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运用出发教语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运用出发教语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找准理解词语的“切入点”

由于课文是由一个个词句连贯而成的,而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因此,我把理解词语的意思作为解读词语的基本要求、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寻找理解词语的切入点:

第一层面,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平时,我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放一本字典或词典,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必须通过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随时查阅工具书,逐步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

第二层面,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理解词句的语境意思。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理解词语的起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学会理解词句的语境意思。例如,在理解《灰椋鸟》一课语境意思的过程中,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一句中“排空而至”时,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排空而至”应该是指许多灰椋鸟整群整群地从空中迅速飞落下来。在理解语境意思的过程中,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来理解。比如,《草原》一课,理解“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一句中“回味”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游玩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回味”就是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味的意思。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吹尽黄沙始到金”,做到了对词语的准确解读,就为后面深入解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 找准感悟词语的“着力点”

从语言文字的微观分析,我们发现,语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体会。我们知道,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挑选的,要么荡漾着情感的涟漪,要么绽放着人文的光辉,要么凝聚着精神的力量。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文章,当然必须让他们对作品流露的情感因素、高举的人性大旗、彰显的精神伟力有具体而深刻的感受。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了解词语的意思等表象的东西,还应该透过这些表象,找准感悟词语的“着力点”,去感悟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语言的温度。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一位教师上苏教版五下《水》一课。在学习“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一句时,教者抓住三个“滑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受背后蕴含着的伟大的母爱。“这里的三个‘滑过’可以换成哪些字词?”“仔细读读这三个‘滑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把滑和流、淌进行比较,从水量、速度、感觉等三个方面读懂了“滑过”的深刻内涵。从三个“滑过”,学生感觉到就像母亲温柔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温暖的感觉洋溢在学生的心头。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词语背后蕴含着的浓浓情感,让情感在语言文字间流淌,让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 找准揣摩词语的“训练点”

长期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很多,朗读训练扎实,但揣摩表达有所淡化。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理解能力的弱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知意思、悟情感,更要学会揣摩表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刨根问底式的探究中,体会用词的准确、巧妙,逐步学会表达运用,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跃上一个新台阶。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一位教师上《姥姥的剪纸》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词句,揣摩表达,深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力求“知其所以然”。在学习“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一句时,教者和学生一起探究“拴”的妙处。“什么叫‘拴’?”“剪纸能这样‘拴’我吗?”“作者为什么要说姥姥‘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拴”字的深入辨析,了解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心。一个“拴”字,体现出作者对剪纸的喜爱,姥姥对我的关心,表达了作者对姥姥的敬佩、感激之情。通过刨根问底,学生逐步领会到“拴”字表达的形象、传神,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学生通过揣摩词句的表达,读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学会了表达的基本方法,实现了对词语的立体感知,放大了词语的文本价值。

当然,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面还有许多。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着力点、训练点,就一定能落实“课标”精神,破解语文课教什么的困惑,体现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

(作者单位:高邮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