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杨忠均:在青山秀水间来回奔忙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忠均:在青山秀水间来回奔忙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横交错的联户路,轮廓分明的砖瓦房,放眼宽广的江面上,网箱内鲤鱼乱跳……眼前的息烽县流长乡水尾村一派亮丽的景象。村民们说,水尾村能有今天的变化,多亏了村支书杨忠均。

2003年3月,全村36名党员一致推荐杨忠均为村支部的“领头羊”。水尾村紧邻乌江流域,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网箱养鱼。杨忠均积极宣传动员,多次到乡信用联社“攀亲”,采取“联保”的形式贷款30万元,让10余户村民率先走上了网箱养鱼新路子。在杨忠均的鼓励下,该村现有网箱养殖户38户,年纯收入120万元。常年以打鱼为主的农户有94户,这些农户年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

水尾村被列为县级生态经济示范村建设点、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后,杨忠均的干劲更足了。水尾村实现退耕还林1630亩,仅此项每年可获上级政府补助40余万元。他组织村民在还林的坡上种植柑、金秋梨等果树1100亩,眼下果树长势良好,明年就能挂果。

几年来,杨忠均多方争取资金近30万元、水泥90吨,建起了占地250平方米的村综合楼,硬化了联户路30余公里,让43户无房户、危房户住进了新房。如今的水尾村,80%的农家享受到生态沼气带来的实惠,就连祖祖辈辈未通路的火青山村民组,如今汽车也可开进农家。

“路通了,网箱养鱼规模扩大了,得有人外运才行。”一个集自产自销于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又在杨忠均的脑海里成型。杨忠均组织村民开办乌江鱼火锅店和从事活鱼运输。目前,全村已有三家火锅店开门迎客,有12户村民从事个体运输。

“我们将依托乌江河,进一步做大做强网箱养鱼,并以此带动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杨忠均对水尾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要把水尾村打造成乌江库区的养鱼品牌村。

2月6日,李彬(左)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正抬着50多公斤重的发电机用柴油,送到坤建村毛力沟组春晚收看点。(今日开阳网站供图)

我所站立的杉木阳台,是农家旅馆的顶层三楼,在村寨里算是高的了。但我越来越觉得,对于眼下的村寨,万不能采取居高临下的考察视角。在很多方面,它比我们的思维惯性要高得多。如果说,文化生态是一门最重要的当代课程,那么,这儿就是课堂。

当地的朋友取笑我的迷醉,便在一旁劝说:还是多走几个村寨吧。

我立即起身,说:快!

离肇兴不远,有一个叫堂安的寨子。我过去一看便吃惊,虽然规模比肇兴的寨子小,但山势更加奇丽,屋舍更有风味。这还了得,我的兴头更高涨了,顺着当地朋友的建议,向西走很远很远的路,到榕江县,去看另一个有名的侗寨――三宝。

一步踏入就站住了。三宝,实在太有气势。打眼还是一座鼓楼,但通向鼓楼的是一条华美的长廊,长廊两边的上沿,画出了侗族的历史和传说。村民们每天从长廊走过,也就把祖先的百代艰辛慰抚了,又把民族的千年脚力承接了。这个小小的村寨,一开门就开在史诗上,一下子抓住了自己的荷马。

鼓楼前面,隔着一个广场,有一排榕树,虬劲、苍郁、繁茂,像稀世巨人一般站立在江边。后面的背景,是连绵的青山,衬着透亮的云天。这排榕树,是力量和历史的扭结,天生要让世人在第一眼就领悟什么叫伟大。我简直要代表别的地方表达一点嫉妒之情了:别的地方的高矗物象,大多不存在历史的张力;别的地方的历史遗址,又全都失去了生命的绿色。

在这排大榕树的左首,也就是鼓楼的右前方,有一座不大的“萨玛祠”。萨玛,是侗族的大祖母,至高无上的女神。

我早就推断,侗族村寨一定还有精神皈依。即使对寨老,村民们已经给予了辈份性、威望性的服从,却还不能算是精神皈依。寨老会更替,世事会嬗变,大家还是需要有一个能够维系永久的象征性力量,现在看到了,那就是萨玛。

问过当地很多人,大家对萨玛的由来和历史说法不一,语焉不详。这是对的,任何真正的信仰,都不应该被历史透析,就像再精确的尺子也度量不了夜色中的月光。

我问村里几位有文化的时尚年轻人:“你们常去萨玛祠吗?”

他们说:“常去。遇到心里不痛快的事就去。”

我问:“如果邻里之间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矛盾,你觉得不公平,会去找村里的老人、智者去调解,还是找萨玛?”?

他们齐口同声:“找萨玛。用心默默地对她诉说几句。”

他们那么一致,使我有点吃惊,却又很快在吃惊中领悟了。我说:“我知道了,你们看我猜得对不对。找公平,其实是找倾诉者。如果让村里人调解,一定会有一方觉得不太公平。萨玛老祖母只听不说,对她一说,立即就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安慰。”

他们笑了,说:“对,什么事只要告诉她了,都成了小事。”

就这么边说边走,我们走进了萨玛祠。

我原想,里边应该有一座塑像,却没有。

眼前是一个平台,中间有一把小小的布伞,布伞下有很多鹅卵石,铺满了整个平台,平台边沿,有一圈小布人儿。

那把布伞就是萨玛。鹅卵石就是她庇荫着的子孙后代,边沿上的小布人儿,是她派出来守护子孙的卫士。

老祖母连自己的形象也不愿显露出来,全然化作了庇护的心愿和责任,这让我非常感动。我想到,世间一切老祖母、老母亲其实都是这样的,舍不得留给自己一丝一毫,哪怕是为自己画个像,留个影。

一位从小就住在萨玛祠背后的女士走过来对我说,村民想把这个祠修得大一点,问我能不能题写“萨玛祠”的三字匾额。

我立即答应,并深感荣幸。

世上行色匆匆的游子,不都在寻找老祖母的那把伞吗?

我还会继续寻找归程,走很远的路。但是,十分高兴,在云贵高原深处的村寨里,找到了一把帮我远行的伞。是鼓楼,是歌声,是寨老,是萨玛,全都乐呵呵地编织在一起了,编织得那么小巧朴实,足以挡风避雨,滤念清心,让我静静地走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