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富川瑶乡回澜、青龙风雨桥艺术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富川瑶乡回澜、青龙风雨桥艺术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风雨桥众多,其中回澜、青龙两座姊妹风雨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本文仅从这两座风雨桥的功能性,审美性,民族性和区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等建筑艺术固有的特点出发,对回澜、青龙风雨桥的基本形制和艺术特征,地域文化特色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回澜;青龙;风雨桥;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是广西贺州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桥梁建筑,是中国传统木石结构桥梁同潇贺古道传入富川的历史见证。两桥同处富川油沐乡界内的黄沙河上,瑶族人民称之为“凉桥”或“风水桥”,列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回澜风雨桥,年代久远,极具历史地位,比驰名中外的广西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还要早300多年。“广西富川油沐乡下花园中的回澜、青龙两座廊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

1 回澜、青龙风雨桥的基本形制

从回澜、青龙风雨桥建筑形象来看,他们都是跨河而建,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下部的墩台,中部的垮桥游廊,上部的廊亭和阁楼。底层石作与主体木作搭配相结合。二者的主要形制区别在于圆拱数量和阁楼屋檐的做法上面,总体差异不大。建筑材料为下层墩台外部均采用条形方块青石饰面,内填料石的做法,其中回澜桥墩台为缓解水体山石的冲刷以锐角倒三角形制建造为3眼圆形石拱桥,如图1。青龙桥因其所跨黄沙河区域距离回澜桥下游500米,河面较窄,以单眼圆形拱的形制石拱桥,如图2,中部主体形制均为穿斗式木架构游廊呈现,木料为当地水杉木,长廊式通道两侧均建造护栏和凭栏而坐的木质长条坐凳,如图3,切均以大块条形青石铺地,如图4,上部均建有亭和楼阁,整体形制呈现廊、屋、亭、阁于一体的立面造型,屋顶天际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回澜桥为三孔石桥全长37.5米,宽4.6米,高4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0平方米。桥体长30.43米,桥体有3拱,桥拱两墩台跨度6.22米,圆形桥拱高3.5米。桥上的开间为11间。桥屋山墙为硬山屋顶,通高5.6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制作。桥亭采用36根水杉圆木柱建造;位于桥头的阁楼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为高二层的重檐歇山顶样式,通高10米,有三门和桥相通,砖墙绘制彩色图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翘。青龙桥与回澜桥一起被称为姊妹桥,全长度为34.4米,宽度4.7米,占地面积125.49平方米。廊桥通高5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5.5米。桥台阁楼通高14.5米,高三层,同样为砖木结构的三重檐歇山顶,共有近100余个木质花窗,游廊上的桥亭采用28根水杉圆木建造而成,做法与回澜桥一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从回澜、青龙桥的基本尺度构造来看即具共同特性,有着各自明显的不同。

2 回澜、青龙风雨桥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讲求功能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属性,与周围自然环境,风水人文密不可分。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建筑的过程中,无不相关的把建筑的形象和表现性,建筑的审美意境,建筑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进行有机的联系起来,所以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存在形式―――风雨桥,也同样具备上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

2.1 功能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历经400余年的变迁,至今依然能够保持其使用功能,与其设计和建造之初对功能合理性的考虑密不可分。富川瑶乡地处广西东北,群山环绕,溪涧众多,是湿热的亚热带海洋气候和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的集结地,常年多雨,石材和木材资源相对富足。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的风雨桥横跨黄沙河上,成为其遗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在风雨桥本身的功能来说:一方面,廊桥顶面的舍瓦屋面,利于排水、通透而宽敞的廊桥更适合采光和通风,遮雨;另一方面,石作桥墩建筑耐用,加上乡土水杉木材的结合运用,在抗湿防晒等方面延长了风雨桥的使用寿。回澜、青龙风雨桥桥面条石铺地,地面十分平坦,是村寨之间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是人畜共同行走的交通建筑;是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在功能上满足了瑶乡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田间遮阳避雨,农闲休憩、对歌的功能性需求。坐在廊桥休息的长凳上,透过廊桥稀疏的栏杆扶手欣赏田间美景―――廊桥上的扶手和长凳简单粗陋横纵线条对比,更符合瑶乡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艺术升华,使回澜、青龙风雨桥更具艺术美感。

