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视学具操作 发展学生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视学具操作 发展学生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儿童认识的发展要经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基于这一认识,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加强操作已成为当代小学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因此,学具操作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直观手段,也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现就学具操作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操作学具,是一种定向的思维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动手操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只有目标明确,指导才有方,操作才有序,才能有效地发挥操作活动的作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学校养了20只白兔,8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对相比较的两个数间的数量关系获得表象,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运算的含义,确定解答方法。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应围绕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摆20只白兔,再摆8只黑兔(这里用表示),摆的时候,白兔、黑兔要一一对应。

白兔:

黑兔:

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就感知并理解到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白兔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只数8,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即从20只白兔里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又以动促思,达到了思维的目的。

二、要重视操作指导,操作有序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把操作活动看成是一般随意的动手活动。操作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思考问题。例如:教学“把8个正方体木块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时,具体操作指导为(1)看清题目要求,被分的总数是多少,分成几份,要求“平均分”;(2)想一想,估计每份可分多少,试分;(3)调整,移动小正方体木块,使每份的数目同样多;(4)检查结果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操作结束时,让学生默想操作结果,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再口述。这样教学为学法的“被除数÷除数=商”,做了很好的准备。整个学生的操作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认识,再建立牢固的表象的认识过程,同时为学习新知做了准备。

三、操作要伴随思考,并和语言有机结合

新教材重观察,强化操作,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的表象,靠已形成的表象,理解、记忆知识,并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说明操作是学生动手与动眼的协同活动,动手的信息,必须通过仔细观察活动才能准确输入大脑,促进抽象思维,使之形成数学概念、规律和方法。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内化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动手操作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才能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例如:教学数字“5”的认识时:(1)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5的意义;(2)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子活动,逐步认识到5是添加1得到的,5在4的后面,4在5的前面,5比4多1,4比5少1,从而掌握5的顺序和大小;(3)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次序,能区分5个和第5个;(4)让学生摆小棒活动,学习5的组成,方法是摆出5根小棒,然后向右移动1根后,让学生观察,数“5”的概念的形成就比较牢固。最后,引导学生说出我们是怎样认识5的?分几步?组织讨论复述过程。这样再学习“6—10”各数时,学生基本能达到用操作与观察、思维、表达的方法独立学习了。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往往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