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向IMS的铁通固网融合实施方案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向IMS的铁通固网融合实施方案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考虑铁通固网的发展走向出发,通过介绍铁通固网的现状说明了融合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从技术层面提出铁通固网的融合方案及实施步骤,并介绍了实施后的效果。

【关键词】固网融合 IMS IP承载

1 引言

2008年我国电信业重组以来,三大电信运营商网络全面实施升级和转型,特别是在移动网络以及有线宽带领域,而移动、固定、宽带的捆绑营销也是全业务运营中的重要举措。但是在轰轰烈烈的重组中,铁通固网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个角落。未来如何面向铁通固网的一千多万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体验或者移固融合业务,内部又如何降低网络运维成本,都需要考虑铁通固网的发展走向。基于此,本文提前从技术层面考虑铁通固网的融合方案,目标是建设移动固定融合的统一控制的核心网。

2 铁通固网现状及融合的必要性

2.1 铁通固网现状

铁通固网采用传统的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和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混合组网,传统的TDM设备由长途汇接局(DC1)、本地汇接局(DC2)/关口局、本地网端局和远端模块局组成,部分省网在省中心集中设置一对软交换,实现全省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用户接入,同时和各本地网的汇接局、长途汇接局设置直连话路,如图1所示。铁通现网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固定电话、预付费、彩铃、智能网等业务。

而中国移动已经在全国按照“27+1”模式建设了一张全国性质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商用试验网,为铁通固网融合奠定了良好的网络基础。现阶段移动新建IMS试点接入了少量的集团客户语音业务。移动IMS、铁通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交换电话网)、NGN并存和互通,如图2所示。

2.2 铁通固网融合的必要性

铁通固网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用户的角度看,通过网络融合可以面向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业务体验,包括:向用户提供移动、固定融合业务,如群内统一短号互拨、融合一号通等;向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媒体业务体验,如视频通话、多媒体会话、多媒体彩铃、多媒体会议、点击拨号等。

(2)从铁通的角度看,通过网络融合可以解决当前单点隐患和设备老化带来的扩容升级困难、厂家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并且也为后续的运营升级提供了基础。

(3)从移动的角度看,虽然近几年固定电话处于负增长趋势,但减速已经趋于平缓,并且固定电话在很多企业都是刚需的部分,移动铁通固网的融合可以更易于面向全业务深度联合运营的需要。一张网也有利于实现内部资源的共建和共享,避免重复投入。

3 铁通固网融合方案及实施步骤

3.1 铁通固网融合实施目标及方案分析

铁通固网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建设移动固定融合的一张网,实现统一支撑、统一控制、统一承载,支撑全业务运营。但是铁通固网融合具体方案的选择,还需要综合铁通网络目前的智能化程度、核心层设备、接入层设备等因素。

根据对铁通现网的调研,核心网存在TDM交换机和NGN软交换两种制式,接入设备存在远端模块局、基于窄带的ONU+OLT的V5接入、TDM-PBX、PON,或者还存在少量的IP-PBX接入模式。针对这些接入模式,立足在通过IMS作为统一的核心网基础上,铁通固网分成以下三种场景,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1)原远端模块局或者基于窄带ONU+OLT的V5接入用户(接入到传统TDM端局)

在这种场景下,可以保留用户的铜线接入部分,存在以下两种方案,其中方案一适宜近期的小范围改造。

方案一:使用AG或者IAD设备进行接入侧设备替换,接入IMS网络;

方案二:将核心网的传统TDM端局整体替换成AGCF+TG设备接入到IMS网络。

(2)(部分企业或者呼叫中心)采用TDM-PBX接入的用户(接入到传统TDM端局)

方案一:在TDM-PBX和核心网中间增加SIP GW设备,接入IMS网络;

方案二:将TDM-PBX替换成IP-PBX设备接入到IMS网络;

方案三:将核心网的传统TDM端局整体替换成AGCF+TG设备接入到IMS网络。

考虑当前SIP GW设备支持的最大容量普遍较小,方案一适合用在规模较小的场景;方案二在技术上可行,投资和经济性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核算;方案三适合于大规模的替换和整体改造。因此,初期主要建议方案一,长远看仍需要推进方案三,以提升效率和经济性。

(3)当前客户侧使用IP-PBX或者PON(内置IAD)接入NGN网络模式

方案一:IP-PBX和PON目前主要采用H.248协议接入到NGN网络,这些设备均可以升级支持SIP,直接接入到IMS网络;

方案二:现有的软交换升级支持AGCF,通过AGCF接入到IMS网络。

3.2 铁通固网融合实施步骤

铁通固网融合改造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实施过渡的目标状态:

