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食用吊瓜产业发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食用吊瓜产业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分析制约吊瓜产业发展的原因,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发展对策,以促进食用吊瓜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食用吊瓜;产业;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S6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162-01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食用吊瓜产业,迄今为止已有20多年。由于吊瓜生命力强,易学易种,管理方便且当年投入、当年收获,数年受益,备受种植户青睐,曾一度成为农业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由浙江省长兴县开始种植,先是带动周边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出现规模种植,后迅速延伸至河南、山东和福建等地,现以江西、广西等地种植面积最大,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也开始引种。但均采用粗放管理模式,即引种3~5年后,吊瓜产量逐年降低,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乃至全地块、全区域绝产。为此,探讨吊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实际提出发展对策,以促进该产业发展。

1制约食用吊瓜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首先,食用吊瓜是从山上移栽下来的野生植物,是一个复合物种,虽然有些地方也在进行人工驯化,但沿用的均是种子繁殖。因吊瓜是异株异花植物,其遗传变异十分频繁,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各区域大规模引种种植,连年混交串粉,使原品种失去生命力和抗逆力。而全国各种植区域就是沿用这个已退化的品种进行种子繁殖,再大面积推广种植[1-2]。由于种苗性状不一致,无法达到高产栽培管理的目的,以致吊瓜产业弱质低效。要提高吊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必须要有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吊瓜产业的基础生产资料,是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基础,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食用吊瓜种传病毒的复合侵染造成区域性绝产绝收。葫芦科栝楼属的病毒检测在全国是一个空白,吊瓜病毒病的种类并没有确切的研究,无法从源头防治,以致病毒病高发。

连年连茬种植障碍的发生,是吊瓜产业萎缩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相当一部分种植区域内在冬季不进行田间清洁,以致棚架上布满残藤,田间杂草丛生,大大增加病虫源的积累。春季,在连年连茬种植的田块,绝大多数区域的农户均没有消灭越冬虫源和病原的习惯,而雨后田间真菌孢子大量释放时又不及时喷洒杀菌剂,使有限的田间积累无限的病虫源,导致吊瓜生长期发生大面积病虫害[3-4]。管理粗放是造成吊瓜产量不高的关键原因。一般的架面无效分蘖(不坐瓜的枝条)占50%以上,缺乏通风透光条件,无法满足开花坐瓜的需要。利用有限架面进行无限坐瓜,是提高吊瓜产量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对吊瓜的特有“三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缺乏全面了解,致使吊瓜管理在粗放的基础上又步入管理误区,对其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缺乏协调,产生前期大量化瓜。吊瓜地上部分一般应在12月上旬历经3次以上霜冻后才逐渐死亡,而全国各种植区域大部分均在10月底开始衰败,由于后期肥料不足,造成瓜籽不饱满,瘪籽多,地下块根由于没有多余营养储存,大大影响第2年的产量,雌性比列失调是造成化瓜的重要原因。据笔者观察,如果没有很好的雌雄比列,立秋前食用吊瓜接瓜性状都比较差,从而造成前期第1批瓜的数量很少。

2吊瓜产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全国各吊瓜特定种植区域的调研,发展食用吊瓜产业必须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致力于吊瓜种质资源的保护与遗传改良,并培育高端产业链,使食用吊瓜产业沿着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健康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全面开展食用吊瓜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并建立无性系快繁体系,确保大田栽培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彻底解决产量和质量问题,以质量求发展,以产量争效益,扭转吊瓜产业弱质、低效的局面[5-6]。二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食用吊瓜突破性新品种。利用特定的环境条件,通过种子繁殖创造新的遗传变异,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克服无性繁殖的生理年龄障碍,并利用特殊的技术手段缩短驯化周期,通过组织培养,解决好原原种、原种、栽培种3级繁育制度,建立专业生产栽培种基地,筑起吊瓜产业的第一道防线。三是完成食用吊瓜的病毒鉴定,高通量快速检测和脱毒复壮。葫芦科栝楼属的病毒检测在国内尚属空白,而吊瓜病毒病是种传病毒,是吊瓜产业的大敌,在全国各种植区域均有发生,栽植区域由于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致使区域性毁灭,而且侵染吊瓜的病毒种类相当广泛。长期以来,吊瓜种植户已意识到病毒病对吊瓜产业造成的毁灭性危害,并探讨各种解决方法,但收效甚微,通过组织培养脱除吊瓜种传病毒并实行无病毒栽培是唯一有效的途径。培育脱毒的生产原种,就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繁育出新一代无病毒生产原种[7-8]。

3参考文献

[1] 薛晏辉.食用吊瓜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8):175-176.

[2] 诸秋南,伍国强.吊瓜子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0(12):20-22.

[3] 高大可,艾辛.吊瓜引种与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8):36-38 .

[4] 林剑峰,程慧民.松阳县吊瓜产业的发展与对策[J].今日科技,2008(6):30-31.

[5] 林昌庭.为畲乡景宁培育吊瓜产业的“老朱”[J].科协论坛,2006(7):39-40.

[6] 范金水,沈旭伟.庆元县发展吊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丽水农业科技,2006(1):8-10.

[7] 李宏.吊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44-149.

[8] 张静,杜庆平.苏北地区吊瓜栽培及应用前景[J].北方园艺,2010(2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