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种不同疗法在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种不同疗法在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疗法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替硝唑序贯疗法。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标准疗法。总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均继续治疗。观察组患者中3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根除率为90.0%,对照组28例显示幽门螺杆菌阴性,根除率为70.0%。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胃溃疡;幽门螺杆菌;序贯疗法

作者单位:473000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时,多采用标准的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法。但有研究认为,序贯疗法在疗效方面可能优于标准的三联疗法。本文观察上述两种疗法在胃溃疡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胃溃疡患者共8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胃溃疡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均为活动性溃疡,胃黏膜活检和14C碳呼气实验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平均为(45.3±5.2)岁;病程为2~6年,平均病程为(3.1±2.4)年;对照组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平均为(46.4±6.7)岁;病程为2.5~7年,平均病程为(3.3±2.8)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序贯疗法:首先给予泮托拉唑口服,40 mg/次,2次/d;同时给予阿莫西林每次1.0 g,2次/d。泮托拉唑和阿莫西林连续服用5 d后,再给予泮托拉唑40 mg/次,2次/d、克拉霉素0.5 mg/次,2次/d、替硝唑400 mg/次,2次/d,再连续服用10 d。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泮托拉唑40 mg/次,2次/d、克拉霉素500 mg/次,2次/d、替硝唑400 mg/次,2次/d,连续服用7 d。两组患者均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继续服用泮托拉唑40 mg/次,1次/d。两组前后总疗程分别为4周。停药后对患者进行胃镜复查,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3疗效评定14碳呼气试验显示阴性说明幽门螺杆菌已根除。通过胃镜检查观察溃疡愈合情况,溃疡消失,周围炎症消失,为治愈;溃疡消失,周围炎症仍存在,为显效;溃疡面缩小超过50%,周围炎症仍存在,为有效;溃疡面面积缩小小于50%,为无效。痊愈和显效之和为愈合例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口苦等症状2例,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口苦等不良反应共4例,两组患者均能忍受未停药,均继续治疗。观察组患者中3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根除率为90.0%,对照组28例显示幽门螺杆菌阴性,根除率为70.0%。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溃疡的一个重要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提高胃溃疡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单一的抗菌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效果差,所以常常联合用药,提高根除率。目前的治疗消化性溃疡标准疗法中,多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菌药,但是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和增加,常用的根除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在下降[1,2]。序贯疗法是新近提出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3,4]。在本文的序贯疗法中,泮托拉唑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使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不被胃酸降解,提高抗菌效果,有利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产生抗菌效果。阿莫西林对繁殖期细菌杀伤能力强,替硝唑能够破坏细菌DNA结构。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替硝唑序贯疗法治疗胃溃疡,观察组虽然治愈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序贯疗法不但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亦显著,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潘秀珍,彭孝纬,彭如洁.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研究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80681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感染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胃肠病学,2008,13(1):4246.

[3]童锦禄,冉志华,沈俊,等.10天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荟萃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