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吴建:和经销商一起复制成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吴建:和经销商一起复制成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宝洁常常为经销商做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做品类管理,让产品摆放为整个品类的效率最大化做贡献,而不单单指向宝洁的产品。所以说,宝洁其实是和经销商携起手来复制成功模式。

一开始,吴建不太愿意接受采访,因为有宝洁中国公司Joanna Wang“黄埔二期”和崔广福、孔雷等“黄埔三期”的“前辈”在,吴建觉得晚辈理当少说话,但是“宝洁系”的号召力使他最终没有拒绝。事实上,尽管走出宝洁数年,前宝洁人的交往圈子仍然有很强的宝洁概念,就像吴建所说的:“大家从宝洁出来,以宝洁为骄傲,有一种集体荣誉感,对宝洁依然很认同。”

现担任箭牌口香糖高级大区销售经理的吴建,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宝洁做销售,1999年离开宝洁加盟另一个小公司时也主管销售。与他同时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却是一位财务分析和计划经理,吴伟翔,他们在宝洁时就是同事,现在到箭牌口香糖仍然是同事。吴建洒脱,吴伟翔斯文。

在宝洁就像坐在火车上

在中国语境里,“大河有水小河满”是从正面说明组织与个人相互依托的关系,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则是从反面对这种相互关系进行诠释,如果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形容,则是指事情已经到了非常不妙的地步,对组织和个人而言都是悲情时刻。

然而,宝洁这种百年老店式的组织由于其无比深厚的积淀,以上几种说法,放到宝洁身上,便不太适当。1999年,在中国土地上已经走过10年的宝洁遭到当头棒喝,销售额从1998年的80亿元猛然下滑到39亿多元。在外人看来,当时的宝洁人,无论是市场部还是销售部,或者是市场研究部,因为业绩下滑肯定会沮丧,甚至有被炒鱿鱼的危机感。但是,宝洁明显没给予员工“企业兴亡,人人有责”的诉求,这究竟是一种自信,还是一种值得商榷的疏忽?

吴建多少有些谨慎地把当年的“下滑”情景说成是“变换”,说当时他们能感觉到公司业绩的“变换”肯定对个人有影响,但不知道那种“变换”对自己的将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回想起来,感觉理解自然要深一些。”这种理解是,当时应该是感觉上了泰坦尼克号,只能像船上的乘客随波逐流。

吴建同时比较了自己的三段职业经历:“我曾经认为头5年在宝洁,就像你坐在火车上,一直坐在同一节车厢里。这节车厢就是广州宝洁,车里的人走来走去在流动,但车开的多快你完全没有感觉,因为你与它相对静止。车开往哪里,向左还是向右,什么时候停车,你根本不知道,也根本不受你控制。等从宝洁出来,进入了一家小公司,我的感觉就像是骑上了一辆三轮车,什么都得自己来,所有的家当都在车上,完全都是你自己控制。从小公司出来,再进入一家大公司,你有了在宝洁坐火车、又有自己骑车的经历,你再控制一辆中型车,很多事情你就有或多或少的经验,该往哪走,该怎么走,遇到交通繁忙的路口和路段要怎么办,就会知道该怎么做。”

离开宝洁与业绩相关,但未必明智

也许是业绩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宝洁营销系统的改组。1999年,原销售部被CBD(客户生意发展部)代替,全面负责客户生意的发展和服务工作;接着四个销售大区(华南、华北、华东和西部)的建制被打破,改为以渠道类别划分组织结构,有分销商渠道、批发渠道、主要零售渠道和大型连锁渠道、沃尔玛渠道。不久,批发渠道并入分销渠道。据吴建回忆,当时他们把分销商的很大一块生意拉过来了,比如有一些大型零售的生意,他们自己直接供货。300多个经销商后来压缩到207个。

这种大手笔的改组,宝洁的意图是让渠道员工集中精力研究专管渠道的运作,成为“顾问型行销专家”。但是,在员工心里,他们未免失落。吴建说:“大的原因是公司发生了大的变化,股票下滑,业绩下滑,每个人的工作也有了调整,你的前景不明朗,职责也在不断减少。”

实际上,分销在改组之前承担了宝洁中国公司80%的生意,改组后也有50%。但渠道管理大家都做得很熟了,作为豪气冲天的年轻人,每个人都会想要尝试一些新的东西,结果被限定在一个极其狭窄的行销范畴,郁闷在所难免。吴建直言不讳地说:“开始的时候感觉有些沮丧,批发和分销商管理放在一起,而宝洁供货是统一定价,因此分销商拿到的产品不会有太大的价差。”这就影响了宝洁内部负责分销业务人员的积极性。随行的吴伟翔则说:“回想起来,当时离开宝洁的人,是很短视的,看不到宝洁作为一个强大的全球性公司的力量。”

