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赋中嘄阳考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赋中嘄阳考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嘄阳是历代文献作品中充满神话色彩,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动物名物。以汉赋为立足点,借助于工具书和历代文献对其进行考释,通过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变化,有利于充分理解这类最初源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名物,进而揭示其独到的文学内涵及人们使用它们的微妙心理。

关键词:汉赋;嘄阳;动物名物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23—01

一、赋及嘄阳概况

赋作为一种文体,始见于战国时期荀子的《赋篇》,到了汉代,由于国家统一,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所以这一时期,“文体意识空前加强,对旧有文学秩序的不满,使汉人产生了新的文体要求。左盼右顾,汉人吸收先秦诗文的优长,使赋这一写作上的技巧获得了新生。铺张扬厉、叠致排比、逞词竞丽、韵散相间,汉赋由抒写个人情怀到为时代的宏丽而作,于是骚体赋嬗变为散体大赋,进而成为汉代最有生气的文学形式。”汉赋的这种语言特色,注定汉赋的描写内容具有独特之处,如其对动植物的描写就是汉赋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汉赋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或多或少都与前代或后代的动植物名称有所区别,很多动植物名物都是取自神话传说,这些动植物名物所反映的内容名物“是时代的产物,凝结着时代的风俗,沉淀着时代的观念,因此,名物的运用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它们又经过了诗人的精心挑选,是诗人情感抒发的物质载体,饱含着挚烈的感情,故又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作为名物的一部分,对动物、植物的运用自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对其载体进行研究就有一定的意义所在。

嘄阳是历代文献作品中充满神话色彩,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动物名物,以汉赋为立足点,借助于工具书和历代文献对其进行考释,通过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变化,有利于充分理解这类最初源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名物,进而揭示其独到的文学内涵及人们使用它们的微妙心理。但要想揭示事物的得名之由,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本文对汉赋中的这个名物词进行考释,仅是参考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除对其进行探源外,还要对其在汉代以后的流变进行探讨,借以发现这个动物名物词所代表的名物的变化及其蕴涵的文化意蕴。

蹈飞豹,绢嘄阳。 (《汉书》扬雄《羽猎赋》)

历来对嘄阳的解释说法不一,如李善为《文选》作注曰:“嘄阳,即狒狒也。”即李善认为嘄阳即是狒狒。而高诱在为《淮南子·氾论训》中的“山出嘄阳。”一句中的嘄阳作注时认为:“嘄阳,山精也。人形长大,面黑色,身有毛,若反踵,见人而笑。”根据高诱的注解,可知嘄阳是一种体高和人差不多、皮肤黑色、浑身有毛,脚朝后的这样一种动物。李善和高诱的看法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看法,不过在认为嘄阳是狒狒的同时,郭璞还认为嘄阳等同于赣巨人。

二、嘄阳研究概况

有关嘄阳最早的记载见于《山海经·海内南经》,其文中的嘄阳作梟阳。“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郭璞注:“《周书》曰州糜髴髴者,人体反踵,自笑,笑则上唇掩其面。《尔雅》云髴髴。《大传》曰周成王时州靡国献之。《海内经》谓之贑臣人。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徤走,被髪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山海经·海内经》中相关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比较《海内南经》、《海内经》的这两条记载,发现嘄阳和赣巨人的确有很多共同特征,难怪郭璞会将它们视作同一种生物。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赣巨人和枭阳即嘄阳指的不是同一种动物,首先,据资料显示,狒狒的体重可达30多公斤,上文说过,赣巨人体高在两米左右,这样的体高其体重不可能在30多公斤,因为如果这样,其就不会有“善走”这一特点。其次,近人人辄病,或有死者表明赣巨人本身带有毒性或其会制作毒性,而狒狒是不具备这一特征的。

如此看来《海内南经》中说的嘄阳和《海内经》所说的赣巨人(山都)的确不是同一种生物,而是像周建华认为的那样,它是一种类人类猿的动物。郭璞之所以出现注解失误,是因为他忽视了《山海经》中的内容不是在同一个时代完成的事实。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无作者说;有大禹、伯益成书说等等。对于其作者给与明确说法的则是袁珂。袁珂明确的指出:“《山海经》一书是几个部分荟萃而成,它们的作者是楚人。

对一些和神话传说有关的名物进行考释尤其困难,因为名物的探源本来就难,而神话传说中的内容更是天马行空,人能想象出的任何名物都是可以拿来写的,而后人在对这些名物进行考释和引用时,大多是参照神话中记载的内容进行,难免会出现失误。本文对嘄阳这种名物的考释,也是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有待方家指正。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临沂大学文学院王美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张强.历代辞赋选评注·前言.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