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学情,追求高效低耗的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中的教学行为应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从对“学”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人”的关注。不仅重视教,更应关注学;不仅重视学,更应关注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关注学情,让教学随机渗透,现场生成,真正成为民主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一、捕捉学情,灵活施教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的活取决于师生的双边活动和课堂生成。在生成性的形成要素中,学生的学情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成功的教从本质上说必须奉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才行。教是为学服务的,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只是演示教案的过程,就一定上不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关注学情和针对学情的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就成了课堂教学艺术的灵魂。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起初不管我如何引导,孩子们都无法融入情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我想,也许总理的个人生活背景,孩子们不够了解,以致无法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体会文中情感内容。让孩子们静静地坐好之后,在伤感的音乐声中,我用很深沉的语言给他们讲述总理生前的感人的事迹。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孩子甚至流下感动的泪水,他们的心和总理的心似乎已经深深地联系在一起。这时回过头再来朗读,学生就能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本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就起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作用。
在关注学情,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地捕捉 “学情”,不然宝贵的教学资源就会如同白驹过隙。只有全面地了解学情,因势利导,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和真效果。
二、把握学情,找准契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考,心理结构和行为发生持之以恒的变化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课堂是“生长问题”的地方,它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换而变换,也会随着教师的引导提示而变换。
如教学《可贵的沉默》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精读感悟课文后,我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孩子们接连说的几个问题都顺利解决了,正当我窃喜时,突然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的杂音——“老师,课文为什么说是‘过了足足一分钟’呢?足足一般会形容时间很长,可是一分钟很短,那课文中的同学们怎么就觉得一分钟很长呢?”其实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可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情况事先没有充分了解,没有想到学生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事先备好的教案就没有预设到这一点,学生的这个灵感就这样溜过去了,这个小插曲成了我这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当时我只要抓住这个契机,顺势问学生:“是啊,他们为什么觉得一分钟很长呢?在这一分钟里他们在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找出原因就能顺势突破本文的重点难点,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课堂也会变得格外精彩。由于我课堂上没能了解学情,把握学情,及时运用教学机智,以致错失良机!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学情是动态的,是多样的,也是可变的。找准契机,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和相应的对策,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关注学情,凸显个性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尽管也强调要备学生,但是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因而教学必须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只有心中装着学生,才能使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一个层次或一个一个学生的脸庞在那里闪现,从而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1.力求自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多倾听学生的声音,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给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有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同时,实行开放教学,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多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尤其要注意改变课堂提问的单向性,即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开创“教师学生”“学生教师”的双向提问式教学模式,教会学生敢问、好问、善问。
2.凸现互动。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应搭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平台,实现心灵对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要求教师为这种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形成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协作交流的课堂规范,从而激发学生禁锢的热情,激活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3.注重探究。一方面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不管他们所持观点正确与否,都要“永远捍卫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因为课堂是个性化展示的舞台,个性化的体验是无法复制的。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以生为本,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课堂才能真正实现高效低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