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文教学若干课型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教学若干课型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文该怎么教?作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作者对作文教学课型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提出三种课型:指导课;修改与评价课;赏读课。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指导课 修改与评价课 赏读课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12年,去过不少学校,听过不少课,但是极少有机会听到作文教学课。究其原因,大概是极少有人愿意去碰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东西。所以我在所有的交流中都会向对方请教:“你们的作文教学有什么好的做法吗?”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否定的。可见,作文教学不仅困扰着我,更困扰着不少的语文老师。

眼下的作文课,无非是老师提出写作要求,学生写完后老师批阅,认真的时候写点评语,不认真的时候直接给个分数,然后就是作文讲评,而所谓作文讲评也无非是表扬优秀,指出发现的问题,再读一两篇优秀的习作,仅此而已,至于为什么这是优秀的习作,学生概不知道。

我们不妨想想这样一个问题:那些热爱写作,以及写作功底较好的同学有几个是得益于作文课的?恐怕所得到的回答会令语文老师大失所望,甚至有点伤心――每周辛辛苦苦上的作文课并没有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而那些写作水平高的不是得益于作文课。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事实,而绝非攻击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恶意杜撰。这些事实不能不引起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深刻反思:作文该怎么教?作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名作文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在此对作文教学课型谈点些看法和自己的做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每一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依次安排三种课型:作文指导课、作文修改与评价课、作文赏读课。

一、作文指导课:教师点拨与学生感知

2008年4月9日《古峡语文》UC视频房间进行了一次研讨活动,主题是讨论:“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是教师先讲学生后写还是学生先写教师再做指导。”教师们围绕这个话题争论得比较激烈。我认为还是先指导为好,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去指导,换而言之,就是在作文指导课中创造让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因为思想需要交流,交流才会有思想。

(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

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学生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

(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使之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在作文指导中老师应着重开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学生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东西,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

(三)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拟定写作提纲。

对平时作文没有条理、详略不当、中心不明确的同学来说,编写作文提纲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好办法。指导课应指导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通过认真审题,根据作文要求和自己在这方面掌握的材料,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把文章的开头、中间段落、层次、结尾,以及文章的主次详略,作一个有序的安排。并用标题或者段意写出开头写什么,中间各段分别写什么,每段分几层,每层各写什么内容,结尾写什么,再标明每段的详略。这样,作文的提纲就写好了。如果学生能根据编好的作文提纲去叙述描写,作文就会条理清楚,段落分明,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学生在考试或参加现场快速作文比赛时,由于时间短,不可能从容地打草稿。在这种情况下,编写作文提纲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迅速理清作文的思路,达到作文要求。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时,要让学生养成编写作文提纲的好习惯。

二、作文修改与评价课

浙江省金华市教委教研室朱昌元同志在《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中指出:为了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他们对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班级有8个,共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既有城市中学的,又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又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显示: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学困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老师批阅后加以讲评。可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作文教学中的作文评价也应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我在作文修改时一般采用“三步法”。

(一)学生自评。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树立一个观念: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反复修改可以使文章更加完美。

在作文指导课的指引下,学生已经在课外自主完成作文。搁置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自己原来的作文已有所淡忘,这时就要求学生在课外做修改、补充、拓展,并要求原稿与修改稿同存,以便不断地进行比较。由于文章已经搁置了一段时间,因此学生再次拿起文章时比原来对文章的认识会更深刻。这时要求学生通读自己的作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修改、补充文章的不当之处,使之清晰、自然、流畅。

自评的最后步骤是写评语。在写评语时,我要求学生必须写出自己文章的优点:用怎样的手法写出怎样的内容,从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也就是理解文章的三个方面:文章写什么内容,用怎样的手法写,为什么这样写。

(二)小组互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文章要写得好,还需经过旁观者的鉴赏品味,使之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我的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自评完毕后,小组之间在课外交换互评。每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批改另三个同小组同学的三篇文章,换句话说就是一篇文章经过了四个同学的品读、推敲、修改,使之变得更加完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在互评中流于形式,或束手无策,无的放矢,我给学生制定了一个作文评价表。学生边读边评边改边填表,表格填完了,一篇文章就批改完了。

学生填完表格后给该文进行评分,小组四个同学的平均分为本篇文章的得分。小组长把得分最高的文章推选给老师进行示范评。评语的书写以发现长处、表扬优点为主,给写作者以充分的鼓励,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

在这一环节中,每位学生通过四篇文章的阅读比较,对每篇文章的特点分析得较为透彻,文章的优点长处也评得到位,为自己的写作指明了方向,而且文章的不足自己改正了,起到了一个警示的作用,避免了自己在写作中犯类似的错误,少走弯路。这样的互评作文既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又指导了自己的写作实践,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教师再评。

一次作文的评价工作,仅仅依靠学生的自评、小组的互评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对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把握毕竟有限,所以教师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再评的具体做法如下:教师把各小组推选的优秀习作进行批改与讲评。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首先是补充修改学生作文,以及小组批阅过程中纰漏的地方,同时对学生小组互评中的旁批进行审查,看看是否准确到位。其次是审查各小组对文章的综合评语及得分,看看评语中哪些方面是到位的,哪些是不够准确的,学生的评分是否与文章的水平相当,是否有遗漏的地方,如果有的话,教师则予以补充、修改。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在课前进行好,否则下一步的工作就无法进行,即使勉强进行,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第三个方面,即课堂上教师示范评价。这个过程是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学习评价作文的过程,这一环节关系到学生以后怎样写作文、怎样评价作文的问题。因此这一环节教师的工作必须做扎实,有针对性,既要总结学生写作的总体情况,又要评价每位学生作文过程中的优缺点,还要针对小组评价的情况进行点拨、讲评,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点评知道自己今后应当怎样写作文,应当怎样评价作文,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这样,经过多次的作文批改实践,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记住写作的基本要求,讲究写作的技巧方法,而且对写作文的要求、写作的技巧方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指导别人怎样写作文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赏读课

赏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品析好文章。学生在品析过程中逐步理解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好文章是怎么写成的。用来欣赏的文章可以是与本次作文类似的名人名篇,更多应是学生的优秀作文。

学生学会了发现美、欣赏美,才会创造美。因此在作文赏读课中要保证学生有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而且要品其味,悟其神。让学生于语言的天空里,产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如此,赏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赏读强调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怎么读、怎么想,这是你的权利”。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以为……”“我能不能这样说……”“我推测……”“我补充……”“我不同意……”只有有了丰富多彩的“我”,学生才会文思不竭,作文才会有生命力。

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他们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于是他们首先会自发地在临时组合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入景入境的朗读,他们入情入理地解说,学会聆听,学会表达,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作文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与沟通,他们看到了文本的多侧面,思考的多途径,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这种研讨不是老师强加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学生赏读之后的自然需求。在交流中内化了语言,在交流中思想变得深刻,这是对文本感悟体验的释放,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的升华。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语文素养,写起作文来当然就得心应手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这三种课型,目前已初见成效,学生已经渴望上作文课,认为作文课是有趣的课;对于写作,学生也并不觉得是件苦差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