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析小学信息技术“任务”设计的“六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析小学信息技术“任务”设计的“六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教育理念的进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很多教师的青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建立一个以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教师引导为辅助,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应用的技巧,让理论与实际应用可以相得益彰。

关键词:信息技术;六性;任务驱动

虽然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但是,将它具体地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时,该如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索。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的特点,总结出这门学科具体“任务”的设计,将意义性、情境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开放性以及实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

一、“任务”的意义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分配的“任务”要与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相结合,尽量做到在学生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课程中规定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技能,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图片的缩放》这一课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让学生欣赏“美猴王”的图片,但是由于图片太大而看不到全貌,只有将图片缩放,才能够看到,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图片的缩放》的欲望,这也正是“任务”意义性的体现。

二、“任务”的情境性

任务的情境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生活情境以及社会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学习的兴趣。

三、“任务”的可操作性

任务的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因为其难度大以及时间长等因素,需要学生在一个周期内完成,针对任务的不同,所限定的周期长度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要找准时机,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且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切实地学到信息技术知识。

四、“任务”的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并且任务之间要有相应的联系,让整个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够有一个梯度。将学习任务可以划分开,并且层次之间能够有序地展开,组成一个整体的任务链,促进学生在一步步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

五、“任务”的开放性

虽然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一般都是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但是,在学生执行任务时,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完成“任务”应该是开放性、多元化的。例如,教师在教学《彩色世界》这一课时,布置了让学生设计学校操场的任务,没有硬性地规定操场的具体设施以及设施的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在验收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时,发现这样完成任务的形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任务”的实用性

任务的设置不仅要注重其形式,更要注重它的效果,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践。所以,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信息技术知识可以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对“任务”的设计要统筹兼顾并且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为学生设计出具有典型性又具备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西八里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