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液成分制备及危险因素的防护对策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液成分制备及危险因素的防护对策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血液中的成分制备方法以及制备中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护对策。血液成分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血液成分单采机和手工方法,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感染等危险因素及主要防护措施。血液成分的制备原理一般为利用离心、过滤等物理方法来制备其有效成分。其危险因素主要有物理(外伤、噪音)、感染及化学因素,通过严格的规章措施可以防护。

[关键词] 血液制备;危险因素;对策;进展

[中图分类号] R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3-105-02

Blood Constituent Preparation and Prevention Method of Risk Factor

WANG Jun

Central Blood Station of Suzhou City,Component Department,Suzhou 234000,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blood constituent preparation and prevention method of risk factor. There were two methods about Blood constituent preparation,one was single apparatus,and the others handicraft,the risk factor including physical,chemistry,infection. The principle of blood consitituent methods was centrifugalization and percolation. the risk factor including physical(injure,racket),chemistry,infection,and the risk would conspicuous prevent if given protect measure. It is most significant of quality and security in the blood constituent preparation .

[Key words] Blood preparation;Risk Factors;Strategy;Progress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质量管理计划(QMP)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其建立起安全规范的有效程序,但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本文旨在探讨血液中的成分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防护对策。血液成分制备要以血液主要成分质量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为第一要素,要注意防护各种危险措施。现将其近年研究总结如下。

1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即全血,是经过抗凝处理后的血液,全血离心处理分为三层,最上面一层为血浆层,主要包括水、血浆、盐类、蛋白质和各种离子;中间层为白膜层,主要包括富含淋巴细胞区、富含血小板区、富含粒细胞区和富含单核细胞区;最下层为红细胞层,包括年轻和正常红细胞两类。根据血液的分布和类型,可按需求进行血液成分分离和制备。以满足临床中不同的需求,提高临床应用率及满足患者对不同成分血的需求,减少血资源的浪费[1]。

1.1 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

主要有自动法及手工法,自动法是将血液采集放入无菌多连袋,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后使用血液分离机将其分成小包装装入无菌袋中。手工法将离心后全血放入无菌多连袋中,用手工方法将其成分分离。

1.2 制备方法

自全血过滤或不过滤,2900~4000g重度离心,时间为20min,过滤得到的离心产物为冷冻血浆(FFP)和浓缩红细胞。非过滤得到的产物为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和红细胞添加液。将新得到的冰冻血浆再经过处理制备成冷沉淀凝血因子、缺乏Ⅷ因子的血浆和普通血浆。将浓缩红细胞制备成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也可将全血轻度离心(1000~1300g)10min,离心产物为去浓缩血小板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前者可制成普通液体血浆、缺乏Ⅷ因子的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后者可制成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和红细胞添加液。

2 危险因素的分析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接触各种收集的血液的几率较大,其中有潜在传染性的血液。其主要危险因素有物理因素、感染因素和化学因素等,同时未明原因的血液传播性疾病也不断增加。

2.1 物理因素

2.1.1 外伤 主要为针头刺伤手指,造成物理性伤害,为操作时针头刺伤。例如操作结束后,将针头拔出时针头刺伤手指;采集成分血样标本后,将针头与其他杂物一起抛掉,而在捡回时碰伤手指;或在开放式成分制备中,分浆器与血袋连接过程中机器划破手指。外伤时也有将血袋放入或取出离心杯时产生的硬物擦伤,造成各种或深或浅的外伤。有资料显示,进行血液制备工作中职工发生皮损污染占15.7%,黏膜污染占6.52%,职业暴露中针刺占77.78%[2]。工作中发生针刺伤手的情况下,一次即可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3]。

2.1.2 噪声 噪声是影响血液制备工作人员健康的主要物理因素,其来源为仪器操作声、电话铃声、外界干扰声、物品移动的声音等。人群生活环境若长期超过90dB的噪音,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工作失调,例如耳鸣、头晕、头痛、烦燥、失眠。长期如此会引起烦躁、疲劳、听力下降和头痛等。

2.2 感染因素

在进行血液成分制备时,若制备者因操作不当或意外事件而不慎与血液接触时,血液对制备者产生一定的感染。操作不当一般情况有:血标本采集后打翻、热合血袋、血浆管与采血管渗漏、采血管不稳定溅出等;献血者没有规范按压针眼,导致血液外流。易传播的、病毒含量次序由高至低分别为:血液、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伤口分泌的体液等分泌物、阴道分泌物、、产妇排出的羊水等。皮肤、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4,5]。主要传播媒介肝炎病毒(乙型、丙型)、结核杆菌、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

