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谈日本人的送礼习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谈日本人的送礼习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送礼习俗可以说是贯穿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日本人在收到礼物的同时,也具有了一种还礼的义务,这也是深植于日本人意识中的意念。在考察送礼习俗的起源和发展状况,通过对现代中元节送礼习俗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送礼习俗的意识根源及所体现出来的变化。

[关键词] 送礼习俗 还礼 中元节

一、引言

送礼还礼行为可以说是日本的一种国民。根据日本「アサヒビルお客生活文化研究所在2008年6月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调查对象中有72.8%的人“中元节”准备送礼,由此可以看出,送礼行为在日本的普遍性。日本的送还礼物行为可谓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应该是7月中旬的“中元节”和临近新年的“岁末”。每年一进入6月和11月,日本的各大商家都开始为顾客准备大量可供选购的礼品,此时,大多数日本人也都会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等赠送礼物。像这样大规模送礼的习俗并不是日本独有的,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但像日本那样已经形成一种固定习惯,在接受礼物的同时还要还礼的行为在其他国家还是极其稀少的。

二、送礼习俗的起源

在日本祭祀所用的物品大都是糯米饼、酒和米等食品,这些东西在日本被认为是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民俗学家柳田国男通过对这些特定事物的考察,提出了日本送礼习俗起源的假说。他认为,人们为了达到人神共享的目的,在祭祀仪式结束后把供奉给神灵的供品分给亲朋和邻居享用,从而产生了日本所谓的送礼习俗。后来民俗学家和歌森太郎继承和发展了柳田国男的理论,他认为赠答的礼物具有“分食同一个锅里煮的食物”的含义。日本人惯于把盛大节日的食物作为礼物。比如正月送“糯米饼”,中元节送「うどん乌冬面或是「ソメン夏季食用的细面条等。这些东西常常是送给那些没能参加祭祀的人们,因此,送礼行为也具有维系人际交往的内涵。这种行为不仅具有宗教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了强化村落社会中家人、亲戚、近邻关系的作用。现在的送礼行为中“共食”的意识虽然已经淡漠,但是“中元节”赠与和答谢的礼品中仍以食物居多。

整体上看,日本日常的送礼行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第一种,是作为一年中惯例行动的中元节、岁末、情人节等;第二种,是人生必须经过的仪式,如升学、毕业和结婚等;第三种,是生病、车祸等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偶热事件时产生的探望行为;第四种,是进行祭祀活动或纪念去世亲人的法事等;第五种,是作为还礼的「内祝い家庭内的祝贺“寸志”菲薄的礼物和贿赂等。从这些多种多样的送礼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交往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中元节”的由来

日本的“中元节”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三官信仰”。按中国古代历法,把1月15日称为“上元”,7月15日称为“中元”,10月15日称为“下元”。特别是一年当中一半的“中元”,被认为可以把善恶区别开来,原谅人类所犯的罪过并用来祭祀神灵的日子。中元节传到日本以后,人们渐渐把它和佛教的“盂兰盆节”结合在一起。在江户时代,人们开始把作为普通民众赠答惯例的“盆”お盆和“暮”暮区别开来,把祭祀祖先灵魂的“盂兰盆节”作为“中元节”。祭祀结束后人们把祭祀给祖先的供品分给亲戚、近邻、朋友,和他们共享。十五世纪以后,中元节不仅仅用于祭祀祖先的神灵,同时也出现了为了给健在的父母祈福消灾,把鱼类等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并且由于江户时代商业发达,商人们开始把“中元节”和“岁末”作为结算的时期,结算时常把毛巾和扇子等作为礼物送给生意上的伙伴,从而使赠答活动更加活跃。也就是从江户时代开始,原有的由人神共享祭祀供品的习惯融入了商人赠送给生意伙伴礼物的内容,从而使“中元节”的内涵更加丰富。

四、送礼习俗的发展

进入明治时期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开始往东京和大阪等大城市集中,随着人们交际的增加,送还礼物活动的规模也开始扩大。特别是一些大商场的出现为人们的这种行为提供了方便条件,人们可以从商店里直接购入最新流行的各种所需的礼物。

在明治末期和大正时代,“中元节”和“岁末”时节,各地的大商场开始为招揽更多的顾客绞尽脑汁,商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当然,作为大多数人在百货店购买中元节等赠答礼物的原因,还有人际关系货币化倾向的影响。在日本中元节等送什么礼物、送多少,不仅要考虑和对方的关系,还有考虑当时社会上的人情标志。社会心理学家井上忠司曾指出,日本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标志是令自己在他人面前不失去面子,即日本人在行动的时候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如果你违背了约定成俗的规定的话,你就有可能被周围的人们疏远。如果遵从了当地的习俗,人际交往就能够顺利进行。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但如何同大多数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约在20世纪六、七时年代,关于“冠婚葬祭”成人式、结婚、葬礼、祭祀活动和人际关系的相关做法和应遵守的礼仪等方面的书籍开始出现,至今为止,人们仍然把它们作为赠答时候的参考资料。

五、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社会开始大量吸收美国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管理方式,日本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绝大多数国民认为自己的生活都处于中等水平,即「一中流化的意识,也淡化了日本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因而也由此改变了把“赠答行为”作为一种绝对的道德规范的观念,其结果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在“还礼”时候,如何判断与此人的关系成为一个难题,而原有的那种「お世になっている的相互关系的确认的赠答活动,也成为「お世をかけたから或「お世になるから 等一种互相酬谢和均衡性较高的行为。或者说,从送礼行为中所看到的人际关系,正逐渐变成一种可以用货币换算的关系。

此外,受晚婚化和少子化的影响,“核家族”的比例逐渐增加,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送礼行为也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即原有的村落生活时代产生的重视地域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的送礼行为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送礼的对象可以是孩子的老师,曾经关照过自己的医生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送礼行为。比如,以年轻群体为主的赠送“情人节的巧克力”。他们在情人节的时候,不仅把巧克力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同时还把它送给自己的同事和上司,或自己的老师等。

通过以上对日本送礼习俗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日本文化的特征,为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国度及日本国民的特性提供了些微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安达正嗣.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としての答行「D.世界思想社,1998.

[2]アサヒビルお客生活文化研究所.「お中元.にする意「EB.

[3]本尼迪克特著.孙志民,马小鹏译.与刀[M].九州出版社.

[4]柳田国男.食物と心「D.断社学文,1977.

[5]和歌森太郎.日本人の交.和歌森太郎著作集第十二卷[D].弘文堂,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