2.2 审美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设计符合地域特色,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构思巧妙,造型别致,在桥与自然,桥与当地风俗、文化等方面的运用都有体现远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际线高低错落与周围山川树木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近观其单体建筑的内部装饰都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回澜和青龙风雨桥的用材上,全部取自富川当地(廊桥上和链接廊桥与屋亭的长条青石,桥与村寨连接用的花石铺路,桥面主体采用的水杉木材)自然生态环保的理念更是彰显了独特的审美情趣,更易于用美的环境来吸引人们观光驻足。

人工美的完美体现,回澜和青龙两座风雨桥,其装饰虽质朴、简洁,但不失精美。其建筑礼制虽用于乡野,但也不失工艺的精湛。两座姊妹桥的整体装饰集石雕,木雕,碑刻和楹联字画于一体,朴实轻盈,造型简洁,内涵深邃。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屋基,檐口,宝顶,墙壁,窗棂等处。在工艺制作上,注重以柱、粱、檩、枋的穿插和接应,聚散开合,张弛有序。彩墨绘画,屋基兽吻,碑刻诗句,榫卯的桥是彰显地域文化和风土民俗传说的再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人工美的诠释。

回澜、青龙风雨桥是广西瑶族地区修建最早,目前保持最好的且能够使用的民族风雨桥,从《富川县志》等文献书籍和遗存至今的碑刻,都记录着风雨桥历经几百年,人们为修建和桥梁维护所捐赠的钱财和物品,瑶乡人民的勤劳和善良,团结和互助,共同谱写了淳朴的民风,体现了人们的公益心,是对道德美的歌颂和阐释。

2.3 民族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是集中体现瑶乡人民日常作息、生产生活的生活场所,是民族场所艺术的体现。众所周知,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是瑶族专有的民族祀典,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民族的盛装,聚集在田间地头一起欢歌跳舞,青年男女也会在以此来传情,觅得佳偶。回澜、青龙风雨桥上就有瑶族姑娘盘兰芝和豪山才子何廷枢的爱情传说,“回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蕴含两人忠贞不二的爱情。回澜、青龙风雨桥正是北方建筑工艺和当地瑶族建筑工艺的结合体,是瑶族民族建筑的代表,因此,回澜风雨桥更是堪称与侗族风雨桥相媲美的民族建筑艺术珍品。2.4 时代性艺术特征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期随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建筑样式。回澜、青龙风雨桥是瑶族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对了解潇贺古道文化极具历史价值。在当下开发富川瑶乡的特色民族旅游有重大意义,努力打造风雨桥的历史民俗文化也成为富川县建设“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提升,富川县在充分吸收和汲取回澜、青龙等等风雨桥的形制,在县城瑞光路上修建了新的具有现代建筑气息,又不失传统的新中式建筑―――瑞光风雨楼。瑞光风雨楼继承了传统的瑶乡回澜、青龙风雨楼的穿斗式木架构体系,以回澜、青龙风雨桥为参照设计依据,桥墩则用水泥砌成,有八个拱孔组成,气势恢宏,是回澜、青龙风雨桥在新时代的延续,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性艺术特征。

富川瑶乡风雨桥,体现的是瑶族本民族的桥梁、楼阁、街亭的布局,融桥楼建筑于一体,集中展示了桥梁兴建时期的建筑水平;青砖绿瓦,起翘的飞檐,马头墙等建筑构件都是中原建筑文化结合瑶乡本民族特色的具体运用,集汉瑶建筑工艺之手法;桥柱下的芦笙和长鼓的装饰纹样,正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的历史见证,凝结瑶乡文化和风土人文,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瑶乡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玉文.瑶乡风雨桥[N].贺州日报,2004210(3).

[2]王国政,金小中.广西富川的风雨桥(上)[J].古建园林技术,1991(3).

[3]唐玉文.试论广西富川回澜、青龙风雨桥[C].广西瑶学会论文选,2011.

[4]冰河.侗族鼓楼与风雨桥特征浅论[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张锋.贺江生态游憩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11(7).

[6]张玉金,周燕玲.广济桥的建筑艺术特色[J].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5).

[7]王玲.侗族风雨桥文化特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6).

[8]张桂红.基于廊道特征论河流生态廊道设计[J].生态经济,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