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响应“全面质量工程”的要求,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分析出发,建立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初级职位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大学生培养的职业素质模型,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以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关键词:胜任力; 职业素质;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49-001

一、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理论研究、应用现状

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力”概念(competency)。他发现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以及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能够比知识和智力更好地预测一个人在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的表现,这些特征被称作胜任力。他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其他管理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对胜任力的概念进行充实提升,形成了目前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胜任力是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经过对不同行业的管理人员的个人特征研究,归纳出了通用的胜任力模型,包括数十个胜任特征。全球500强的企业中在关键岗位上绝大多数在使用胜任力模型。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模型构建研究的价值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的需要要求高等院校应立足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培养、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模型构建研究的思路

高等院校要从企业岗位素质要求即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分析出发,建立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初级职位(包括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操作岗位等)的胜任力模型,并依据企业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大学生培养的职业素质模型,以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高校是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人才,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高校要保证每一个毕业生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具备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这是高校必须要承担的对于学生、家长、社会的多重责任。

企业胜任力模型是企业选拔、培训、激励、考核员工的有效工具,高校要认真地面对就业市场、面对社会的需求,从企业的胜任力模型出发,构建出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模型,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四、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思路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较多地沿袭传统体制下的教育培养模式,重点的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无可厚非。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和社会、在和企业对接,强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但是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实践看,大学生在毕业后的一两年以内需要逐步地适应社会、适应角色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实现职业素质与岗位需求的对接,而这些恰恰是企业更为看重的,是我们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要求是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能够适应单位的工作实际、是否能够满足单位未来发展的要求,这些是高等教育非常薄弱的环节。虽然我们的高等教育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从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反馈来看,我们的素质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课程设置较多地沿用了专业目录的要求,课程设置上更多地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进行设置,例如除公共基础以外,将专业类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大类,是否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可以考虑按照学生的专业方向的要求,以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代替现行的课程体系。模块的设置既要考虑到理论的关联、知识的衔接,又要考虑到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要求。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实际,结合课程设置、实习的安排。例如,可以将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细分为: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服务意识、创新能力、领导力等多个方面,有步骤、有侧重地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师的配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与实习的比例、成绩考核方式的革新、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高等院校为社会的进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

本文为2008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z080210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1月

[2]《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7年2月

[3]张爱卿.《人才测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吴孟捷.职业营销经理胜任特征模型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4

[5]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中国教育报[N]2002年3月13日第三版

[6]大卫D.迪布瓦.《胜任力(组织成功的核心源动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安托尼特D.露西亚等著,郭玉广译.《胜任(员工胜任能力模型应用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J]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