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农村综合体的空间适应性建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农村综合体的空间适应性建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当前,四川省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本文根据空间适应性构建理论,分析并提出新农村综合体在空间三层面上的不同规划方法与思路,为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农村综合体;空间;适应性建构;庙山村

1新农村综合体的提出及内涵

四川省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和新发展,特别是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际,省委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作出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战略决策。[1]

所谓新农村综合体,目前普遍认为是一种规模大、功能多、效率高、现代性、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与“城市综合体”比较具有明显的区别。[2]其内涵和特征主要有(1)乡村功能特征(2)配套设施的现代化(3)开放式的要素聚集区(4)发展的区域性(5)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复合型(6)以农民为主体的组织形态。因此新农村综合体是具有农村特色的 “现代集镇”而不是城市中的“新房新村”,是对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其建设将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更好地聚集和整合各类要素,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该决策提出以来,各地纷纷列出建设试点,探求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如遂宁市的“1+4”模式,大力推进 “五新一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广元苍溪县则以打造“三带一区”探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德阳罗江县以启动“中国幸福家园”建设为引领,坚持“城”为“农”用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公”为 “私”用明晰农民资产产权,激活农村资本市场,涌现出了白马关镇凤雏村、万安镇芒江村等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2]本文基于城市空间构建的适应性理论,从空间构建角度出发,以双流县庙山村规划为例,通过研究其空间的适应性构建,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供新的借鉴方法。

本文对新农村综合体(以下简称综合体)空间构建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即综合体整体空间层面、综合体配套设施及公共空间层面、综合体建筑空间层面。

2项目概况

庙山村属双流县新兴镇管辖,地处成都市区东南部,绕城高速公路外侧,与锦江区三圣乡毗邻,处于成都市区、华阳和龙泉驿所构成的金三角区域,有着非常良好的区位优势。村域中部纵向有新三路北连三圣乡,南接新兴城镇。庙山村北距三圣乡政府6公里,南距新兴城镇4公里。村辖8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5.31平方公里,2010年底有人口4800多人,外来户5000人,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结合庙山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区位条件,上层规划该区域可承接三圣乡五朵金花的辐射和旅游吸引力,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

3 新农村综合体的空间适应性建构

3.1综合体的整体空间层次

3.11功能区分离式布局

我国乡村的职能正在发生着变化,除了延续农业生产服务基地的职能外,现代居民社区的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也使乡村由资源供应者向生产者和协作者转变。[6]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正是以对农村功能多样性的适应为目的。我国原有的乡村空间表现出建设发展随意性大,空间格局凌乱,产业空间布局不明确,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的特征。针对这些问题,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首先要根据上层规划的要求和自身发展条件的充分分析确定规划策略和功能布局结构。一方面根据地质条件和生态防护要求明确村域空间管制范围,确保生态田园乡村的安全建设;其次,适度加大乡村的集聚规模,充分体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集聚集约使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有效控制村庄人均建设用地;再次,根据产业本身生产要求和环境影响水平对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5]控制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创造有别于城市又优于城市的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庙山村规划中提出继续巩固和深化农业基础地位;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艺术文化休闲产业;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通过经济集约化发展,带动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总体发展策略,并制定其空间管制规划, 确定空间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村域内划定五种规划控制线:道路控制线、河道控制线、绿化控制线、建设用地范围线、规划控制建设线,确保各项功能用地的合理性和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整体协调性;根据做实一产、抑制二产、发展三产 ,以观光农业、创意文化、休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艺术文化休闲产业区,并划分具体产业空间布局;根据双流县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场镇集中的原则建设规划相关要求,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本次规划区内设中心场镇1处,另设聚居点5处,将现有部分村民进行集中安置。解决村域聚居点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场镇形态散乱、功能混杂的问题。

3.12农村综合体特色意象构建

乡村环境意象主要表现为乡村环境的景观意象和人文意象。乡村环境意向既表现出了迥异的乡土风格,又反映出了乡村生活的某些方面。[7]因此,在综合体建设中注重对乡村环境意向的构建可以有助于人们对乡村的识别性和亲熟性。乡村环境区别于城市环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田园野趣和自然地貌。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乡村环境改造中定然要注重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尊重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原有的生态资源。乡村景观意向不应只有单一的人工农田,乡村中除了大片的农田耕地外,还应有大量的林地和水域等资源要素,这些要素不仅担负着经济产出和环境保护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景观效应。设计时,在保留传统乡村生态景观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原理,以绿为主,结合水景,更好地处理水与人的关系,增加亲水性和可达性,运用天然材料,构架生态走廊,增加景观异质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富有特色的乡村景观意向。如结合村内鱼塘进行滨水环境的营造,依据当地资源打造特色景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强化村庄的可识别性。庙山村为成都市东南生态走廊所在,又兼交通、市政走廊之功能,村域内“198”、成渝快铁、成昆货运铁路、燃气输气干线、110KV高压输电线等设施的绿化防护带纵横交错。各类防护绿地与农田共同构成庙山的良好绿色生态本底,是庙山后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与优势,应善加保护,并积极营造富有情趣的生态绿色空间,在满足成都市生态走廊功能要求的基础上,为当地的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乡村田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