第一阶段:进行关口局的融合改造。目前铁通关口局普遍是单节点设置,不符合互联互通的有关安全规定,而移动关口局在实施IP软交换改造后普遍造成了TDM的端口资源冗余。基于资源共享、优化网络拓扑的思路,建议铁通固网可以共用移动的IP软交换关口局作为统一关口局与其他运营商互联。如图3所示:

第二阶段:化整为零。即在初期阶段暂不考虑全网的升级和改造,只对部分具备改造条件且有业务升级要求的,从接入侧设备进行整改或者替换割接,逐步实现所有设备割接和用户迁移。同时铁通固网不再实施扩容,逐步退出服务。在接入侧可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新建ONU(内置IAD)、IP-PBX设备替换原有远端模块接入或者利用原有ONU设备升级支持SIP接入SBC。在承载方式上,可以根据实际资源情况、客户关系管理优先选择移动城域网或者铁通城域网承载,如图4所示。

这一阶段适宜在政策上对于移动、铁通固网融合尚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时,主要实施场景包括:

(1)新增固定语音用户直接接入IMS(新的千字群号段下发展);

(2)对移动、固定融合业务有需求的行业或者家庭客户,特别是行业客户,可以考虑实施成本,实施接入侧设备割接或者替换割接的方案。

第三阶段:中心端整体升级改造,末端逐步优化跟进。即将铁通现有NGN在设备具备升级条件的前提下,可适时升级为AGCF,作为IMS的网元接入IMS网络。在这一阶段中,考虑现网NGN设备的服务年限以及后续扩展能力,也可以采用新建基于刀片或者ATAE新平台的设备作为AGCF。融合后的组网图如图5所示。

3.3 实施要素

铁通固网融合实施过程中,还需重点考虑融合中业务实现情况以及对网管和业务支持系统的改造要求。

(1)业务实现方案

在铁通固网和IMS网络融合时,要尽量保留铁通原有客户的业务体验。IMS对铁通原有业务的兼容情况和建议支持方案如表1所示。

(2)对支撑系统的要求

1)网管支撑系统

总体来说,铁通固网和IMS融合后的网管将跨越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上遵循“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要求打通相关接口,实现端到端的长流程业务开通和处理流程,主要包括:

移动主要负责IMS核心网设备(含AGCF和TG)的管理维护;

接入设备的管理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铁通建设接入设备网管平台,统一负责接入网(设备)管理和维护,另一种是立足现网的情况,移动、铁通均有接入网设备的网管平台,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界定维护界面,同时双方都开放用户号码开通、业务签约数据写入和修改的功能。

按照以上维护界面和运营要求,初步打通IMS网管和接入网管的接口,建立双方的管理分工、沟通机制和流程,实现网管信息的流动,支撑运维工作的需要,支持客户服务和投诉等工作处置流程的流转。

第二阶段:需要中国移动统一梳理组织架构、职能的基础上细化IMS和用户接入模块(接入设备)的分工,如移动负责IMS核心网设备的维护;原铁通负责用户接入模块(接入设备)的维护,接入网网管和IMS均纳入到综合话务网管、综合资源网管系统,各省中心集中进行局数据、资源等的调配和管理。

2)业务支撑系统

建议铁通固网和IMS融合后的业务支撑系统按照以下两个阶段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暂不考虑现有IMS用户以及铁通域名用户网间结算办法的调整,但是融合关口局话单将作为网间结算的依据,除了融合关口局需满足提供固网话单的要求之外,还要打通移动和铁通的业务支撑接口,支持以下功能:

通过互通接口,实现由移动业务支撑系统对铁通IMS用户的业务开通、变更等流程;

移动业务支撑系统要求改造支持按域名进行话单分拣,送至铁通业务支撑系统,由铁通业务支撑系统负责计费账务等流程;

建立相关客服系统的跨网投诉流程。

第二阶段:需要相关部门统一考虑结算办法等的调整,进行业务支撑系统的全面融合。逐步取消铁通的业务支撑系统,其各模块、功能逐步迁移到移动业务支撑系统下的整体框架中。

4 总结

本文在分析铁通固网现状和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铁通固网融合方案和实施步骤。但是,移动和铁通固网融合涉及很多组织架构、人员去留等方面的考虑,为简化方案研究的范围,笔者只是从技术层面来考虑可操作性,并不涉及由此引起的组织架构、维护界面、结算办法等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曾春香,易江军. 固定通信网络向IMS网络演进的方案探讨[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2(5): 13-18.

[2] 肖子玉,吴丽华,丁志刚. PSTN向IMS网络演进方案分析与探讨[A]. 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1.

[3] CCSA YD/T 1930-2009. 统一IMS组网总体技术要求(第一阶段)[S]. 2009.

[4] CCSA YD/T 1929-2009. 统一IMS的需求(第一阶段)[S]. 2009.

[5] CCSA YD/T 2007-2009. 统一IMS的功能体系架构(第一阶段)[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