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贵有疑,格物致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贵有疑,格物致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对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提高学生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探究求索 援疑质理 现实应用

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新课改一个指导理念。而在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中数学大纲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这些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要求每一个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研思路,在实际的社会过程中,重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学而无用,这是传统教育呈现出来的一大弊病,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更新观念,端正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说过一句话,准确地诠释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简单的方法发现密切联系着”。长期以来,不少学生一直对数学缺乏兴趣,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堆面目可憎的数字和令人枯燥的符号,甚至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同时,教者也难辞其咎,至少是引导解释不够,教学思路单一。

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地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高中数学相比较于初中数学,更具抽象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联系得当,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可感性。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可以充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而生活中对于数学的应用实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教者尽可信手拈来。建筑、雕塑、日常生活用品,都可拿来做例。例如可用火箭发射、卫星升天、行星运动等引起学生对线性知识的兴趣;用著名建筑、著名绘画、服装、人体勾起学生对“黄金分割”的兴趣;用历史上数学家哈密顿的“四元数”理论,启发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利确立“电磁理论”,从而导致产业的飞速进步,激发其探索研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学习之母”。而引起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教者引导他们把好奇的目光投射到生活中来,让他们意识到身边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的事物竟包含着奇妙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其探究求索,而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起点。

二、学贵有疑,疑则有进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固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东西,但毋庸讳言,其中也有一些陈旧腐朽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晚明、晚清时中国的科技落后于西方文明,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念落后,而观念制约着人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导人们“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儒家的中庸之道更导致了人们的从众心理。这种观念代代相传,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改革,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势。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者应指导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凡事都要为什么,要养成锲而不舍,执着钻研的精神。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而如何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问得有价值,能够有的放矢,则要靠教者的点拨之功了。首先,教者要创造良好的情境,巧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的怀疑,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质疑”的重要性。其次,在问题提出后,教者应有妥善的处理措施,既然引导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有了问题意识,接下来就应该扶植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每一个问题解决之后,都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学贵有疑,疑则有进,让学生保持对“疑”的新鲜感,对“问”的执着,必然会促其进步,所以教者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从日常生活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探索的羽翼,学生往往会在数学想象中获得数学发现的新机会。由生疑而质疑,由质疑而解疑,在这个过程中,定会大大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物格致知,重视实践

手脑并用,重视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知识的兴趣。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发展创新精神,培养探索研究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些都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通过日常的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学习资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者应适时地结合所学的章节,给学生安排恰当的实践课,使之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启迪其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完数列问题之后,教者结合当前的社会问题中的购房热点,可以指导学生钻研按揭问题和一些信贷知识;学完立体几何,可以让学生试着去设计建筑蓝图。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接触和研究,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形式和时代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培养其创新意识。如柯朗所言:“学生和教师若不试图从数学的形式和单纯的演算中跳出来,以掌握教学的本质,那么,挫折和迷惑将变得更为严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参与意识,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3]佟建华.数学创新思维的魅力[J].数学教育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