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属于有效的问题。据统计,一般教师平均每一堂课的有效提问仅占56%,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或者低效的。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创造高期望的课堂环境、关注提问的类型、把握候答时间,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这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策略

一、创造高期望的课堂环境

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格布森(L.Jacobson)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教师期望效应说明,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构高期望,促进学生的参与。那样的话,教师的课堂提问就会变得更轻松了。

创造高期望的课堂环境,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我们相信到学校上学的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需要,在学校时他们没有权利不学习。

我们假设并非所有学生都天生好奇,都想要学习学校里的知识。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隐性的学习需要。只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学习需要罢了。基于这一心理学假设,教师则必须承认学生的未被识别的学习需要,然后采取行动将这种需要明确地赋予他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自然地向所有学生提问。事实上,教师被授权向所有的学生提问,每个学生就都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恰当地回答。这不是说每个学生就必须正确地、完美地回答每个问题,而是说在提问过程中学生不得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参与课堂学习,是每一个学生的职责。

原则二:我们确信至少有90%的在校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能力。

相信90%的学生都有能力及格,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完全相信学生真的能正确回答问题,那么首先,教师极不可能提问学生。而一些微妙的征兆也表明,教师是不信任90%的学生有学习潜力。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向一小部分学生提问。另一迹象是向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更容易的问题。例如:教师向成绩差的学生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呀?”其实,通过提问简单的问题教师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甚至是因材施教,但也可能降低了他们的希望。可以说,教师对某些学生降低提问的难度,就自动地对所有的学生都降低了要求。学生的认知智力从来不是不可改进的,他们也根本不是智力低下,他们只是暂时缺乏训练。

原则三:提问时我们必须遵循提问――回答――提问(Q――R――Q)的模式。

提问的过程不仅仅是诱导学生参与,它必须使学生给出所有回答的理由。当学生被提问(Q)时,通常会回答(R),不管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应该紧随着再问学生(Q):你是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你的答案?这种提问模式,就是提问――回答――提问或简称Q――R――Q。Q――R――Q模式对学习的好处是它帮助减少学生盲目猜题的趋势,也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发展。当要求学生证明答案时,如果他的答案是:“我觉得就是这样的。”这的确不是此答案的充分的证据。

二、提问的类型

一个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叫封闭性问题(或间接问题)。对于这种问题,学习者已经读到过或听到过它的答案。因此只需要回忆某些知识点即可。例如:“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中的主角?”这种问题使学习者以一种限定型的方式来回答。另一种类型的问题则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这类问题叫开放性问题(或直接问题)。它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甚至有的开放性问题会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感觉。例如教师提问道:“学完《项链》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此的回答则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开放性很大。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该怎样组织这两种认知复杂性层次不同的问题,以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呢?早期研究表明,70%~80%的问题属于封闭性问题,只要求回忆知识点。而只有20%~3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使用比例又该如何去把握?美国的加里.D.鲍里奇经过研究则认为,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应该是70∶30。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高时,两者比例应该是60∶40。

三、候答时间

Rowe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等候时间。

第一类等候时间指的是,刚开始问一个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第二类等候时间指的是,在一个学生的回答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教师再继续下去,这之间的间隔。恰当处理等待的时间可以允许学生有时间思考并形成答案,但不会使学生太紧张。G.Ivan Hannel也向我们阐述了候答时间与反馈质量之间的关系,表明回答问题需等待的时间过少或者过多都会降低学生的反馈质量。只有掌握适合的候答时间,才会使学生的反馈达到最佳效果。

而有关提问的研究表明,不少教师在转向下一个学生或下一个问题之前并没有给被提问者足够的时间思考。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重复前一个问题,或是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之前,应该至少等待3秒钟。在间接教学中,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15秒的等候时间是恰当的。

【参考文献】

[1]陈瑶. 课堂观察指导.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2]黄洁华译. 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0).

[3]易东平译. 有效教学方法.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