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总有一些人不和土豪做朋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总有一些人不和土豪做朋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女儿过生日这天,我的表达方式是陪她看电影。当然,看什么得听她的,不能按我的标准来选择。于是我就这样满怀感动地看了一场《爸爸去哪儿》。说感动,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题材与片名和女儿过生日这件事相契合所产生的美感。而纯粹以电影的标准来衡量,《爸爸去哪儿》简直乏善可陈、惨不忍睹。

说到这里,我知道一定会有大量的、大批的粉丝们援引该片一路走高的票房数字来反驳我的观点。但是我们都必须心平气和地理性看待电影票房的局限性:票房只是衡量电影的价值标准之一,远远不是全部。电影的内涵深刻性、电影的画面美感、电影的叙事语言、电影的表演技巧……都是评价一部电影优劣的重要因素,而现在的电影观众似乎只会用票房来判断。

好了,那就让我们来具体聊聊《爸爸去哪儿》吧!作为一档引进版权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和所有拾人牙慧的中国热门电视真人秀一样,如愿以偿地取得了收视率、观众口碑和广告收入三全其美的巨大成功。那好,您就名利双收地在电视和互联网上赚个盆满钵满就好了,何必一定要将其搬上大银幕非得再赚电影这份钱?多赚钱是好事,在商言商,穷尽所有可能的盈利点并没有错,但你得看是不是这块儿料。一包面粉,你可以擀面条、包饺子甚至做比萨饼,但是还要在此基础上弄出扬州炒饭和西班牙海鲜饭来就纯属贪得无厌了。即便能推销出去、能再赚到一份钱,那也是拉大旗当虎皮的蒙人,因为你的材料注定了弄出来的也不是那种东西。

《爸爸去哪儿》就是一个做真人秀节目的料:节目的模式是人家设计好了被拿来主义的,节目走的是亲情路线,节目靠的是亲子互动型明星效应,节目卖的是孩子的萌……,这些东西跟电影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如果非要把这一切搬上大银幕,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部电影和这样一番景象:要情节没情节,要故事没故事,要悬念没悬念,要诗情没诗情,要思想没思想,要摄影没摄影,要台词没台词,要表演没表演,要蒙太奇更没有蒙太奇……有的只是曾经在电视和互联网上产生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如果真能理性地用电影的标准来审查,这完全是一部达不到标准的“残次品”。看这样的电影,如果不是有别的观影动机,简直无趣得很。

幸好这种无趣还没有过夜,就从柏林传来了中国电影大捷的消息:由刁亦男编剧并导演的中国电影《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奖,主演廖凡同时获得最佳男主角奖。虽然我一直认为得奖并不是电影的终极使命,但中国电影再次扬威三大国际电影节毕竟还是令人开心的,特别是这样一部电影和这样的编、导、演组合――前卫、另类、爱思考、有主见。

刚刚在柏林“生擒金熊”的刁亦男和两年前凭借电影《人山人海》在威尼斯“降服金狮”的蔡尚君都是作为编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先锋戏剧起家的,后来又陆续转型为电影编剧和电影导演,并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包括话剧导演孟京辉和编剧廖一梅,还有廖凡、郝蕾、胡军、郭涛、陈建斌、段奕宏等大批今日当红明星,都是从先锋戏剧的舞台上成长起来的。最可贵的是:他们这些人身上还保留着当下演艺圈里很稀罕的文化人气质,尽管他们同时也并不拒绝商业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这群人的人生态度,在当下唯利是图的浮躁社会中相当难得。

对于拍电影来说,什么是浮躁?我以为就是不肯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去创作、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彰显自己的个性,而是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电影的水准肯定参差不齐,但最低标准应该至少看起来像一部电影。现在媒体和公众只是热衷于电影票房过百亿、过两百亿之类的数字浮华,很少有人关注电影的质量和精神。于是,电影市场里就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土豪”――数钱与炫富成为他们从事电影的惟一使命。

《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所谓“电影”成为电影市场卖座的拳头产品,是中国电影的耻辱。虽然近年来也涌现了一些既叫好又叫座的国产大片,但是烂片大卖、好电影却常常票房惨败的现象在中国电影市场屡见不鲜。长此以往,电影的观众将越来越不会看电影――不懂得品尝电影的滋味和欣赏电影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