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教”应先“善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教”应先“善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师生间进行平等的、民主的交流,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参与探究、尝试成功,让他们时时处处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来参与学习,那么学习便成了他们的趣事、乐事。教师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让他们感受快乐。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在物理教学中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物理教学效能,我们参照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兼收并蓄,新课程理念下,增强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有效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善教;乐学;同步练习;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着。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句名言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发现者.探究者.探寻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与物理有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活动。

一、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

有这样一则教育事例:一个老师给学生的作业很多,而给学生的评价却很低,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另一个老师把作业最低分数定为甲(下),好一些的是甲(上),写得不错的是甲(上)加一个“苹果”。学生全部“改头换面”,成为充满自信、容光焕发的孩子……那刻成印章的“苹果”在孩子们的心中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是否注意到多给学生两个“苹果”呢?学生经常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是不是会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教师要掌握好自己手中的“点金石”

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方法是喜欢、奖励与赞赏。受以上例子的启发,我在教学时作了这样一个尝试:在评价学生作业时,由原来的只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改换成了除用以上四个等级外,老师又奖给学生一个印章印下的小五星(或小笑脸),作业累计得十五个五星(或笑脸)就兑换一枚小金星,星多者,到期末成为班里的金星队员。如此以来,经常受奖励的同学,上课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作业既认真,准确率又高,学习成绩较以前有明显进步。既然“苹果”、“五星”、“金星”“笑脸”等都掌握在教师手里,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赊”个“笑脸”、“苹果”、“金星”给学生吧,让评价真正成为教师手中的点金石!

(二)特殊群体的特殊手段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思想上、学习上或其他各方面的问题学生,在热爱他们的同时,对一些调皮的后进生要从严管教,决不姑息迁就,但要客观、公正、准确、含蓄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内心里感到老师指正得有道理,从而乐于接受意见,虚心改正。

(二)教师只有善教,学生才能乐学

对于愉快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已有20年的历史,人们认识到,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作用有利于认知。把教师对儿童适度的严格要求与在教育教学中让儿童体验到快乐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愉快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乐学善学的主渠道在课堂,如何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呢?那就需要教师善教,方能使学生乐学善学。“善教”,应该让学生在富有乐趣的课堂上,充满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我始终把爱带进课堂,以慈母般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博深的知识,赢得学生的信任,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教与学的气氛。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纽带就会交织在一起,学生在课堂上会处于愉悦、轻松的心境之中,自然会乐学。由于物理本身就是贴近生活,因此在我的教学课堂上,创设了大量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将学生带出课堂,实践于日常中,让学生从中兴趣得到激发,起到较好的效果。这样教师积极参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就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让我们的教学更愉快、效率更高。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构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基础是靠学生主体与物理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

突出学生主体,就是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物理环境)。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

1.强调客体的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在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要通过各种直观形式,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现生动具体的物理世界;2.强调主体的积极作用,即主体的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物理认知结构只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的能动反映即主动构建才能形成;3.强调完成两个“飞跃”要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教学要以物理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为依据,采取必要措施,创设必要条件,自觉促进物理认知结构的有序形成、发展与构建。

(二)物理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传递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社会经验,构建学生一定的物理认知结构。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依据学习规律,体现各种经验要素所特有的学习规律,从而使构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序进行,完成有序构建。因为作为教学目标的物理认知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分步构建而成的。这是构建过程的有序,此外还要求构建结果的有序,也就是要注意提高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有序度。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有序度提高的关键是系统的开放,即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做到:一要开放(包括课内外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二要交流(包括相互讨论和启发等),三要思考(包括对物理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等)。

(三)灵活运用同步练习

物理同步练习,是指学生在理解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口头解答,书面解答,或实际设计、操作等形式,反复地针对某一课题完成一定的作业。通过同步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扩展物理知识,建立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通过同步练习,可以考查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是否确切,对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掌握等等。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进行同步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为了使课内外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为了保证教师充分利用课内的45分钟与学生进行双边交流,可将“自学探究”作为预习任务,在前节课末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教师在课内进行“串联精讲”之前,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进行检查提问或引导讨论。值得指出的是,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物理课堂的组织方法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特点,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增强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有效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联系学生常识性知识,层层深入,激发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初中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又充满了好奇,对于这种情况,上课前先揭发他们的求知欲,再导入新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立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很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的设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加以引导,加深理解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单纯的知识传授枯燥无味,更何况是复习课,因此课堂组织方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三)掌握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师必须通过直观和形象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学习材料。2.生积极思考、动手又动脑是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3.通过观察、实验、学习等途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本领。4.教师必须组织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5.学生要不断地巩固和积累知识,使学习持续进行。6.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即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

7.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虽然有着各种不同的组织方式,但是无论是从一堂课来看,还是从一堂课中的某个专题的讲授来看,基本上是按下列几个层次来进行的。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课题。一堂物理课教学的第一步是从让学生明确“将学习什么”开始的,使学生明确学习课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由观察和实验入手引入课题;二是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入课题;三是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其次,提出预想。教师不要怕学生的预想占得时间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不要急于对学生提出的预想作出评定,而要充分整理学生提出的预想,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一种期待和不安的心情,期待自己的预想得到验证,担心自己的预想偏离事实,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想通过实验验证自己预想的心情。然后,制定实验计划,按计划做实验。在学生广泛地做出预想后,接着就着手准备实验来验证预想是否正确。最后,总结实验结果,并做结论,联系实际,运用结论。这样既可以组织某课教材的教学,又可以用来组织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在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