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及影响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及影响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为工具,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不协调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第二、三产业具有一定吸纳就业潜力,但吸纳就业人员不足。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FDI流入不足、工业增长乏力、国有经济比重偏高是造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灰色关联度

根据一般经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分工细化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就业结构应该也会随着同向变化,这两者存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那么广东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否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相协调,服从一般经验呢?

一、数据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平衡性以及影响因素,数据来自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相关产业产值、就业人数、人均GDP、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增加值等组成研究指标。研究方法借鉴余驰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其中:

结构偏离度=

总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各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之和。灰色关联度其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2)对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3)求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4)求关联度,进行排序。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其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5.8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9482.56亿元,增长了约211倍。同期就业人员由1978年2275.9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5652.39万人,增长了约1.5倍。通过对广东省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三次产业构成总体趋势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迹。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呈现逐步递减的态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稳步上升,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和2002年,这两年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加入WTO,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进而形成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可知,广东的产业格局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由1978~1984年的“二一三”,到1985~2000年的“二三一”,再到2001~2002年的“三二一”,最后是目前的“二三一”,这表明广东省产业结构基本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由于资源和历史原因,第二产业一直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如何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是广东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由分析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至2004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广东劳动力就业的首要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到2006年末,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超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近几年来,广东的房地产业、金融和服务业发展迅速,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而得出广东省的就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这说明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可以看出这种状况一直在改善。

2.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根据上文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方法,计算1978年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偏离度,从时间序列的纵向分析发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以及变动趋向。改革以来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一直处于失衡状态。1993年以前的结构偏离系数变动较大,从1993年起这一趋势趋于平缓,这可能是因为1993年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从具体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的偏离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负偏离,这说明在第一产业内部存在着许多剩余的劳动力,而且从趋势变化来看,这一数值还有增大的趋向。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要求,广东省必然要将这些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受到技术与户籍的限制,而且农村人口的基数大,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因此大量失业人员的安置问题也必然是广东省政府急需解决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总的来说是下降的,而且偏离度逐渐接近0,这说明在第二产业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慢慢趋于协调。这符合一般规律――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结构偏离度会慢慢缩小。而且从数据看,第二产业的偏离度一直是大于0的,这说明第二产业还可以吸纳多余的劳动力。但是由于广东省的第二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进来,壁垒还是很高的。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是正值,这说明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但是这一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逐渐趋于0,说明第三产业的结构逐渐合理化。相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潜力更大。众所周知,第三产业大多是制造业、服务型的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低,所以这些企业一般是低学历、无特殊技能、中老年及外来农民工就业的首选。

三、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广东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而第二、三产业虽具有生产能力,但吸纳的就业人员不足。因此本文选取相关变量,运用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变量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影响程度。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91年到2009年产业结构偏离度作为参考序列{X0(k)},k=1、2、・・・・・・9,再选取5个相关变量作为比较序列,分别为人均GDP、技术进步、工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简称工业产值占比)、FDI占总投资比重(简称FDI占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国企产值占比),分别记为{X1(k)}、{X2(k)}、{X3(k)}、{X4(k)}、{X5(k)}。另外,由于目前对技术进步这一变量进行量化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针对广东省的情况我们选用R&D这一指标进行替换。通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灰色关联系数计算,然后得出影响广东省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关联度,最后对这几个变量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具体如下:

表1产业结构偏离度影响因素排序

总体来看,各变量均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对5个影响因素影响力进行大小排序:FDI占比>工业产值占比>国有企业占比>R&D。对广东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影响最大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影响程度高达0.8464,由于毗邻港澳,再加上一些优惠政策,因此外商投资在广东省的大小企业中均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工业产值占比,达到了0.8458,这一数值与FDI占比的关联度几乎相同。在工业发展迅速的广东省,对人才的要求也开始从低素质人才转向高科技人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对产业结构偏离度也有较大影响,关联程度为0.8047。其他指标的关联程度均在0.7以下。

四、相关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改革以来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并针对二者间不协调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的偏离度均为负值,且这一偏离度呈增长趋势,说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三产业偏离度在数值上均为正值,而且其数值越来越接近0,说明第二、三产业的结构趋于合理化,吸纳就业人员还有一定的空间,尤其是第三产业,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强于第二产业。第二,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广东人均GDP偏低、研发投入不足,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过高以及FDI占比过高是造成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主要因素。广东省虽然整体上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人均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尤其是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研发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但是广东省对科研没有高度重视。工业增长过快虽然使得其吸收就业人员的能力增加,但是第一产业排出的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低技能的人员,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科技要求,因而不能得到有效转移,还导致广东的第三产业超前发展,其深层的原因就在于广东服务业迅速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劳动力呈现出被迫转移到第三产业的现象。广东FDI占比过高和国有经济占比偏高反映出相对其他以农村人口居多、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省份相比,广东省市场化程度高、对外开放水平高,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因此,为提高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广东应积极提高人均收入,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程度,采取有力措施保持FDI流向广东。

参考文献

[1]张平,王树华.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总产值结构和生产结构[J].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4]胡军,向吉英.论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下的产业结构转换[J].当代财经.2002(12):51~53

[5]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3(2):43~47

[6]蒲艳萍,吴永球.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

[7]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32~37

[8]张玉柯,徐永利.论“金砖四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及其相关性[J].河北学刊.2010(6):169~172

[9]秦建国,张明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能力的协调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3):85~87

[10]靖学青.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比较[J].上海经济研究.2003(1):46~51

[11]王红霞.就业人口与非农生产分布不均衡问题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1):5~14

[12]柳光程.山东与广东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05(6):5~10

[13]余驰.湖北产业结构与就业协调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97~102

[14]张平,王树华.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5]吴涛,李珊珊.南水北调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2009(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