在吴建看来,宝洁前期注重横向增长,发展经销商,增加销量;后期主要侧重纵向发展,即便砍掉了一些分销商,大部分的地级区域宝洁也覆盖到了,只是把人为的覆盖转变为自然的覆盖。特别是这一两年,宝洁一些主要的品牌调整了价格之后,对网络的覆盖能力就更强了。

宝洁的执行效率

尽管吴建不太认可一些前宝洁人形容的“宝洁有如初恋”的说法。但他告诉记者,5年的宝洁工作经历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宝洁做事情的高效率,这一点不是体现在繁琐的表格要填写,而是宝洁提倡的领导层对项目的跟进。宝洁有一套方法和培训帮助员工养成高效的行为模式,比如说备忘的填写,比如说领导对员工每天工作的跟进,等等。“很多事情都是宝洁先动手做的,因为做的时间长,经验就多一些,因此执行力强。”

吴建和吴伟翔对网上传言“更改海飞丝的标签需要55个签名”表示不屑。吴建干脆说,他不太觉得宝洁官僚。在他看来,宝洁有两点挺好,一是从上到下不会走弯路,因为每个人贡献的价值不一样。二是宝洁的复制能力,方法在一个地点成功了,马上就会为宝洁所复制。所谓55个签名只是因为宝洁有过很多教训,这个数字并不说明宝洁一定反应慢。做财务的吴伟翔补充说,也许在别的企业两个签名需要两个月,而宝洁就算55个签名花的时间也很短。

事实上,无论是市场战略还是销售战略部门,在吴建看来,效率都非常高,比如在降价、包装等方面,处理的时间都非常短。而在产品更新、升级数量上,宝洁的对手都没办法与宝洁抗衡,一个是因为这些竞争对手的研发能力弱,另一个是它们的计划很容易被否决,效率不高。吴建举例说,2000年B2C很热门的时候,宝洁内部就有人“眼红”B2C被神化了的前景,递交了建议书上去,很快就被否决了。吴建说:“宝洁之所以没有盲目跟进,因为媒体深度分销不是我们的强项,而是我们竞争对手的强项,我们的强项在分销、渠道。”

宝洁倚重可结战略同盟的经销商

宝洁在营销方面对经销商的提携和帮助,历来为人称道。吴建说:“复制成功模式不仅靠我们自己,也靠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很多公司是经销商一亏钱,公司就紧张。但是宝洁不会,我们只会做对整个行业、整个公司利益有益的事情。生存权是分销商自己的,宝洁只是一个助力。”

宝洁的帮助其实一点都不神秘。譬如在宝洁叫“助销”的,在其他公司可能是叫卖场陈列,就是一个产品出来之后,货架上放什么位置,做怎么样的促销,如何使卖场陈列生动化,等等。

宝洁的与战略客户共赢策略才是真正重要的。譬如,宝洁常常为经销商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做品类管理,让产品品牌的摆放为整个品类的效率最大化做贡献,而不单单指向宝洁的产品。事实上宝洁常致力于对经销商的整体培训,把宝洁从财务到人力所有的管理知识都教授给他们。吴建感叹道:“这是一种长远的做法,宝洁经销商的队伍因此很稳定。”

尽管经销商做宝洁的产品利润率低,但利润率低不等于投资回报率低。在降低经销商成本方面宝洁还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对经销商而言,整个投资回报率的增长就是投资的降低和利润的增长。宝洁最早引用对终端客户的管理,运用80/20理论,寻找战略客户。譬如在管理应收账问题上,宝洁有个很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个分销商一年的生意规模为3亿元,可能它每天的库存率只有十几万元,但是宝洁不会让他断货,因此他一年3亿元的生意,如果按3个点的毛利算,利润也有上千万元,而成本才几百万元。这样算下来,投资回报率就非常惊人了。

当然,经销商要赚钱,同样也要承担责任,譬如所有的业务代表都是跟经销商签合同,但是他们的附带服务费、利润、奖金都是由宝洁来制定并监管。在每个财政年度宝洁都会与经销商签这样的合同,对经销商的业务人员有很具体的规定,在比货、陈列等细节方面规定得很清楚。同时,宝洁对经销商也有合同,要求他们保障业务员的利益,比如奖金、养老保险等等。也许在开始的头两年双方的磨合会很辛苦,但慢慢就好了,重要的是宝洁可以借此牢牢掌控产供之间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