2.3 化学因素

对于空气中的自然菌采用臭氧灭菌时,杀灭率可超过90%,但空气中的臭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甚至还可能导致胸闷、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同时空气中戍二醛的浓度较高,会引发眼受刺激流泪、灼伤、头痛、咳嗽等流感样症状、胸闷气喘、肺炎、咽喉炎、皮肤过敏、荨麻疹和暴露皮肤出现深棕素沉着等症状。各种液体消毒剂,会引起皮肤发生接触性鼻炎、皮炎、哮喘,严重者出现中毒或致癌。常见的会引起不良反应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这些消毒液易挥发,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对人体的皮肤及其黏膜、呼吸道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6]。

3 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为了提高血液制备过程中的安全性,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在制备过程中要从防护意识的提高、建立血液制备日常安全管理制度、感染因素的防护、化学因素的防护四方面进行危险因素的防护。

3.1 防护意识的提高

建立建全血液制备工作规章制度,同时通过定期教育使工作人员建立防护意识,工作中严格按规章制度来执行,消毒管理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S0P)来执行。岗位的规范操作是防止工作人员直接与病原体接触的重要措施[7],例如进行穿刺操作后针头的正确处理、废液的正确消毒处理、消毒液的使用标准,血液离心处理后如何防止血液外露、减少离心破损等,同时借助工具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乳胶手套、工作服、防护镜等避免操作人员与病原体的直接接触[8]。一系列规章制度都可减少危险因素出现的机会。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新入职的工作人员需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时刻记住血液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对所有工作人员每个月进行1次科内业务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请实际操作人员加以演示进行安全教育。

3.2 建立血液制备日常安全管理制度[8]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质量管理计划(QMP)的精神,血站在日常事务中要将质量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将工作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安全问题是QMP的实质及延伸[9]。(1)责权分明,责任到人,同时每个科室设立一名安全安责员,监督日常安全工作,负责工作中的职业安全。(2)生物安全的管理: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制度;建立感染管理制度。(3)一般安全管理包括消毒液的使用管理;环境整洁、噪声控制的安全管理;耗材、物品及消毒物品使用控制管理;大型设备、装置专人保管管理;预防火灾的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监控管理等。

3.3 感染因素的防护

感染因素的有效防护应遵循以下几点: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工作人员在阳性工作室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皮肤有破损者,尽量不在阳性室工作。透析时在阳性区域操作时,透析中应使用一次性用品。②在工作中应小心谨慎,避免锐利器械刺伤皮肤。③透析中用过的污染器械,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清洗消毒,避免直接清洗造成污染。④工作区操作完毕后随时用1:50的84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10]。⑤透析完毕,工作人员脱下手套、隔离衣等,离开透析间,进行淋浴。

3.4 化学因素的防护

严格控制化学消毒剂的配制浓度,浓度过低达不到消毒效果,应达到2000mg/L[11],浓度过高则会对人产生毒性反应。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需戴帽子、口罩、眼镜及手套,避免与消毒液的直接接触。若在操作过程中消毒剂不慎溅出,应立即清除,若落在皮肤表面上,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总之,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也是1份危险性日益加大的职业,每个血站管理人员及成分制备人员都应高度重视制备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血液制备的质量[15]。增强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结合工作实际,将各种危险因素系统地考虑,总结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是成分制备人员及血液制备管理者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马曙轩,欧阳锡林,刘景汉. 手工采集血小板的制备与临床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0(17):372-374.

[2] 华玉娟. 采血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安全防护措施[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600.

[3] 郝晶. 供应室护士职业损伤因素[J]. 护理管理,2006,20(7):15.

[4] 杨晓. 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临床医学,2011,37(1):19-21.

[5] 李映兰. 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疫病的预防[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8(8):l16.

[6] 宋玉珠. 临床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 山西医药杂志,2010,39(6):590-592.

[7] 李天君,赵锋,张印则. 采供血机构工作者职业暴露的预防[J]. 中国输血杂志,2005,l8(4):360.

[8] 李映兰,罗贞.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

[9] 李军.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管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1272-1273.

[10] 余晋林,朱业华,田兆嵩.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培训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7-48.

[11] 李翠萍,刘斌,张兴梅.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4(12):11-12.

[12] 田秀花,郭宗娥. 采血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5):383.

[13] 陈英,张丽芳.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6.

[14] 李翠萍,刘斌,张兴梅.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4(12):6.

[15] 张庆武,王海弘,肖玉华,等. 成分血制备过程中血液损耗调查分析和控制[J]. 中国输血杂志,2010,23(S1):55.

(收稿日期:201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