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浇树浇根 扶贫扶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浇树浇根 扶贫扶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鄂托克旗木肯淖镇有个乌素加汉村,多年前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这个村有10个社,374 户居民,1456人。多年来,村民们过着粗茶淡饭、油灯照明的生活,全村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之下。1996年,乌素加汉村成了鄂托克旗旗委老干部局的包扶对象后,这一状况有了改变。

结缘乌素加汉

2004年,高峰走马上任鄂托克旗旗委老干部局局长,从此与乌素加汉村结下了割不断的情谊。为了帮助这里的村民尽快摆脱贫困,高峰做了深入的调查。因为他明白,扶贫仅仅靠给困难群众送米送面,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的,只有找到贫困的根源,对症下药,才是扶贫的根本。于是,他开始对这个村进行调研,先后走访了十个社一百多户牧民,了解掌握了当地牧民群众贫困的根源,并写出了调研报告。根据调研结果,他用十六个字概括了乌素加汉村长期贫困的根源――先天不足,后天缺陷,文化落后,观念陈旧。十年九早是整个西部地区共同的特征,乌素加汉在十年九旱的困扰下,草场日益沙化,就形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在严峻的自然环境面前,人们无所适从听天由命,以致于牧业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形成了后天的缺陷。乌素加汉牧民平均文化水平只有小学程度,科技知识更是等同于零,难以从事先进的现代化畜牧业生产;正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缺陷,文化落后,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找准贫困根源,高峰向村干部和当地群众提出了脱贫致富的三大措施。一是要加强科技文化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走科技致富之路。二是要改善基础环境,重点解决上电的问题。三是要解放思想,加快人口转移,搞好劳务输出,提高农牧民收入。他的扶贫措施得到了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倾情扶贫济困

症结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也有了,下一步付诸实施就可以了。话可以这么说,但事情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上电需要相当数额的资金,这些钱从哪里来、谁去筹措这些钱,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包扶单位的负责人,高峰没有回避现实,而是迎难而上。他决定先从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入手,做几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取得群众的信任。然后,逐步实施扶贫计划。于是,他动员老干部局全体工作人员分头行动,一方面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为当地群众“传经授道”,提高生产技能;组织动员当地群众和社会力量,植树造林,治沙绿化。另一方面,争取和筹措电力资金,竭力解决上电问题。

高峰自担任老干部局局长以来,工作就多了一项内容,那就是为乌素加汉村上电筹措资金。当然,扶贫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在治沙绿化,改善生活环境上,尽管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但也有不少抵触情绪:植树造林是好事,但出工就得有报酬!再就是一些群众对禁牧、休牧工作不配合。对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渴望挣钱翻身的想法,高峰给予了宽容和理解。为了融洽干群关系,每年春秋两季,高峰除了组织全局职工义务植树外,还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植树。几年来,他先后组织八批植树队伍到乌素加汉村植树,参与植树人数达三千多人次,累计治沙造林5.4万亩。而对于一些不配合禁牧、休牧工作的群众,高峰经过调查走访后,了解到了他们的苦衷,原来,牧民们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饲草料。针对这种现状,高峰发动社会力量捐款资助。几年来,高峰通过职工捐款和社会募捐等形式,先后投入资金24万元,这些资金除了一部分用来治沙造林外,其余的全部用于帮助牧民解决禁牧、休牧备草备料资金难问题,先后有120户牧民得到了资助。

超载过牧是乌素加汉草原退化的另一个原因,想要恢复草原生态,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生态移民。然而,深受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影响,牧民将人口转移看作是背井离乡。为了改变群众的观念,高峰动员老干部局全体工作人员,协同有关部门深入牧民家中,耐心做思想工作,积极动员当地群众和社会力量,帮助牧民进行生态移民。在他们耐心地说服下,先后有四十多户牧民移居棋盘井镇。随着人口的减少,畜养量也相应得到了控制,退化的草场逐步得到了恢复。

脱贫乌素加汉

在人口迁移过程中,还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张宝同是乌素加汉村昌汉吉林社牧民,全家4口人,经济收入微薄,是当地有名的特困户。因为留恋故土,在实施生态移民时,他怎么也不肯搬迁。高峰多次找他谈心,讲解国家政策,分析移民带来的利益,积极动员他搬迁到棋盘井开创致富新路。在高峰的耐心开导下,张宝同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举家迁移到了棋盘井镇。具有经济头脑和商业眼光的张宝同,利用政府贷款和个人筹资,在棋盘井办起了“农用机械经销部”,生意越做越红火,年收入达到了五十多万元,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2007 年,昌汉吉林社上电时,张宝同个人捐款10万元。他动情地说:“要不是高局长动员我搬迁棋盘井,我现在还是个穷光蛋!”

几年来,高峰的足迹踏遍了乌素加汉的每一片土地,千方百计帮助乌素加汉村脱贫。他一趟趟跑市旗电力部门,跑企业单位,先后协调筹措资金一百二十多万元,解决了乌素加汉村9个社、347 户居民、1329人的用电问题。2007年,高峰再次协调筹措资金七十多万元,解决了昌汉吉林社27户居民的用电问题。至此,全村10个社都彻底告别了无电的历史。

现在,乌素加汉村绿化面积达到了95%以上,开发水浇地四千多亩,村民人均水浇地达到3.5亩,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基本上实现了整体脱贫。乌素加汉村的牧民一提起家乡的巨大变化,都感谢党的富民政策,称赞老干部局的高峰局长是一个实心实意包村扶贫的好干部。

记者感言:

扶贫工作年年做,扶贫措施年年有,扶贫的结果怎么样?很难有个准确的定论,但有些现象很值得人们去讨论:每年的岁尾,许多包扶单位,车牛大马拉着大米白面到包扶点扶贫,还煞有介事地带上新闻单位的记者,刻意渲染一番。这扶贫工作也便做得“有声有色”!而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扶贫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综观群众贫穷的根由,多数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制约和思想观念的保守。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首先得改变 这两个基本因素。否则,扶贫就陷入“治表不治本”的怪圈,而且很容易流于形式。高峰没有做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地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并取得了实际效果。这样的扶贫,才是真正的扶贫,才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扶贫。