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琳达:慈善的反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赴大陆经商之前,王琳达每天在香港的家中相夫教子,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没人会想到,24年后,这位昔日持家有道的温婉女性会成为驰骋大陆商界的女杰,且因热衷公益而连续四年获得“中华慈善奖”。
作为怡海集团董事长和怡海教育集团理事长,王琳达的办公室设在北京西南四环的一座小楼内。这个名叫怡海花园的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王琳达旗下地产公司的得意之作,即使放在今天来看,其设计也丝毫不显落伍。
在王琳达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特殊的照片:新盖的教学楼下,怡海集团参与援建的北川中学的学生簇拥着王琳达,每张脸庞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照片上还注有三个题字—“王妈妈”。
无论经商还是做慈善,王琳达都已历经多年耕耘,怡海集团也从中获益匪浅。“如今我出去谈项目,与之前相比,成功率大大提高。”王琳达说。
把教育当慈善做
王琳达至今仍清楚记得自己来大陆经商的时间—1989年6月12日。那一天,她与四名同事来到广州,入住花园大酒店,其他客人都走光了,偌大的饭店只剩他们四人。“当时,很多港商都撤资了,我却带着资金进来了。若非十分信任大陆政府,我是不敢来的。”王琳达告诉《中国慈善家》。
据王琳达分析,自己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逆向思维。在她看来,别人不敢碰的地区和领域,意味着更多机会。
正是这种逆向思维,引发了王琳达巨大的商业能量—从开发广州世贸中心开始,到深圳台湾花园,再到北京怡海花园,以及现在分布全国一二线及区域中心城市的怡海教育地产项目,王琳达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成功与影响力,王琳达对于品牌无比珍视。
1997年5月,怡海花园一期工程竣工。现在房地产商在开发大型社区时,建设配套学校是政府要求的“标配”,但在当时还不是这样。怡海花园最初没有配套学校。业主陆续入住后,很多人每天很早就得带着孩子往城里赶。“这不仅浪费了业主们的宝贵时间,同时也给北京的交通带来了更大拥堵。”于是,王琳达产生了自己办学的念头。
不几日,王琳达的身影就出现在相关政府部门。经过一系列沟通商讨,北京八中怡海分校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怡海分校最终落户怡海花园。随后,幼儿园、老年大学也都陆续建立起来。
学校建成后,王琳达捐出1000万元继续支持教育事业。“我把教育当成慈善做。做教育,刚开始不能把它当成产业,当产业做肯定做不好。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做成了品牌,自然能赚钱。学校赚钱后都给学校,继续办教育。”王琳达说。
永不倒塌的学校
1994年,随着公司在各地的项目陆续完工,王琳达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她开始正式涉足早就心向往之的慈善领域。当年8月,王琳达向同济大学捐款,成立了当时同济大学额度最高的“星火奖学金”。
事实上,这并非王琳达慈善生涯的起点。第一次做慈善是什么时候,王琳达已回忆不起,对她来说,“慈善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一种习惯。”
除了自己做慈善,王琳达也善于联合身边的人一起做慈善。
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大雪成灾,王琳达立即发动公司上下筹集物资运往灾区,她本人也即刻赶往长沙。逗留长沙期间,她偶然看见电视上播放的吉首山区的橘子因雪灾滞销的消息。在与吉首市商务局取得联系之后,她一下购进了160吨橘子,并把橘子运到北京的怡海花园进行义卖,还联合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各地近100家政府机关和企业共同参与。
这么多年的慈善做下来,让王琳达感觉最劳心劳力的一次,还要属援建北川中学。
汶川地震发生时,王琳达正在哈佛大学读书,同班同学都是来自中国的企业家。得知地震消息后,王琳达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捐建一所永不倒塌的学校。她还全力发动班上同学捐款,但却少有人响应。
王琳达的行为惊动了系主任和院长,他们告诉王琳达,他们都想加入“永不倒塌的学校”的设计工作。随后,麻省理工、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也陆续加入设计团队,王琳达还动员了北京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总共有6家单位参与其间。
有了实力雄厚的国际设计团队,加之自己20年的房地产开发经验,王琳达有了十足的底气,便竭力向中国侨联争取到了国务院授予的参与援建新北川中学的任务。2010年1月21日,王琳达向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中国侨联援建新北川中学工程。在两年的重建时间里,王琳达亲往现场20余次。最终,一所现代化、抗震性极强的学校终于在废墟之上拔地而起。
慈善家的掌声比商人多
在王琳达看来,慈善具有付出和回报双重属性。
慈善帮助王琳达获得了更多来自政府、社会和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这让她工作和生活得更有动力。“现在,只要怡海想去投资,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会拒绝,并且会给怡海最优惠的条件。”王琳达告诉《中国慈善家》。
不仅是国内市场,慈善在国际市场上也为王琳达带来了诸多便利。
去年,王琳达在纽约购买了一块土地,土地持有者是一位台湾人,对大陆极其排斥。借春节之机,王琳达拜访了他,但对方不仅态度冷漠,还对王琳达提出了尖锐批评。告辞之前,王琳达给他留下了一本《爱在北川学子吟》英文版,那是74名北川师生汶川地震亲历记合集,由王琳达资助出版。这以后,王琳达到多伦多出差了一段时间。等她一回纽约,就接到了那名台湾商人的约见电话。再度见面时,对方的态度非常亲切热情。原来,他在看了王琳达留下的书之后,对王琳达的看法有了极大改观。今年8月15日,该地产项目最终成交,当地报纸惊呼“来了中国的大投资商”。“这都是因为慈善的力量。”王琳达说。
做慈善以后,王琳达在国外特别受欢迎。无论在哈佛大学,还是在沃顿商学院,只要她以慈善家的身份发表演讲,获得的掌声总比作为纯粹的商人时多。“我能清晰感受到他人对我的敬意和信心。我出去谈判,几乎是百发百中。”王琳达说。
为了维护好这份基于慈善的尊重和信任,王琳达有时需要舍弃一些商业上的利益,但对此,她丝毫不觉得可惜。前不久,她刚刚拒绝了一个在美国开赌场的项目,“我是做教育的,开赌场赚快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做了这个项目,我如何面对国内的学生?”
王琳达始终坚持稳扎稳打做慈善,绝不急功近利或盲目冒进。去年年底,北京怡海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政府本打算赋予它公募资格,却被王琳达婉拒—她担心如果自己没做好,会连累到国家形象和自己的品牌。
迄今为止,“中华慈善奖”四次颁给了她。但她却对每年颁奖典礼上总是见到“老面孔”颇为担忧,“我认为,一名慈善家最多只能拿三次奖。应该把机会多留给新面孔,培育更多的中国慈善家。”
做慈善十几年来,王琳达的行事风格一直是单打独斗,或者与大型的官方慈善机构合作。下一步,她希望自己更“国际化”一些。很快,她就要和联合国儿童保障委员会合作,去非洲推动艾滋病、疟疾等疾病的治疗。
王琳达已接近花甲之年,她曾经热切希望自己能长寿,但慈善让她的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我有生之年,至少要办100所学校。”眼下,这才是王琳达最为关心的事。
中国慈善家/慈讯网记者 张枭翔 编辑_谢再红 摄影_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