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四代微电子封装技术―TVS技术及其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四代微电子封装技术―TVS技术及其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微电子制造由二维向三维发展,三维芯片堆叠的封装方式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使用传统金线键合的三维电路封装技术不仅会占用大量空间,同时会增加能耗、降低运行速度。因此,可实现芯片直接互联的TSV技术孕育而生。TSV技术可以使微电子封装达到最密连接,三维尺寸达到最小;同时TSV技术降低了连接长度,可有效降低芯片能耗,提高运行速度。在DRAM芯片制造中使用TSV技术可以使IC器件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其中基于TSV技术开发的混合存储立方体(HMC)可以使存储器性能提高20倍,而体积和能耗缩小到原有1/10。但由于TSV技术本身的缺点使其商业化过程步履艰难。而TSV技术最大的缺点还是在于成本太高。

关键词:微电子封装;TSV;金属化;键合;DRAM

引言

自1965年“摩尔定律”[1]提出以来,微电子器件的密度几乎沿着“摩尔定律”的预言发展。到了今天,芯片特征尺寸达到22nm,再想通过降低特征尺寸来提高电路密度不仅会大幅提高成本,还会降低电路的可靠性。为了提高电路密度,延续或超越“摩尔定律”,微电子制造由二维向三维发展成为必然。其方法之一就是将芯片堆叠以后进行封装,由此产生了三维电路封装技术(3D IC packaging)。三维电路封装技术中,芯片电极是通过金线键合的技术来实现电路的导通。如图1a所示,随着芯片叠层的增加,键合金线将占用大量的空间。同时由于连接的延长使得电路能耗升高、速度降低。因此,业界需要一种方法,能够使得硅芯片在堆叠的同时实现电路的导通,从而避免采用硅芯片以外的线路连接。传统半导体工艺主要是针对硅圆片表明进行加工并形成电路,而要实现硅芯片上下层之间的连接,需要一种能贯通硅芯片的加工工艺,即TSV技术(图1b)。早在1958年,半导体的发明人William Shockley,在其专利中就提到过硅通孔的制备方法[2]。而TSV(through-silicon via)工艺的概念在1990年代末才提出,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和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于1998年申请相关美国专利[3,4],而关于TSV技术最早的于2000年[5]。相比传统金线键合,TSV技术不仅能减少金线所占用的平面尺寸,由于减少了金线焊点使得Z轴方向达到最密连接,三维尺寸达到最小;同时TSV技术降低了连接长度,可有效降低芯片能耗,提高运行速度。

(a)金线键合技术 (b)TSV技术

TSV制造工艺分以下几个步骤,分别是:通孔制造,绝缘层、阻挡层制备,通孔金属化,芯片减薄和键合。总得来说TSV技术难度远大于传统金线键合技术。

1.1 TSV孔制造

虽然TSV称为硅通孔技术,但是在加工过程中大多数是对盲孔进行加工,只有在其后减薄阶段打磨芯片底部,露出填充金属,才使得孔成为真正的通孔。TSV工艺的第一步就是盲孔的制造(图2a)。TSV的盲孔制造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干法刻蚀、湿法刻蚀和激光钻孔。干法刻蚀是使用等离子气体轰击材料表面达到刻蚀效果的方法;而湿法刻蚀是使用化学溶剂来刻蚀材料表面。相比之下干法刻蚀具有刻蚀速率高、方向性好,可以制造大深宽比的孔、刻蚀速率可控性强等优点,但是相对成本较高,总得来说干法刻蚀是通孔制造中最常用的方法[6]。而激光打孔加工速率更高,但是由于热损伤使得通孔的精度下降,因此使用较少。

1.2 绝缘层、阻挡层制备

如图2 b所示,由于Si是半导体,通常在Si基体上沉积金属前都需要制备一层绝缘层,绝缘层为SiO2或SiNx,通过增强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制备。另外为了防止金属扩散进入基体,还需要在绝缘层上制备一层阻挡层。阻挡层通常由TiNx组成,通过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MOCVD)制备。

1.3 通孔金属化

目前TSV金属化过程中最常用的金属是Cu。通孔金属化是TSV技术中的难点,其成本占TSV工艺成本40%以上。通常芯片制造中,金属导体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方法制备。相对只有几十纳米的导线,若宽度达到5~100m、深度达到50~30m的TSV通孔也用PVD方法制备,其所耗费的时间就是业界所不能允许的。因此TSV中通孔金属化通常是使用电镀的方法来进行。但是由于Si基体导电性差,不适合进行电沉积,所以金属化必须分两步完成金属化:先使用PVD方法沉积厚度为数个纳米的种子层(图2c),使得硅基板具有导电性,然后在进行电镀过程来完成金属化(图2d)。此方法与大马士革电镀相似。

与大马士革电镀不同的是由于TSV通孔通常深宽比较大,约在1:1与10:1之间。由于在电镀过程中孔口电力线比较密集,若采取传统电镀工艺,孔口将快速生长,导致孔洞闭合,使孔内难以得到金属沉积。因此TSV工艺中通常对镀液进行调整来满足工艺要求,即在镀液中添加加速剂、抑制剂和整平剂。最常用的加速剂是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SPS),SPS能在电镀中起到催化作用,提高Cu2+沉积速率[7];最常用抑制剂为聚乙二醇(PEG),PEG的存在能较大的抑制电极的活性,从而降低沉积速率。最常用的整平剂为烟鲁绿(JGB)。由于PEG分子链较大,不容易进入通孔内部,从而容易聚集在孔口,使得孔口处金属生长得到抑制[8]。相反SPS由于分子量较小,更容易进入通孔内部,特别是聚集在通孔底部,使得通孔底部的金属生长得到加速。JGB在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它的存在有利于加速剂向微孔中传质[9],同时JGB会与PEG纯在协同作用,将产生2倍于单独添加剂的抑制效果[10]。在加速剂、抑制剂和整平剂的共同作用下金属化过程自底部而上,使整个通孔都得到填充。

1.4 化学机械抛光、芯片减薄和键合

通孔金属化后的芯片将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MP),去除多余的沉积金属;然后进行减薄,通过打磨使得芯片底部露出TSV金属,以便进行芯片间的键合。由于目前多层芯片集成中每层芯片的厚度多在100m以下,若减薄过程工艺不当可能造成芯片翘曲、下垂、表面损伤扩大或晶片破裂,因此,薄芯片的强化和支撑也是TSV的技术难点。如图2e所示,通常采用在需要加工的芯片表面粘结一片晶圆片作为支撑,然后对TSV芯片底部进行减薄(图2f),加工完成后移除支撑晶圆片(图2h)。减薄后的芯片将经过键合实现机械和电连接,键合的方法有:Cu-Cu键合、有机粘接、熔合、焊接等手段。目前采用TSV工艺的电路制造技术有三维电路集成(3D IC integration)和三维硅集成(3D Si integration)技术。期间的不同在于三维硅集成技术之间使用芯片和芯片的直接对接,而三维电路集成技术中芯片电极制备成为凸点,由凸点进行连接,由此造成这两种技术的差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