评价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心境愉悦地扑向知识,在书韵飘香的绿色课堂环境里像呼吸一样自在地阅读,像品茶一样幸福地感悟,在动态交流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给一个“支点”――课文

我们引导学生以课文为“支点”,构建一个对话平台,开放阅读,多元阅读,在浓郁的探讨氛围中与文本亲密接触,主动建构新意,做到既“根植文本”又“超越文本”。

如,我们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爱如茉莉》:

初读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通过自查工具书交流理解生字新词。

再读理解:对课文中父母之爱的了解,其实是对天下所有亲情、爱情品质的了解。真爱就是为对方煮一碗水饺,就是病床前默默的守候,它乍看如茉莉般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细品却又似茉莉般馨香缕缕,情意绵绵。

精读感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句子,体会父母和“我”的情感变化,探寻爱的真谛。指导课外拓展阅读《藏在细节里的爱》,并睁大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爱的琐事,撰写读书笔记。

教学理念:课文是个例子。以课文为立足点加大信息量,拓宽知识面;给足互动的时空,让学生看书、思考、讨论、陈述,有较多的参与互动机会;让阅读教学更贴近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比照触摸文本脉搏,感悟真爱的纯洁无私,提升研读价值,提高对话质量。

“文章本非无情物”,把握“撬动课堂”的“支点”,激发“悦读”兴趣,展开学生与教师、课文、作者、生活资源的互动交流,课堂才能活力四射,实现融知、情、意、行于一体的大阅读。

(二)定一项“常规”――讨论

陶行知先生认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要“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开展小组讨论、师生讨论。我们特别注重生生互动,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互动,让所有的学生参与阅读、讨论,在与同龄人不经意的交谈、争论中擦出智慧的火花,享受阅读的。

在教学《江雪》时,教师引导质疑“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独自在江上钓鱼”并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探讨答案的多样性。学生的心中出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从小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丰富多彩,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这对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未来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诚然,答案众多必有高下,如“养家糊口”的解释既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因势利导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有效地理解诗的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设一道“解码”――体验

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用心倾听文本的声音,用情触摸作品的灵魂,并时时回应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形成新的视界。在充满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中,学生自觉主动地积累语言,生动活泼地运用语言,语言表现力必能得到愉快完满的发展。

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营造互动探究的契机,寻找学生与作者“心有灵犀”的触发点,巧妙地渗透已有的经验积累,促成他们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通感”,让入情入境的体验成为破译文本情感密钥的“解码”。

1.“补充式”体验。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大多寓情寓理于对某一生活情境的描述中,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已有的生活经历、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真切的体验。如教《谈礼貌》一课,笔者以“介绍名人、共享名言”的环节补充文本资料,激活阅读积累,诱发潜在的正确体验,使学生对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感同身受,获得了正确的主观判断,对“礼貌”的理解升华到了至高境界。

2.“置换式”体验。教师语言描述、学生模拟表演、课件出示场景等,均可实现虚拟想象与现实生活的有效链接,缩短文本与认知经验的距离,让学生移情文中。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设计角色换位:“假如你是萨沙,看到淋雨的蔷薇花,你会……”让学生将课文语言还原为真实的生活场景,在灵性焕发的对话中进入发自内心的生命体验,受到强烈的审美感染,精神境界随之提升。

(四)放一种“权力”――选择

祖国语文博大精深,有些内容凭孩子的阅历较难理解;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对作品也自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机械的朗读、烦琐的分析必然收效甚微。我们应该抓准知识拓展点,大胆释放学习主动权,让学生自主选择体验方式,通过观察、访问、查询等途径获得较充分的知识储备,拓宽阅读理解的面。

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教师充分发挥开放式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伙伴组成合作小组,选用喜欢的方法开展阅读。学生灵性飞扬,有的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今昔,有的走向社区调查周边环境,有的展示自己创作的漫画、广告语,呼吁人类拯救唯一的家园……课堂互动高潮迭起,富有独到领悟的见解以不同的形式充分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会从这样的阅读中感悟到课内外相结合的切入点,增强开发利用课外阅读资源的意识,丰富多元、互动、探究的阅读内涵。

(五)洒一缕“阳光”――评价

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评价是师生在交往、对话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与情感的共振,其激励、导向和调控功能的有效发挥,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推波助澜。为适应多元解读的要求,教师要勇于拒“标准”、弃“唯一”,多标准衡量学生。如生生互动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多地顾及个别差异,激发学习潜能,建构生成新知,在阅读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擦亮无限可能的创新火花。

二、唱响“悦读”欢歌,师生幸福成长

“小孩子人人有创造力”,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告诫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我们开展“打造生态课堂,变‘怨读’为‘悦读’”的“互动式”阅读教学实践,正是体现新课程“关注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理念的重要举措。

读书的孩子最美丽,与孩子同读书、共成长的教师最幸福!我们“钻进小孩子队伍里”,亲切自然地欣赏着每个孩子的烂漫天真,带着他们一起在“大语文”的沃野上且行且吟,并用“儿童的眼睛”看待“儿童世界”,带着他们一起心旷神怡地领略阅读“真面目”, 唱响“悦读”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